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點是有利於個人成長的?

時間 2021-05-10 18:37:46

1樓:王濤

心理學只會讓你看透這個社會,讓你更早的認識這個社會。也許某個知識點在某個方面確實有利於個人成長,但是這些東西畢竟是少數。所以我認為心理學在大部分方面是沒有和成長有關得課程。

2樓:清茶杯

學習,現在有人反感學習,但也有人喜歡都學。

可能是受夠了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有人特反感學習,一提學習,他可能經常以忙,沒時間等等各種藉口去跳過這個話題。

不過也有人特別喜歡學習,我身邊就有很多勤奮的朋友,學的課程很多,很雜。前幾年,我就見到一位朋友,在得到上跟著乙個30多歲的老師學習如何活到100歲。這不是扯淡嘛,如何活到100歲,你去請教那些長壽的老人不是更有效果,跟乙個30多歲的年輕人學,他還不一定能活到那個歲數呢。

學習,其實最好是缺啥學啥。比如你脾氣特別暴,特別是你孩子作業一做不好,你就想揍孩子,這樣肯定不行,不然等你老了,他很可能拔你氧氣管。這時候你就要學習一下情緒管理和家庭教育的內容,不然的話以後跟孩子關係都處不好。

有針對性地學,能實地地幫助自己。

很多平台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如B站,網易雲公開課等等,我們可以去看看找一些自己需要的課程看看。

3樓:天空空也

心理學是什麼?心理學是人類探索自身的一門學科,研究心智和行為的科學。既然是科學,類似學會了心理學就能使人成功,或者學會了連心理學家也不可能一眼洞察別人心理的讀心術並不是心理學的研究目的。

我們設想一下漆黑的夜,你獨自一人走在鄉間羊腸小路上,伴隨你的只有朦朧的月光。這時,後面傳來了腳步聲......後來你發現是乙個熟人。

通過心理學之一神經科學與行為分析人在遇到不安全刺激的時候交感神經系統會起作用,也就是說當身後傳來腳步聲的時候你的交感神經工作,你的瞳孔會擴張,你的心跳和呼吸會加快,你的汗腺會啟用,這些反應使你瞬間進入戰鬥狀態,或跑或戰。當你發現是你的熟人時,你的副交感神經工作,瞳孔收縮,心跳和呼吸平穩,減少汗腺活動,讓你的身體恢復平穩。

這就是神經心理學對現象的一般解釋。

至於心理學是否有利於個人成長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你學了會計學或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這樣的專業對你的成長有利嗎?當然有利了,利用專業知識可以作為謀生的技能,可以解決相關專業領域的問題,可以贏得他人對你的敬意。

心理學探索的是人本身,這與其他學科相比確實是更容易使我們產生極大的親切感和好奇心。一些知識點對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還是有利的,引乙個論點:大腦是可塑的

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負責身體不同部位,如果乙個人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中指,這樣軀體感應感覺區域中與該手指對應的部分會暫時喪失功能,因為不會再有該手指的感覺輸入到這個區域。但我們身體神奇的地方在於並不會浪費這部分區域資源,漸漸與之相鄰的區域如食指或無名指感覺區域會爭相獲取使用權分配到他們的區域以表徵。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大腦的特定表徵區域並非一成不變,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轉變。

不過,並不是指大腦的可塑性在於只是補償丟失的資料或肢體。如果想在某一方面提公升自己,比如學鋼琴,只要勤練習,負責手部區域的功能便會得到強化;或者提高智商、情商等思維層面,同樣可以通過後天學習進步。

問題來了,如果提公升某一方面的功能是否會弱化大腦其他區域功能呢,畢竟成年人大腦是不會長的?

神經系統。我們的思維、情緒、行為等都是通過神經傳遞,人類的大腦曾被哲學家詩意地描寫過一架「施了魔法的織布機」,能夠神秘地編織出行為的掛毯。我們的大腦約有1億個神經元形成錯綜複雜的網來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神經之間資訊的傳遞通過神經遞質完成,以乙個神經元的樹突和另乙個神經元的軸突所形成的突觸的形式傳遞資訊,而且每個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不單一。

這裡不熬述,簡單講神經元形成的「網」越密神經系統越發達,行為的效率越高。重點,適當的增加體育鍛煉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鏈結,促進大腦的可塑性。

問題又來了,基因決定個體的特性,包括大腦,那麼我們的能力是否有上限呢?

