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重不生婆娑,愛不深不墮輪迴 這句話的意思如何解讀?

時間 2021-06-05 10:48:59

1樓:自由行走的花

婆娑指這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人的貪嗔痴,人動情就會生出貪嗔痴來。輪迴指愛情的本質,就是相知相戀,相伴再到分開,每段感情不都這樣的周而復始嗎,拉長一生來看,最後還不是獨自離開.....如有來生,此生輪迴

2樓:「已登出」

我小時候經常想乙個問題,父母哪天不在了,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初中時情竇初開,想想喜歡的女生覺得她讓自己去死,自己也不會皺一下眉頭。

後來對感情沒有這麼執著了,對解脫苦很上心。

想想80後的電視劇集,愛情觀都是義無反顧,比如小李飛刀,李尋歡,阿飛,還有諸多香港江湖電影。

現在為女朋友去死? 想多了吧,頂多請吃一頓火鍋。哈哈哈

3樓:

「情不重不生婆娑,愛不深不墮輪迴」這句話是意思如何解讀?

有時候說愛乙個人,到底是愛這個人的本身,還是愛自己呢?或者是自己的慾望呢?

這是乙個每個人常常需要解答的問題。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對此有不同的回答。

每個人對於愛與慾望,愛乙個人到底是愛他本身,還是愛他身上對映出你的影子。

有時候,愛與慾望,愛他人與愛自己是否真是乙個事情還是可以截然區分。

不扯那麼遠呢。

看看佛學怎麼說的?

瑜伽師地論,談的都是凡夫如何修行為聖人。聖人,才可以對於愛與慾望,愛他人與愛自己的問題,有乙個比你我凡夫,更佳的解讀。

「謂解脫諸纏故」,就是滅除去一切現行的煩惱,這叫做「解」;就是解出去了,沒有它的繫縛了。

「謂依將得、正得、隨念諸欲境界」,就是這個修行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好,「將得諸欲境界」,還沒有得、就要得到諸欲境界,這是還沒有得;「正得」是已經得到了。「隨念」是過去事;以前我得到、現在沒有,現在沒有,但是心裡面憶念以前得到的、享受的諸欲境界。這「未得」的時候想要得,心裡面有染汙諸受;「正得」的時候,心裡面有染汙諸受;「隨念」過去的時候諸欲境界,心裡面也是染汙諸受。

「不復現行」,現在這個修行人,他心裡面再沒有這種活動了,所以叫「不領納緣彼諸受」。

「其所依身不為眾惑染汙而住」,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身,他這色受想行識的這個身,「不為眾惑染汙而住」,他沒有這種很多煩惱的染汙而住;他是清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與般若的智慧型相應,是「明相應受」、「明相應觸」,就是般若的智慧型和他眼耳鼻舌身意、和他的一念心相應,面對一切法,他都是光明的、沒有染汙而住。「如紅蓮華水滴不著」,如紅蓮華水滴都不著,能解脫水的滴。

「心正安住彼聖住中」,說這個修行人他的心安住在聖住裡邊,「是名為得,觀察能得聖住道理」,你能夠安住在聖住,這叫做「得」;怎麼樣才能得呢?你要「觀察能得聖住道理」,你常能觀察: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一切法都是寂滅相;你這麼思惟你心就住在那空、住在無相的境界,住在無願的境界裡面。

這個地方,心裡想什麼,心就住在什麼,就住在那裡。你心裡面想那一朵花,你心就住在花那裡;你心裡想那棵樹,心就住在樹那裡;你心裡面思惟欲,你心就住在欲那裡;你心裡面思惟空、無相、無願,思惟一切法寂滅相,你心就是住在那裡。這心的煩惱就由你思惟什麼,你心就順著那個境界,引起你內心的清淨,引起內心的染汙。

所以我們能夠如理作意,修學四念處,心就遠離一切煩惱,心就得清淨,心就能安住在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是聖人的境界,所以若是修四念住這是轉凡成聖之道。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雖然是觀察諸法是無我、無我所,但是那微細的我慢心還在,和我們在修正觀的清淨心在一起活動,因為是第七識是還有這我慢心。「能障現觀」,它能障礙你得到無我、無我所畢竟空的無分別慧,它有這個障礙作用。雖然是能障礙,但是我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努力作如是觀的時候,這個觀就逐漸增長、逐漸增長,增長又增長,就成功了。

「證現觀時,彼慢斷滅」,就是得初果的時候;但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有這種意思,那個我慢就一分一分地就消滅了。初得無生法忍,這個分別我執也就是我慢,就消滅了;這俱生的我執、我慢還在。你繼續的要這樣修、繼續的修、繼續的修,到阿羅漢果的時候,俱生我慢沒有了。

在《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上解釋,到第七地,到七地的時候這位菩薩還是有慢。應該是到第八地完全清淨了,應該是這樣。

