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敬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最後一句怎麼解?

時間 2021-07-04 07:49:20

1樓:迷途書僮

恰好回答了另外乙個問題,同出一章,轉貼到這裡。

如何理解「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即為什麼合乎義的信約才可能實現呢?

前面兩個小句好比作為前提論據,而第三小句好比所歸納的論點。

所因,信與恭;所宗,義與禮。

信與恭,入手方法;義與禮,最終目標。

因,通常解作姻,我個人理解為因襲的因。

親,近也。不失其親,與前面兩個近字呼應。

宗,尊也。表示崇尚,對應的時學習的目標。

2樓:別焰雲

經吾以洛書卦解,「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是指論證必須靠證據來說話,演繹必須以歸納為基礎,所得之結論才可作為定律。

有子曰:「信(革下火,理論)近於義(革上澤,幾道),言可復(明夷,傳承推廣)也。恭(豐上雷,實證有效的核心價值)近於禮(丰下火,普世價值),遠恥辱也(師,萬邦來朝)。

因(屯,演繹)不失其親(節,歸納),亦可宗(既濟,可作為定律)也。」

3樓:不知無月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義:

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雲:

復,踐言也。」(4)遠:音yua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

自己看來的一些想法

因:順著,憑藉

宗:效法,尊敬,(由「主」引申——可靠)

失:丟,違背,改變常態

順從/借助了他人,卻沒有失去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是才值得效法/尊敬的了。

(1)源於《論語譯註》楊伯峻侵刪

4樓:槐樹柢

因不失其親,行不離其類,自然心有所宗而可為教,是之謂宗教。

信近於義,是合乎道,恭敬於禮,是合乎道,因不失其親,是合乎道。人所為人者,仁也,人所行乎者,道也。

孔子行年七十二,遠來依附者,非親如何;有可宗教者,非道如何。

2019-6-17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譯:誠信唯有符合道義,言論方才可以履覆。

履是踐行,覆是平復。

言行要是符合道義,踐守或是違棄都不算是失信。

史記。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恭敬於禮,遠恥辱也。

譯:恭敬唯有符合禮儀,才不至於招致恥辱。

禮者,理也。儀者,宜也。

禮儀要符合事理,禮儀要符合時宜。

論語。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媚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言行不離其宗,亦可以為教了。

因者,因襲因果。親者,親疏類別。宗者,宗親宗旨。

如人之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此是同源而親。又如開辦講學,必有其宗旨,此是同門而親。火就上,水流下,木木成林,三人成眾,此是同類而親。

法萬物者,不偏離事物,則可以任運萬物。為人道者,不背離人文,則為眾人所望。下學上達,是為師法。

上行下化,始為教化。孔子行年七十二,遠來依附者,非親如何。有可宗教者,非道如何。

在看論語,為什麼說學而第一?

不再猶豫 論語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等等並沒有先後順序,而且 學而 篇也並非只是說如何學習。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 積德之基 學者之先務也。凡十六章。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論語集注 徐曉軼 因為開篇就講了儒學之樂!...

《論語》學而篇第一句真正含義是?

好好學習 學而 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 態度 宗旨 方法等等。 人生如寄絕情書 學與習不一樣,學接近模仿,習接近實踐 有朋自遠方來,應該考慮到孔子的 處境 自然而樂論語中提到好幾次,比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和你的理解大致一樣。個人偏見,勿笑 大風哥 義理 一 此章講 學不厭 德不孤 心...

《論語》中的」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怎麼理解?

波波 原文是一套話,學而篇的吧。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主要是強調要好學,學應該指學做人做事做君子,不單指現在講的學知識。論證了不同特質的人如果不好學的話,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後果。好信可以理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