怎樣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時間 2021-05-11 15:35:17

1樓:益菲讀書

中年人的「舒適區」大多是痛苦的、焦慮的。但為什麼當舒適區已經變得不再舒適,我們還是無法走出去?無論多麼努力還是陷在無效的迷茫中呢?

如果你也有這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作者椎原崇將在《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答案。

椎原崇以諮詢為主業。他的諮詢被稱為「想聽也聽不到的傳說中的個人諮詢」,在日本有著超高的人氣。他幫助了很多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改變了人生,讓他們恍然大悟: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如何脫離「習慣的陷阱」,就可以幫助我們像那些優秀的00後一樣,追求自己所熱愛的,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1、我們有選擇的權利

很多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的原因是沒有選擇,因為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或者覺得自己被環境所限制,無法改變。但是實際上,我們一直有選擇的權利。

只是改變的路很難,需要將我們重複了無數次的習慣拋棄,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走出這一步。最後他們只能用「我沒有選擇」來安慰自己。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做出改變,就必須先讓自己意識到:只要我們選擇改變,並且脫離過去的習慣和生活模式,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2、遠離讓你無法改變的環境

黛比·福特說過:在你突破自我極限時,舊習慣、舊模式總會阻礙你前進,沒有事實依據證明它們是正確的,它們的存在只是因為你已經重複了它們成千上萬次。

我們過去一直生活的環境或者習慣,並不代表一定正確。只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做出改變,所以才認為這樣就的對的。

正是因為改變很難,所以我們才一直拒絕改變。想要真正的改變,第一步就是遠離那些讓你無法改變的環境。

古人說孟母三遷,擇鄰而處是有道理的。正向的環境可以給我們助力,但是不好的環境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阻力。

比如說我們想要讀書學習。如果乙個人身處在吸菸、喝酒、唱K的一群人裡,是很難靜下心的。如果在這種環境裡讀書學習,需要消耗很多意志力,這樣一來,堅持會變得非常艱難。

但是如果我們身處在每天都有朗朗讀書聲的環境,那麼學習反而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我們想要懈怠的時候,這個環境也會給我們提示和警醒。

2樓:when

最近在換工作,也算是正在走出舒適區吧。

走出來,才發現自己如此弱小。四處投簡歷,被挑選,被質疑,對自信心,自尊心是個不小的打擊。

一度覺得自己變笨了,總是說錯話,不會營銷自己,解釋不清楚專案,做的不夠有深度等等。。。很多來自別人的質疑、詢問和拒絕,最終變成自我懷疑,自我認同感缺失。

所以,走出舒適區,不應該是句具有煽動性的口號。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應付新的挑戰,新的打擊,新的否定。

好在,現在雖然有些低落,有些緊張焦慮,但也皮實點了,被拒就被拒吧,那就再找唄,只是不會再報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但願美好都會如期而至。

所以,不要硬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有多大才能,就做多大的事。想清楚,再行動,遠比愣頭青一樣走出去,碰一鼻子灰又縮回來強。心態要穩。

3樓:於若桐

舒適區確實很安全,意味著不避去冒險,這是動物的天生能力,促使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正是為了更舒適。所以,一直待在舒適區是為了保命,如果走出舒適區是為了刻意練習,我想我有幾個好方法可以提供,分為3點:拆分目標,打消顧慮,專注。

以下是這3點的說明:

不是我們不想進步,而是我們邁的步子太大了,讓我們以為它不可戰勝。比如今天的任務:學習高數。

你可能會想:「omg!高數太可怕了,我不想學,想先開一局,先睡一會,先看一集劇吧!

」 ,你害怕高數,這會促使你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這是因為你的步子太大,不妨把學習高數進行以下拆分,第一步:學習第一章的第乙個公式;第二步:學習第二章的第二個公式……。

於是,你的計畫可以改成:上午9:00~10:

00學習第一步和第二步。

總結:任務拆分可以讓你直擊問題核心:你害怕的是高數,而不是高數中的乙個公式,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兩個公式,而不是高數!

你的想像力太豐富了,其實任務沒有那麼可怕,可怕只是我們的想像!很多任務我們以為它很可怕,這裡劃重點:我們以為

比如,今天還沒做ppt,我不想做!我該怎麼做啊?毫無頭緒,太難了!

我建議你可以蜻蜓點水一樣試試看,告訴自己:「我只做5分鐘,如果真的難,就放棄,」,相信我,這會帶來奇效,任務難全是你的想像,只有動手去做才能脫離相像,才能知道它到底多難。

總結:打消顧慮可以讓你脫離虛假恐懼,很多害怕只存在想像,這也是動物天性,如果乙個動物沒有防患意識,它可能會沒命,任務其實沒有你想的這麼可怕,打消顧慮,動手做5分鐘試試看!

