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時間 2021-09-09 23:07:54

1樓:andycc15

有一些迴圈論證的意味。

如何判斷乙個人有道?他最終成功了。

他為什麼成功了?他有很多人幫助。

他為什麼有很多人幫助?因為他有道。

2樓:老子傳真

順應自然,順應民心,體察民情,團結一致,無私奉獻,共同發展,功德無量;

違背自然,喪失道德,損人不利己,無惡不作,惡行必遭惡果。

——玄真

3樓:AGe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在中國的古典學說裡,常有類似的論述。受限於這類文字的載體(竹簡確實寫不了太多字),它不講究條分縷析、細緻入微,不講究邏輯嚴密、論證詳實,但是能夠非常準確的從混沌系統中抓住某種可以被輕易觀察和實踐的現象來指導思維和行動。作為文化根基和萌芽,這樣的學說和文字是充滿智慧型和寶貴的。

在這裡,「多助」和「得道」是互為因果的,這是在以並不嚴謹的方式描述乙個普遍規律或者說現象,既具有成功意義的共性總是能吸引大部分人。相反的,傷害共同利益的事總會和支持者越來越少互為因果。這種表象與抽象的互為因果與實際共存,形成了哲學和文學上的滿足,因而在沒有提出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也可以理解為由於高度概括的正確性,證據可由讀者在生活中輕易找到。

說這句話不嚴謹是因為它主要是為「得道」提出了乙個容易觀察的指症,並非以「假說——求證——結論」的方式得出,也缺乏數字和細化。這是時代和技術限制了孟子的表達,我們無從知道他觀察了多少戰役、多少興衰來得出這個結論,也無從知道他認為多大程度的「得道」可以帶來多大程度的「多助」,多大程度的「失道」會「寡助」甚至「無助」。這不是指責孟子,只是可惜。

按照現代科學的方式解讀這一段,恐怕要涉及政治經濟學、軍事學、社會學、法學、歷史學等等一大堆學科,需要以國家興亡作為研究樣本,這樣的學問成本還是挺嚇人的。所幸有孟子這樣的先賢拿出了結論,這屬於不可辜負的歷史文獻,不可不信,不可不傳承。

各位如何理解,」窮極虛無 得道之常」?

神秘的故事 你要先從四大皆空開始修煉。虛無世界 指的是理界。不是我們意識概念裡的 虛無 否則就是落入 無記空 這句話之於大部分人來講,就是和 概念 就是相對論之於大家低速生活一樣。存在,但和凡俗生活無關。如果只從概念上皆是,塗增煩惱和執著。給你個操作的辦法,你看看什麼叫 虛無 控制控制自己的慾望試試...

如何理解「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白左非左五號機 作為鍵政壬簡單說兩句,其實這就是百年以來後發學習西方最好的註解。第乙個反例就是賴比瑞亞,非裔美國人被打發到西非海岸,作為美利堅的非洲映象國家存在,從國旗到體制全盤copy美利堅。至今仍然是後發國家裡面的吊車尾。這種學習,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美利堅十九世紀的偉大源於什麼呢,是國旗嗎,是w...

自助者,天助之 這句話 大家如何看呢?

寂靜 宇宙規律從來沒有變。因努力而成功 因善行有善報 殺人必定償命 為什麼要說 天助自助者 那是因為只有你自己決定去改變了,一切才會得到改變。而若是身為主角的自己都不去行動,那無疑是等待天上掉餡餅。乙個 自助 的人,他無意間散發出了一種能量,這種能量驅使著他能夠完成這件事。其實,這也有點吸引力法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