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一句真正含義是?

時間 2021-06-03 00:42:18

1樓:好好學習

《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

2樓:人生如寄絕情書

學與習不一樣,學接近模仿,習接近實踐

有朋自遠方來,應該考慮到孔子的「處境」,自然而樂論語中提到好幾次,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和你的理解大致一樣。

個人偏見,勿笑

3樓:大風哥

[義理]

一、此章講「學不厭、德不孤、心無怨」。

學而時習之,是「學不厭」;有朋自遠方來,是「德不孤」;人不知而不慍,是「心無怨」。

二、悅樂精神

「學而時習之」,天天學習,好好向上。

「悅」,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心悅於內,心悅誠服。

「有朋自遠方來,」「德不孤,必有鄰」,德不孤,必有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第十二》。

三、「悅」「樂」兩座精神桃花源,專解怨尤和慍怒之苦。人的憤怒源於自己的無能,嚐到進步的甜頭,成長就會不煩惱。

四、君子是儒家人設。區別在於「動畫人設」主外,儒家君子需要內外雙修,內聖而外王。

[關鍵字]

「學」,甲骨文,下面一所房子,本義:學校。上面有一雙手在「爻」兩邊,表示合力興學。

《說文》:「學,覺悟也。」《增韻》:

「受教傳業曰學。」朱熹:「學之為言效也。

」「時」,金文,最早見於戰國晚期「中山王壺。」《說文》:「時,四時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本春秋冬夏之稱。」

」習」,甲骨文,上羽下日,鳥常在空中飛。《說文》:「習,數飛也。」《禮記·月令》:「鷹乃學習。」

[論語詩]

《時習章》

[宋]陳普

學專復性習為功,千五百年初發蒙。

悅樂已深加不慍,此身與道始流通。

4樓:小豪西飛

@wyxygmx 先生已經提到了這個學是「為己之學」,不是「為人之學」,說之甚詳,學以為己,誠不虛也。

學習這兩個字,最早的出處,應該就是這裡了。泛言之,世間一切學習,無論是課堂裡的學生上課,還是工巧技藝,乃至走路說話,世間一切事的達成,可以說都離不開學習。

然鄙見以為,這裡的學著重在「形而上」的學,主要是聖人之學,說人生學問之最大根本。也即是大人之學,中庸之道,也就是仁,也是道與德。只有這種學,能將整部論語一以貫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孔子一生踏實做學問的軌跡,用今天的話說,叫做成功之路,雖然這和世間的功名成就並無關係。從十五歲立志於學,很明顯這個學不是泛泛的說人世間的一切學問,沒有人可以精通一切的學問(抑或可能有,但我沒見過。),到了三十歲見道了,可以立,四十歲更進一步對一切事不惑,以至於到了七十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此學一以貫之,無間晝夜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學主要是指道而言之,所謂天命之謂道,修道之謂性。

所謂性命之學,就是這,所謂,道,德,性,命,無分彼此,學以貫之。有此學,未必大富貴,背此學,難得以為人。

儒家的學問,之所以歷久彌新,《論語》之所以百讀而不厭,全賴此學,不染塵泥,未出常倫。雖在尋常日用,直到先天未化,自庶民不能離,至賢聖未能息。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說:夫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朱子說:尊德性而道問學。陽明先生說:

良知,良知。全指此學,浩瀚洶湧,奔流不停,後人各出手眼而演繹卻不能竭。學之一字,言有盡而意無窮,然而從本說之,也是多餘,先天地者,無可學者,聖人命之以形上,說之以太極,於無聲處假借標指,仁愛之心,無言以表之。

孟子說,夫觀於滄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謹上,先這,閱後即焚。

5樓:逍遙子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的觀點是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

孔子說,我研究這個時代,並且將研究到的方法不斷驗證,不是很快樂嗎?有這麼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來一起研究,我難道不感到高興嗎?別人不懂我的研究成果,我卻不覺得憤怒,這不正符合君子之道嗎?