以上兩點,可以幫你走出舒適區,但這裡還需要補充一點。走出舒適區只是變強的一小步,怎麼讓工作更高效?我看過乙個關於巴菲特的記錄片,巴菲特在比爾蓋茨在家裡,父親讓他們兩人寫下自己成功的秘訣,結果兩人寫的是相同的詞語:

專注。很多人窮其一生尋找捷徑,怎麼背單詞更高效,怎麼快速學唱歌,怎麼高效閱讀……,我也找過,我想我找到了乙個萬能的方法,就是專注。具體怎麼專注,你可以看看《深度工作》,請注意,本書只是大量舉例來說服你,核心內容就一句話:專注!

4樓:飛雪流櫻

生乙個娃

真的,沒生孩子之前我覺得人生沒什麼追求了,生孩子之後跟打了雞血一樣,覺得時間不夠,知道了珍惜時間,覺得錢不夠,努力拓寬自己業務範圍。生孩子後還有什麼舒適區,沒的

5樓:鹽選推薦

你不舒服就對了!

一我最近在跟老婆學瑜伽,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我無法想象,那些看似簡單輕鬆的動作,做起來居然會讓人感到如此地不舒服。

比方說,有個動作叫「四肢支撐」,就是練習者的手掌抓牢地板,把腰挺得筆直,臀部不能翹起,尾骨捲起,腳不能彎曲,膝蓋也不能用力。

在我看來,發明這個動作的人簡直是天才:到底得有多大的「腦洞」,才能想到如此「逆天」的動作——每乙個要領都違反本能,每乙個姿勢都讓人痛苦。

然而偏偏就是這些奇怪的動作,有助於人的健康。

老婆聽到我的抱怨,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你不舒服就對了。

二在瑜伽領域有個公認的看法:所有發自本能的,讓你覺得舒服的姿勢,都是錯誤的。

比如跑步,讓大部分人覺得舒服的姿勢是用小腿在發力。其實這樣的姿勢會讓膝關節在跑步過程中承受過大的壓力,加速磨損。很多跑步愛好者不注意這些要領,憑著感覺跑,結果沒跑幾年,膝關節就廢了,身體沒見鍛鍊得怎麼樣,倒是把自己跑進了醫院。

又比如坐姿,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窩在椅子上,放到自己覺得最「舒服自然」的位置。但其實這樣的姿勢對脊椎是非常有害的,有多少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都是由不正確的坐姿引發的。

為啥覺得舒服的姿勢反而有害呢?

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吃不飽」的狀態。為了活下去,人的身體便本能地進化出一種機制:通過盡可能多的「偷懶」,來達到最大化的節省體能的目的。

可問題在於:節省體能的姿勢未必是正確的姿勢,它節省了能量,卻帶來了其他的負面影響。

瑜伽的原理,就是指導人們學會控制自己的骨骼和肌肉,用正確的方式去使用它們。而這相當於要求你和自己的本能相對抗,所以你覺得不舒服,覺得痛苦。

但也正是這些不舒服和痛苦在保護你,讓你變得更好。

三「讓你不舒服的,不一定不好」。類似的道理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是明白的。

比如自古以來,我們便有句俗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喝著難受,忠言聽著不舒服,可它們對我們確實是有益的。

同樣地,通常我們感覺舒服的某些躺姿、坐姿等,也大多對身體有害。這個道理只要稍作解釋,人們也能接受。

唯有乙個地方,我們經常自覺不自覺地讓其保持「舒服」的姿勢,儘管明明知道由此帶來的危害比身體上的更甚。

那便是我們的內心。

在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產生了節省體能的本能。與此類似的,我們的內心同樣有一套「趨利避害」的機制,只不過趨的不一定是利,避的也不一定是害。

我們害怕引人注目(因為有可能引來潛在的威脅)。

我們害怕承擔責任(因為有可能搞砸)。

我們害怕麻煩別人(擔心別人會由此對我們有看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讓我們覺得不舒服、不自在的事情,對此我們會想方設法地逃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領域已經有了定義,稱為「心理舒適區現象」,意思是說人都有盡可能讓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適區的本能。

如果說姿勢的舒服損害我們的身體,那內心的舒服損害的可能就是我們的人生。

6樓:享動365

學習是終身的職業。

——笛卡兒

1.你有多久沒有更新你的簡歷了?