基因。基因是遺傳傳遞的主要單元,是一條DNA鏈上的片段(脫氧核酸),不多言。這裡我想說的是人的行為不只受基因影響,後天環境的作用非常強大。

提乙個遺傳度的概念,即指從一組個體身上可觀察到的變異中,能由遺傳因素解釋的比例。遺傳度離不開環境因素,不同的環境基因的表象不盡相同,所以,現世的我們處在各自的環境要在自我和外界中找到乙個平衡,為自身的發展謀求乙個最有利的空間,人的一切並非天生。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通過對神經系統、基因來分析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這對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提公升自我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

4樓:心說

心理學的所有知識都有利於個人成長。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心理的實質可以表述為: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是活動的產物。

5樓:吳長安

我曾經在回答裡寫過:經濟學是指導生活,心理學是貼近生活。經濟學可以讓你的成長少走彎路,不需要碰到滿頭是血才幡然悔悟,然後銘記、刻入身體,一路走來不會太苦。

但是經濟學是無情的,你一抬頭就是理性的大棒揮來。而心理學則是貼近你的生活,它更溫和,也更有人情味,對你的成長是潤物無聲的。

我更願意從「社會人」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不是街頭跳舞的社會人,是霍桑實驗的社會人。

闡述的核心是,為人處事,嗯,為人和處事,基本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內容。

1 處事

1.1 前景理論

這是個大名鼎鼎的理論。其核心就是:

(a)大多數人在面臨收益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b)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

(c)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

此次講的不是它,而是它的推論,乙個處事之法。

當你掌握資訊源時,其中有幾個訊息需要你來告知時,

當幾個都是好訊息時,你應該分開公布,這樣會帶來更多喜悅;

當幾個都是壞訊息時,你應該一次公布,這樣會使得痛苦更少;

當乙個是大的好訊息,乙個是小的壞訊息時,你應該一起發布,這樣一來,壞訊息的痛苦會被沖淡。

當乙個是小的好訊息,乙個是大的壞訊息時,你應該分開發布,這樣一來,好訊息的喜悅不至於被淹沒。

下面有關於前景理論的一些論述:

買東西後悔了怎麼用經濟學或心理學思維消除不適感?

1.2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乙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先提不合理或過大的要求,再提出乙個相對較小的要求更容易被接受。

其原因主要是,通常人不太願意兩次連續地拒絕同乙個人,當你對第乙個無理要求拒絕後,你會對被拒絕的人有一種歉疚,所以當他馬上提出乙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則會盡量地滿足。不只是因為人往往不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使人覺得他其實是想拒絕這個人,而且也第二次才接受可以產生一定的控制感。

2 為人

2.1 首因效應

它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描述的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

這告訴我們,在初次見面時你應該怎麼做。比如你和上司、女孩子首次見面時;又比如你和不喜歡的相親物件見面時。

2.2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資訊。

比如,讀書無用論。

如有人喜歡,會再更。

6樓:萱草生堂階

說真的,我還沒有入門心理學,不懂沒學過。但既然是一門學科肯定是對社會對個人有利的。具體哪些只能讓心理學家來回覆了。圍觀中……

7樓:鹽選推薦

我們怎麼能夠去更多地自我覺察、自我反思,而不是在覺察和反思的過程中又變成了對自己過度苛責。以及,我們怎麼更好地去支援和幫助到身邊的人成長,而不是對他們急迫和責備,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不滿和壓力。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心理學中找到答案並獲得啟發。

一.自我成長內化的三個階段

我們在自我成長中,從學到乙個新資訊、新內容到真正內化,從知道到做到有三個階段。第乙個階段是黑度階段,第二個是灰度階段,第三個是白度階段。

1. 黑度狀態、灰度狀態、白度狀態的概念

這三個階段是什麼意思呢?

