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痊癒的事情嗎?

時間 2021-05-05 17:45:45

1樓:鶴仙問鹿仙

大二確診躁鬱症,大三下學期痊癒。原生家庭問題導致,從初中持續到大二。

抑鬱的時候會幻聽、躁狂憤怒與家人吵架的時候會自殘,甚至渴望生氣,大腦一片空白想做什麼做什麼。

堅持沒有吃藥。催眠,心理輔導,正念,瑜伽,內觀,佛經,甚至陰陽風水學都試過,沒什麼作用。

真正讓我覺得痊癒的是我在留學英國期間通讀了詩經、論語與二十四史。

我開始學著變得簡單,樂觀,積極向上,學著先秦諸子們做乙個純粹的人。漸漸的我覺得生活充滿了色彩,甚至每天去海邊喂海鷗都很開心。我不再懼怕與別人交流,甚至渴望在很多人面前講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或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就痊癒了吧。真的感覺很幸運,現在像是完全變了個人,希望每乙個躁鬱症患者都能找到轉變的那個key。

2樓:

存在,我就痊癒了。

我忘記了很多事情,聽別人敘述我的曾經,就好像是在講另外乙個人的故事。

記憶是片段式的,一大段一大段的不記得,但又似乎有一小片模糊的殘存。

總之,就像是在聽別人講別人的故事,那個故事裡的主角應該不是自己。

他們所講的事情我沒印象沒記憶,但又卻可以真的切身體會到他們講的那個主角曾經做過發生過的事。

變得突然想不起那段痛苦的回憶,非常努力回想也只是很零碎的小片段了。

彷彿以前長期是個盲人,從乙個「只有自己」的黑暗隧道裡跑了出來,現在終於看到了世界——感受到了流動空氣與Sunny,看到了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除了自己的抑鬱症,還有好多美麗、或者不美麗但有趣的事物。靜靜地觀察著世界,不再費盡心思地思考,像乙個新生的嬰兒。

恍如隔世。

擁有了上帝視角

然後會特別明白身邊人的困難和他們的選擇。

一半是自癒,每天寫日記,

一半是因為親情和友情把自己拉起來了。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我認識到了這一點,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抑鬱的時候是也是用的自己的思維方式。

當我試著換到家人朋友的位置去思考的時候,發現他們其實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只是不能感同身受。

慢慢的我能理解他們的行為言語,我不再因為自己沒人理解,找不到傾訴物件而煩惱。我知道每乙個人都不一樣呀!!!

我渴望被理解,不過我也得嘗試去理解他們。他們愛我的呀!

就是感覺

天真的好藍

飯真的很好吃

我真的很快樂

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偉大的

我熱愛這個世界

3樓:潺潺

很多抑鬱症是可以痊癒的,而雙相障礙則比較難,多數都是終身的。最著名的雙相障礙患者也是心理學專家的自傳《躁鬱之心》,推薦看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和同雙相障礙戰鬥的。

4樓:

我抑鬱症經歷者,起因是原生家庭影響下的關係處理方法不對,討好型性格以及懦弱,導致自己長年累月的積累負面情緒,後來因工作壓力,情感問題等綜合作用下,奔潰了。

自救過程有幾年吧,看不起醫生,窮啊,醫生好像也不怎麼樣的水平,導致痊癒後好像形成了路徑依賴,出現問題習慣於自己思考,孤獨是常態。

痊癒初期的感覺確實很有力量,戾氣蠻重的,缺乏同理心。中後期回歸社會生活後,遇見許多關係的交集,處理問題就不適應了,正常人的生活也要面對許多競爭和慾望啥的,很容易就刺激了潛意識裡隱藏的部分情緒敏感區,造成一種迴避的反應。若是不能處理好,抑鬱症就不算徹底痊癒,根據神經迴路的習慣性反應,過不去,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

情緒應激反應遠比理性思考的速度快,而且接近於本能的強勢

因為沒有真正的接納自我,勇敢面對現實,就不能進入未知區域,呆在舒適區算維持現狀。

當然可能是我的工作性質要面對許多拒絕和壓力,正常人也如此害怕拒絕,我覺得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接近客觀事實了。

因為抑鬱症,我接觸了許多哲學方面的書籍,大量的獨處時間來了解自己,每乙個事情的發生也許都是有其意義的。祝各位快樂

我真的存在抑鬱症嗎?

萌寶不是麵包 我首先是身體上的軀體化障礙嚴重,然後才是精神上的抑鬱。我最早表現出來的精神抑鬱就是從面無表情,無緣無故哭,失語開始的。我感覺每個人都離我好遙遠好遙遠。後來,失眠和嗜睡交替著來。耳鳴,幻聽,幻視,焦慮,驚恐,我全都有。現在偏執,強迫也都有了。齊活。我現在處於亢奮狀態。我感覺抑鬱症不,現在...

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是否屬於抑鬱症?它與抑鬱症的關係是什麼?

享受冬天的陽光青年 單相抑鬱為僅有抑鬱發作,雙相抑鬱則有躁狂發作也有抑鬱發作,接下來,說說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躁狂發作臨床表現 躁狂發作典型症狀是情感高漲 思維奔逸 活動增多等 三高 可伴有誇大觀念或妄想 衝動行為等。發作至少持續1周,並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或給別人造成危害或不良後果。第一 情...

雙相情感障礙或者抑鬱症患者真的應該在網上尋求幫助嗎?

Mia減肥中 大多數上網求 傾 助 訴 的人,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尋求心理安慰,尋求認同感 希望所有人都和聲細語地勸解你,其實自己心裡不願意接受,清醒地沉溺而不願自救。有時現實中同理 當有人客觀冷靜地指出問題所在時,難堪是第一反應,第二就是 你沒有同理心,你根本不懂我.殊不知誰又是這世上特殊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