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的作品是一氣呵成的嗎

時間 2021-06-08 10:44:37

1樓:溫熱

就個人看法,詩是心聲,像這種直抒胸臆的文體,在大多數人心裡,應該是「出言為論,下筆成章」的直接吟誦出來,如果修修改改,不是一氣呵成的話,胸中塊壘怎麼能一吐為快?

其實不然,我們現代人對「一氣呵成」的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受陳留王曹植七步成詩所影響。當然,這是真實的,不僅因為是記載在正史《魏志》上,還因為曹植的很多詩都是像「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此類,不矯揉造作,像兩人對話,平易近人,不需要反覆修改。

事實上,古人寫詩,反覆修改的還是大多數,畢竟像曹植這樣的天才還是極少數的,甚至連詩聖杜甫,大多數寫詩歌還是很痛苦的,甚至李白還寫了首詩調侃他——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名字叫《戲贈杜甫》,意思是,杜甫啊,我跟你小子這麼久沒見,咋還這麼瘦呢?是不是因為寫詩還跟以前一樣,乙個字乙個字的摳啊?吟詩作賦乃消遣娛樂,別寫的太累啊!

別看古人的詩一首首都氣貫長虹、氣韻貫通的,其實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

2樓:獵月

不一定的,有的是經過反覆思考修改的,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就是反覆思考最終敲定的;「環滁皆山也」也是歐陽文忠公從幾十個字刪來刪去最後濃縮出來的,體現了他最贊同的文風。有些比如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據說就是一氣呵成的。

錄音棚錄音是一氣呵成的嗎?

孤狼血魂 很少有這種情況。錄音棚錄音一般都是分段錄的,以達到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有些歌曲甚至要每一句都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容,需要製作人逐字逐句地摳。此處舉例許嵩黃齡的 驚鴻一面 錄製 驚鴻一面 錄製花絮 嚴格而不失溫柔的許嵩 嗶哩嗶哩 乾杯 bilibili 黃齡是絕對的實力歌手,錄製時同樣需要製作...

假期作業該不該一氣呵成?辯論會急急急?

烏合之子但願君 我並不覺得這個辯題很無聊啊,這個辯題是乙個非常貼合現實的辯題。可能很多辯手適合於去做定義,他就會覺得,哎呀,這個詞不對。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聊的,假期的作業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分階段分層次的積累性的完成這個在人的大腦的整個記憶的過程之中,他是需要去思考的,同時你要合理的安排你的各方面的時間...

古代「望氣者」是怎麼樣的一類人?「望氣」之術現代還存不存在?

京房 這個我做了詳細的解釋,可以看一下。並沒有太神奇的地方。 左加明王 不知道古代什麼情況。也不知道現代什麼情況。因為我從未認真研究過,也從未深究過。但很多事情讓我記憶深刻。98年暑假,某日,天猛然烏雲密布,沒來由的一陣悲傷。人生第一次突如其來的掉淚。哭的莫名其妙,乙個月後,我又哭了,這次是真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