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無我」狀態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儘管無我是鐵定的事實

時間 2021-06-27 22:29:44

1樓:

「無我」的問題不太好用文字來說明白。修行佛法,是為了成佛。「佛」字,左邊是「人」,右邊是「弗」——也就是「無」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乙個人,他沒有了...

」。那麼這個人沒有了什麼呢?佛法認為,沒有了執著,人就成佛了。

由此可知,佛不是呼風喚雨飛天遁地的神仙,而是人,是沒有「執著」的人。而汗牛充棟的佛經,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來破除修行者的「執著」。人的執著都有哪些呢?

其中之一就是「我執」,即對自我的執著,破除了我執也就到了無我的狀態。所以,佛經上常講: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

首先,沒有執著並不是沒有慾望,不是沒有喜怒哀樂,不是是非不辨,不是香臭不分。修行佛法的目的,是為了擺脫世俗生活的煩惱和痛苦,得到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脫,生活的安寧祥和。沒有慾望沒有喜怒哀樂行屍走肉一樣的人又怎麼算得上安寧祥和呢?

所以,修行者要修行的是自己面對慾望、面對喜怒哀樂等正常生活遭遇時的心理和態度,而不是去斷絕慾望、逃離生活。也就是說,無我指的是一種世俗生活中應保持的心理狀態。

其次,執著於慾望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比如:我喜歡吃紅燒肉,如果吃不到就煩惱;又比如我日思夜想乙個女孩,可是卻不得見,就難免思念的痛苦。如是種種皆是因「我」而起,即「我執」,當我不再執著——過度依賴或求取於慾望的時候,就是「無我」了。

所以,「無我」是為了應對世俗生活的煩惱、痛苦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辦法,這種辦法就是將自己的心理調整到某種狀態,也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如來」。「如」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一種不執兩邊、不立中道的心態均衡位置,又稱之為「真如之性」或「真性」,自然,它是每個人都有的;當「如」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被慾望所控制,不會被情緒所左右。當你經常保持著「如來」的心理狀態,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痛苦。

所以,無我不是慾望導致的,而是修行者的主動性行為,應該在修行中體悟,真正建立無我的心理模式。

最後,慾望、煩惱、痛苦都是正常的,自然面對和接納,關鍵在於不「執」。所謂的心態均衡位置,只是表達的方便,並非具象的「位置」,其實是一種心態。用文本來表述佛法的真義,詞不達意者居多,佛法的真義需要著力於體會、領悟。

2樓:默默的甜蜜

慾望導致「無我」,那消除或者降低「無我」就是壓抑慾望,但沒有慾望人就不是人了,或者說是無法正常生存了,可是慾望產生的「無我」讓人疲於應付外界,產生許多煩惱和痛苦......想問一下我降低「無我」的想法是不是對的

這個問題很深奧,你沒有深入的理解佛法,沒有修行,就會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你說的無我,那是達到佛的境界,沒有分別心,沒有你我之分。這就好比,你現在剛上學前班,就去理解大學的東西。你怎麼會弄明白呢?

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研究經書字面的意思,不去實踐是不會明白佛祖講的境界。

因為我們人的無明,所以產生是慾望,貪嗔痴,七情六慾,都是無明產生的。

我們的慾望其實也是我們的業力產生的。業力也會拉扯我們造更多的因。

所以無我現在還是不要想了,境界太高不實際。但是可以通過修行可以降低慾望的產生,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業力和念頭。你理解的沒有慾望,那是對佛法的錯誤解讀。

佛法說的沒有慾望是心態,並不是生活,該上班上班,該吃飯吃飯。並不是說飯也不吃了。

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那些念頭的產生,只有通過修行,多念經,才能控制住業力的拉扯。

3樓:乙個學佛人

無我的狀態就乙個,你降低了要求實際就是沒達到你期望的最佳狀態。還在過程中。還需努力到達你期望的最佳狀態。

這個是不是正確你自己其實都是有答案的,過程中鼓勵自己精進設了乙個階段的終點這是可以的。等你到達了那裡你在把終點設的遠一些。慢慢來。

不要著急。修行不是一下子成就的,要允許這個過程的存在。

沉迷慾望之中失去自我。你把我根基設定在了有我上。沉迷慾望之中失去了自我,你失去的這個自我實際也是不存在的。你沉迷慾望之中的那個你也是不存在的。

總的來講你的大體見解顛倒了。而且偏的還有點遠了。根上偏了,在偏之中生出的差異法中又理解錯了偏了。

沒有乙個我,這個我生起的我執等等所有因緣合合的,都不是你,他能加重你的我執,我所,我見,等等。包括慾望,都是加重我執的存在。沉迷慾望之中迷失了自我,那是慾望蓋過了我執。