爵士貓:瑜伽師地論121妙境順出離-觀察於欲-善捨無記舍-無常苦故變壞法故厭惡-棄捨欲得禪定清淨信心無罣礙解脫諸纏

我們一般沒有修不淨觀、愛著於欲的人對欲的分別,叫做「非理分別」。這個不合道理的分別,就會生起煩惱意,會生起了愛煩惱,這愛煩惱先由非理分別為前方便,然後才會生起愛煩惱的,所以「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而這個聖人,「善防護已」,這個初果聖人;初果、二果還都是有欲的。

他有欲,但是他能夠;善者能也,他能夠防護、能防止、保護心的清淨,使令這個非理分別不生起,所以煩惱意也就不生起了。他這樣用不淨觀保護了以後,「正行善舍」,他的心就在那個善捨的境界上活動,這叫做平等位;或者是在無記中活動,「由是說名行平等位」。這個「善捨」,就是「善防護已」,使令非理分別煩惱意都不生起,這就叫做善捨;這個舍是善,它是良善的、是清淨的、是有功德的,所以叫做善捨。

捨即是善,名為善捨;也就是把惡,把愛著於欲的這個煩惱意、這個非理分別停下來了,這就叫做「舍」,而這個舍是善捨

「謂由於彼」,就是這個修行人,對於那個欲的境界「深見過患」,他不是膚淺的;深刻的看見了欲的過患是令人苦惱的,所以「棄背為性」,他就棄捨這個欲了,就不隨順這個欲了,這就叫做「厭」,這個「厭」是這樣意思。知道它的過患,而不隨順這個欲,而棄舍了這個欲,就是斷了這個欲了,不再有欲了,這個叫做「厭」。

有三種過患;「謂無常故」,說這個欲是無常的,它不會永久保持這件事、保持這個欲。我們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無常的,所以不可能永久去享受這個欲;而欲本身也是無常的,而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是無常的,所以這個欲這件事決定是無常的,不可能永久這樣子。當然世間上的事情,無論怎麼說,還是以心為本;心接觸到不同的情況的時候,思想就起變化。

思想起變化了,就和原來有欲的心情就不同了,所以得到色界無色界定的人,他們是沒有欲的;不但是佛教徒,非佛教徒也有這種事情,所以「無常」。

4樓:

楞嚴: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情生水,向下流。想生火,向上炎。

高處不勝寒。並非越往上越好。

應爭取水火相濟,坎離交媾,陰陽和合

5樓:靜如藍

這是從楞嚴經里弄些,作者又自個加些拼湊的。還得看前後幾句,不能只看一句而斷章取義。

佛陀倒是講過,人在臨終時,想多情少會上公升,情多想少會下墜……

但不能單以情愛為準繩啊,還得結合他的善惡業力

6樓:護法居士

富樓那。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7樓:十里塵華笑春風

楊次公天台十疑論序略曰,愛不重不生婆娑,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壽則無量矣。———淨土簡要錄-明.道衍編

查閱諸資料,最早出於虛雲法師開示所引用,但未能明示出處,後星雲法師再次引用,也同樣未能祥其出處。查大藏經,即有以上所出近似語句。

意思很淺易明了,就是說一切生命皆以情愛之貪心而輪轉六道。最初佛法以貪嗔痴三根本煩惱,為輪迴之主要原因,後因時因地又將輪迴三根本煩惱總攝於貪心一根,蓋由貪生嗔取痴。

學校不重視藝術生怎麼辦?

舟晚 我們學校也是,三個高中,兩個高中都有藝體班,就我們學校沒有,只給我們晚自習的時間可以請假上專業課,不過我覺得無所謂了,練好自己的專業比什麼都重要 一起加油啦 奶茶女士 你完全沒有必要糾結這個問題。只要不是藝術類的高中,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而且正常的。學校都會把希望寄託在那些學霸身上,一是因為藝術...

沒有考上研究生,小語種研究生學歷到底重不重要?

對進企業來說,本科生和研究生價值差別不大,不過要是想進中學教書,那本科生一般來說去不了。考公務員影響也不大,但有些事業單位像央視,外文局什麼的還是喜歡要研究生的。不過不用太擔心,我上面說的單位本身就沒幾個,即使到最後還是轉行最實在 已登出 是否要讀研這個問題一直都是要以你的職業追求為導向,而不是所謂...

兩情相悅,為什麼不結婚?

明暄 兩情相悅不能結婚的乙個考慮 當初因為種種原因,種種不夠成熟而分開 情仍有,但已經不是當初的情 人仍在,但已不是當初的人 並不只是有感情就能有所有,不夠專一,不夠成熟,不夠。會以各種原因為藉口分開,也可能不會因各種原因為藉口分開,個人的原因,也許是兩個人的原因。至於閃婚,成的,要麼運氣好,要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