這是一位職場老兵給職場新人的建議:無論如何要記得每年給自己的簡歷貼金。

作為職場人士,所謂貼金就是每年至少要有一兩件對自己有挑戰,對工作對公司有重要價值的事情。

工作環境熟悉了,每個人都願意幹自己得心應手的事情,與自己熟悉的人打交道,多做所謂「事少、錢多、離家近」的事情。因為這樣自己感到輕鬆、自在。

只是偶爾我們也會想起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也在我們自身身上悄無聲息地發生。

人在舒服的環境下呆久了,自然變得懶惰,不想動腦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挑戰和痛苦,才會讓人變得成熟、成長。

2.心理學研究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舒適區是形容人生活在乙個無形的圈子裡,沒有挑戰,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

舒適區的特徵:

每天的工作簡單重複;

每天貌似很舒服地在工作或生活;

厭倦複雜有挑戰的工作。

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上述感覺,如果有,證明你正處於舒適區中,它正在一點一點地侵蝕你的內心,消磨你的鬥志,老化你的技能。

學習區是我們較少接觸或者未曾涉足的領域,對於新的事物,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挑戰自我,鍛鍊自我,能學到東西,可能會有輕度不適感,但是可以克服。

恐慌區是遠離舒適區與學習區,人感到憂慮與恐懼,所需技能明顯超過自己的能力,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最好的狀態毋庸置疑是處於學習區,適度挑戰,又不至亞歷山卓,面臨的挑戰程度與自己的技能匹配,就是企業里定目標時常講的,目標要跳起來夠得到。

3.如何改變自己——走出舒適區

01.不斷樹立新的目標

萬科前董事長王石60歲的「高齡」還選擇去哈佛大學留學。王石說,學習的困難非常大,尤其是語言問題。雖然感覺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但是硬是通過辛苦的努力,完成了學業,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把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按步驟一步步完成,在不斷挑戰中,學習知識,成長技能,擴大社交。

我們在工作中也是,需要不斷給自己樹立挑戰性的目標,比如參加多樣性的專案,主動承擔職責之外的工作。

這些年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在挑選專案的時候,一定多挑行業領導企業,客戶水平高,對管理諮詢的挑戰也高,也是相互促進的過程。

02.形成新的習慣,嘗試新的事物

變被動為主動,偶爾改變熟悉的行為習慣,打破習慣性思維,積極地去擁抱不舒服,積極地去嘗試新的事物,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愛好跑步的人,嘗試不同的跑步路線,與不同的跑友交流,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做同樣一件事,也可以嘗試新的做法,一定要樹立精益求精的意識,在精進中體驗心流。

03.與人同行,定期覆盤

成長的過程中尋找監督者同行,可以一起鼓勵,一起切磋技藝,彼此成就,有利於幫助我們去改變。有時候旁觀者清,同行能更清楚地分析我們執行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法。

定期進行復盤,總結經驗,不斷迴圈往復,不斷提高。

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圈,慢慢地學習圈會變成新的舒適圈,這時我們又需要重新走到新的學習圈,迎接新的挑戰,周而復始,一步一步地成長。

如何才能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找到自己的價值,建立自信心?

zyy 這其實是三個問題 1.走出舒適圈。這需要決心和上進心。多數人會習慣於自己的舒適生活,想要走出舒適圈其實是在跟自己的懶惰膽怯等一些負面做鬥爭。所以要有決心和毅力,努力走出來。2.找到價值。這是很多人一生為之奮鬥的東西。目前我的感悟是多嘗試 堅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但是很多人會在嘗試過後因為...

人為什麼要學著走出「舒適區」

賽可樂菌 走出舒適區只看 你需不需要 別人怎麼說始終TA人的主觀意見但是人生的負責人始終是自己 想走怎樣的路自己選擇吧 可能過程會出現一些遺憾,後悔 但這就是人生嘛 別人要學著走出舒適區也是 別人的選擇 我自己不走出所謂的舒適區,我也不能干預別人做出跟我同樣的選擇只是大家都急著給自己畫圈子,有時候社...

怎樣突破心理舒適區?

肚子大又圓 那我們應當如何突破心理舒適區呢?大家可以嘗試,學習一樣新事物,或者提公升某項技能。通過對腦神經的掃瞄,科學家發現,人類在學習新鮮事物或提公升技能時,會刺激大腦中新的神經元的產生與發展。這表明,學習新事物或提公升技能,有助於幫助大腦保持活躍度。那要如何開始呢?我建議,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