由慾望暫時主導你,當你的我注意到了,收回來了心,從新被我執覆蓋。根源上的我沒變。所以重點是去這個我。

而不是慾望迷失那個我。那個是我執深重慾望深重的體現。差異法。

太重了才會導致這樣。控制不了情緒控制不了慾望等等。那實際不應該叫無我,不準確,應該叫無明。

慾望是可以通過修放大或者縮小的,可以變得重或者輕的,他不是不可變得存在。當你通過修慾望少到不生起,行成不了念頭了,很微弱了,有和沒有差不多時,那時候才可以說是離欲。

斷是沒有。根源上解決了。現在的重點是離。你先離到極致。修到最好。有和沒有一樣了。不起功用了。那樣才可以。量變會導致質變的。

按你的角度講,降低無明,也就是無我。就是在修。一點點減少慾望從而達到離欲的過程,這是對的。持戒最好的選擇。

先做到慾望之中不迷失自我就是前進了一步。可以說是減輕重之中的那個重。從新回到清淨的我執。

然後再談下一步。什麼時候能做到慾望之中不迷失自我了你就是前進了。慾望輕了一些。

我執可以覆蓋住無明了。

4樓:DAODAODAFU

這題不太明確,俺只能試答。

有我,無我即是二,佛法是不二。

今單獨提出」無我」。那即然無我,又誰擔因果?誰修道成佛?那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無我」是針對那些執著,一切為」我」的巔倒妄想者,趣向覺悟的教育過程中的語言。

苦,空,無我,直至,常,樂,我,淨。是學佛修行提高的過程。

佛還告訴阿難,諸佛經開端,先宣;如是我聞,明確是佛說法。這句有……「我」。大我!

那誰是我呢? 心性是我 。諸行無常的世間境相,和心性是不一,不二的。這道理即是如此。

但是,不經真實開悟(明心見性),不識如來藏,沒有真實修行,如同說食不飽。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習佛法,還要尊守國家法律,尊重公德,做個好人。

隨著學習佛法的提高,就不會再矛盾了,會越來越快樂,幸福,安祥。

5樓:supervisor

以下論述的是佛法的「無我論」和「慾望」

「無我論」,指的是因緣聚合而成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我)。簡單來說就是物質在各種條件下聚合而成的聚合體,其中沒有哪部分是這個聚合體的本體。是緣成法和無常法的推論!

(佛法上沒有慾望導致無我這個論調)。

「慾望」,佛法對慾望的說法是「中道」,既適度。慾望比如食慾、睡眠欲、淫慾等等都是色身的生理結構的功能,「中道」要求的既不是過分禁慾,也不要過分縱慾,行於中道。

如何判斷自己的職業選擇是不是正確?

潘東昇 工作有發展前景,一方面看公司所在行業是否有前景,也就說是否是朝陽行業,另外一方面看自己的崗位在公司內部是否有發展前景,還有就是看自己的實力在公司是否有發展前景。這樣我們自己在公司的發展才會比較好。我們在公司工作最想要的就是公升職加薪,最終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個公司都會說自己有公升職加薪的機會...

學編導到底是不是個正確選擇呢?

眾生皆草木 首先,哪有什麼正確不正確之分呢。但既然如果發出這個疑問了,我想你大概還是對編導行業不太了解,建議多了解了解再下結論,藝考沒有那麼容易,如果不是自己感興趣,建議還是老實背書參與正常高考。 夕霧 首先要知道你是不是喜歡這個專業,要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編導是乙個統稱,細分為廣播電視編導 戲劇影...

在大城市發展是不是乙個正確的選擇?

冷俊 如果沒有房子,還是上班族就算了。在大城市發展,有時候乙個研究生不如乙個初中生,在北上廣,除非年薪50個以上可以靠工作買房,沒有的話就自己幹乙份事業,雖然有風險,但也有希望,否則,就回家老老實實找份工作 文玩匯 情懷迷茫思鄉都是假的 就2個點,你自己衡量一下 1 目前的收入以及你的能力,能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