一般古書的第一篇就是開宗明義的。我不相信論語的第一篇是教你學習之後溫習,朋友來了要好客,別人誤解之後不怪罪這三個理念的。以上。

6樓:小錦蓮蓮

也有人說,這裡的習是實習的習,是練習的習。所以才會變成現代教育裡的,實踐(實習)、練習題、複習,三習。

至於是哪乙個我也不得而知,或許三種含義都有吧。

其實,每次讀這段都會想起一句話:讀書方覺寂寞始。

很奇怪是不是?孔門三樂,是一種博大的包容與群體性的快樂,怎麼會有寂寞?

有時會想或許就是孔夫子太明白箇中滋味所以才開宗明義的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幸福與快樂。

有些人會說,人生苦苦在人有了學識,沒有了立場,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活的沒心沒肺不也樂得逍遙?

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我們不是在學習中變得越來越固執,學則不固,而是在學習中把過去的固執,過去的成見,過去的缺點慢慢去掉。

這才是收穫人生幸福的一條正道。

為什麼最後可以不慍?因為我們自我了解,同時我們也了解對方,這是一種強大的自信與謙和,而不是固執的強求最後都不開心。

在儒生中也有人這樣形容顏回——可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

一擔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貧上,可這話的原意應該是稱托出顏回的樂吧。但可能前面的貧已經把我們這幫現代人嚇得不想理會後面的樂了吧,反而讓這種快樂變得黯淡無光,可能是認為這種快樂是需要以貧窮為代價的。

為什麼不能理解為,只要學會這種快樂,那麼不管貧窮還是富貴,不論地位的高低,處於何種身份都會快樂自在?

孔門三樂是入世的樂,在入世中學習進步,在人群中得到快樂,在受到排擠時也能安身立命,無憂無懼。

可謂是生無憂,死無懼。

未知生焉知死,除去所謂未知主義的邏輯,何嘗不是說,如果我們連活都活不明白,死能死的安心而沒有恐懼嗎?用死後的生活來遙控今生的所為,不如安心的,好好的,對的起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的活著,最後的好死不過是順其自然的。這不是更加踏實嗎?

7樓:徐敏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政治和社會管理經驗。可惜孔子只做過短暫的管理層。所以沒什麼機會習。

有朋自遠方來。朋者近乎於黨。也就是觀點一致人。

我們知道孔子周遊列國數次被困實際上是沒有這種朋的。有的只是一些學生。可是最終這些學生也沒能完全理解老師。

儒家甚至分成了八派。

所以才有了第三句人不知。可以說這才說孔子對自己的勉勵和要求。不慍不僅僅是對別人不慍也是對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的不慍,同時也要求自己的堅守。

到了後文衛靈公篇更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不單單指經濟上的。

不失於道才是孔子成聖精髓。

在看論語,為什麼說學而第一?

不再猶豫 論語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等等並沒有先後順序,而且 學而 篇也並非只是說如何學習。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 積德之基 學者之先務也。凡十六章。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論語集注 徐曉軼 因為開篇就講了儒學之樂!...

用一句話證明你是學數學的?

Hyoga 最頭疼的四個詞,顯然,不妨設,易得,易證 學數學是有那麼些痛苦回憶的,雖然可以縮小,但不可能消亡。這就好比區間套最後套出的 點,在整個區間上微不足道,但一定存在。 CrossYang 女票 親愛的,我的手機沒流量啦!我 給你開wifi熱點。女票 親愛的,wifi的密碼是多少呢?我 斐波那...

儒家四書之一《大學》開篇第一句為「大學之道」,這個「大學」是什麼意思?

一 見仁見智是自然而然 勢所必然 理所當然。相對主觀有客觀,相對唯心有唯物,相對微觀有巨集觀,相對已知有未知,相對相對有絕對,相對太極有無極 相對有不斷創造,絕對有不斷侷限 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二 心跳呼吸 冷熱苦甜 吃喝拉撒 恐喜悲怒 思想行為 生死病康 胖瘦美醜 男女老少 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