在黑度階段的時候,我們是處於一種我不知道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模式和我們要去的方向,沒有任何概念,也完全不清晰。我們可以用學中文詞語來做比喻,比方說在你第一次聽到饕餮這個詞之前,你可能還不知道你不知道這個意思。那麼在黑度階段,你知道了你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你也不知道它怎麼寫。

那在這之後,你就會開始對它有乙個基本的認知,你可以開始進入到灰度階段。可能先是一知半解它的意思,比如如果我讓你去描述它,你可能只能用一些其他的概念來描述這個新概念,比如說饕餮是指一種動物,同時它還代表著非常貪婪等等。接著你可能會在不同的地方聽到這個詞,或者是和這個詞相關的句子,比方說饕餮盛宴。

你能夠聯絡它的使用場景,開始有更多的認知和感受。

當你在灰度狀態累積到越來越多的資訊,可以嘗試去使用它,對它越來越熟悉的時候,你就開始進入到白度狀態。也就是,你已經可以在自己的遣詞造句中去靈活使用這個詞,非常嫻熟。

2. 自我成長裡的黑度、灰度、白度狀態

其實我們的心理成長也是一樣的。當你學習到了乙個新的概念,比方說接納,比方說信任,比如說越抗拒越持續。你最初聽到的時候,你當然會有很多質疑,或者是你會覺得很受衝擊,跟你過去的認知完全不一樣。

也許你聽了一段時間之後,你開始部分地認同它,開始覺得它有道理,那是不是你就能把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用出來呢?顯然你很難做到,對嗎?

那麼這個時候,你其實就在乙個成長的黑度狀態。這些新的資訊你還沒有完全領悟到,還沒有體驗到它更多的應用場景,也沒體驗到使用它之後的成果。所以對你來說,它只是乙個陌生的概念,只是乙個聽上去好有道理的資訊。

其實絕大多數人在學習知識、學習心理學的時候,都停留在黑度狀態,也就是他們真的只是聽說過!所以這也是很多人常常會說:我都知道這些道理,我就是做不到。

從黑度狀態到灰度,再到白度,這當中有很長的路要走。以為只要聽過或者了解到就行了,以為這些路不需要走,那麼你就可能會一直停留在「懂得道理但做不到」的階段。

我是非常注重重建、練習和體驗的。因為任何新知識和認知的公升級,從你剛剛接觸,到把這些變成你的日常行為,最後累積了大量資訊和感受,變成你的細胞記憶,變成你的人格特質,這些都需要你不斷去練習和內化。

這就好像學開車。你把駕照拿到了,但是如果你拿到之後就不去碰車,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你學的那些東西就通通都還給教練了。而且,時間隔得越久,往往你還回去的比例就越高。

最好的狀態就是,你拿到駕照之後馬上就能自己去開車,每天都能開一會兒。而且,開的時間最好能累積到一定的量,不同的狀況都要去嘗試,比方說夜晚、下雨、堵車等等。這些場景你都自己去開過,那麼這個東西才會被你完全內化,成為你的一部分。

當你內化之後,即使你連續開半年或一年不開車,但是如果讓你重新再上手開車,你也只需要乙個很短的適應期,就能夠把這項能力調取出來。

同樣地,我們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需要不斷地去把它從資訊到能量,從認知到身體狀態,去不斷地練習和內化。

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去行動,不斷去洗刷,然後帶著拿到的一些新的反饋和新的問題去再行動。

我們要明白,成長的過程是一種螺旋式上公升,就是行動、反饋、再優化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你當然會看到你原來的模式會反撲,這是很正常的。

有哪些心理學上知識,沒有一定心理學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天才兒童PM器 太多了。比如,隨便開啟一本英文版或翻譯版的心理學教科書 中國在心理學方面還是比較low的 從正文的第一頁開始翻,基本上每翻幾頁就會有普通人不會相信的心理學知識。比如這本書吧,這才是心理學 在第1頁就有乙個心理學專業一年級學術不會相信的事實 認同弗洛伊德學說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學會會...

有哪些幫助睡眠的心理學知識?

白開水 你還是太緊張了。知道該放鬆還是不能放鬆,就好比知道該學習還是不願學習一樣。光知道是沒用的。我每次批評孩子,他都說知道了,但德性還是那德性。努力放鬆,努力睡覺,努力 就是緊張!真正強大的心理,一場考試算個屁,根本沒感覺。用什麼方式幫助入睡,那些都不是根本辦法,根本上講,你的內心還需要歷練當然,...

有哪些十分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人際吸引規則 戀愛規則 1 熟悉效應與鄰近效應 熟悉本身,就可以引起對方對自己的喜歡。忽略第 條,熟悉只能增加對方對正面與中性物件的喜歡水平 對於反面人物,熟悉反而會增加對方的厭惡 所以廣大們,對方要是一開始就對你沒啥好感,就不要隨隨便便在人家面前出現 住的越近關係越好。這一點的原因在於 你要是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