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余華《活著》裡結尾處「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時間 2021-06-04 13:51:44

1樓:壹柒看世界

細細品一下三個動詞,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去」代表自己主動選擇的路,是少年的富貴選擇了遊蕩,見過了花花世界;

「想」代表夢想、幻想,是無法受到個人掌控的,中年的富貴無時無刻不想「掘藏」,使得家人吃飽穿暖;

「做」代表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老年的富貴,在經歷了一切的一切之後,選擇了做和尚,無欲無求。

這句話的精髓便是這個「想」,充分表現出了富貴的無奈……

2樓:文拾壹

這三句話,大概概括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福貴的一生把:

「少年去遊蕩」

年輕的福貴爛賭,不孝,顧家更是和他沒半點關係,之所以說遊蕩,是因為他沒有方向,活著對他來說就是為了享樂,被人算計也一無所知。

直到房子被自己賭沒,父親被氣死,妻離子散,他才走完了這一步,或者說是被人逼到了這一步,其實沒什麼差別,當你自己非要當混蛋的時候,生活有一萬種方式毒打你,不怕沒新鮮的,就怕你扛不住。

「中年想掘藏」

爹沒了,家也散了,此時的福貴終於雙手空空,個人感覺掘藏對他來說不過是想活著,可以不賭錢,可以不坐人肉Uber,但是不能餓死。他畢竟還有媳婦,還有兩個孩子,於是他去練攤,去找龍二借錢,最後用自己的業餘愛好--皮影也能混口飯吃,可卻遇到了軍隊,被抓了壯丁。

在這中間他算是真正意義上見證了生死,無數的傷病凍死在雪地裡,沒有見到那個清晨。

投降後回了家,女兒啞了,自己媳婦每天天不亮就帶著倆孩子挨家挨戶給人送水,不可謂不慘,這時候他才開始真正肩負起乙個男人的責任,掘藏,其實只是想過上好日子,目睹龍二的死亡後,他學會了在那個時代明哲保身。

也學會了承擔起父親的責任,揹著自己兒子去上學,可沒想到(此處和原著不符,原著有慶是去獻血被活活抽乾了血)

女兒嫁了個好人,這幸福是他發掘到為數不多的寶藏吧。

可還是沒想到,這幸福來得如此短暫,乙個新生命的誕生的代價是如此沉重。

「老年做和尚」

福貴成了爺爺,理應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可是生活還是沒放過他,妻子,姑爺相繼離他而去,就連自己的外孫子苦根,也因為吃了太多難得能吃上的豆子被撐死了。福貴到最後買了一頭馬上要被宰的老牛,給它起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應該是覺得這牛和他一樣命苦,意味著他也已經看開了一切,一人一牛相依為命,若是買了牛犢,只怕自己照顧不了它一世,自己死了它還要受苦。和尚在這裡的解釋就是慈悲為懷,看破紅塵,特別像這時候的福貴,因為經歷太多苦難所以慈悲,因為經歷太多故事所以釋懷。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福貴的一生迷茫過,後悔過,努力過,痛苦過,經歷過也忍受過。

個人理解,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說出這三句話的前提是對生命最基本的理解: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你得活著才能經歷,這一生是好是壞,是酸是甜,你得有命,那些沒命經歷這麼多的人,他們在你的人生裡存在,活著,才是最好的紀念。

3樓:董不懂

在圖書館中偶然發現了推薦書目的展板,看著推薦書目中的《活著》,想到的依舊是乙個老人夕陽下瘦弱卻不失堅韌的背影,還有那句飽含滄桑的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們常去思考活著的意義,去研究這個恆久的命題,但是這真的有意義嗎?福貴的一生都在詮釋著「活著」,對啊,「活著」便足以,我們不必去究其根底。

「少年去遊蕩」。少年的福貴,出身地主,他荒唐,頹廢,沉迷賭博,輸盡了家財。他悔悟,懺悔,彌補。

他迷茫,混沌,走失。他被動的走出了一片熟悉的天地,他可憐的擄去做了士兵,茫茫天地間遊蕩。好在,他活著,看著乙個個生命走向盡頭,自己卻依然活著。

他來不及思索,被生活推著行走。儘管去闖吧,既然年少,何必花費時間在無盡的思索中呢,也許顛沛流離,也許居無定所,也許幕天席地,又有何妨?少年時的福貴,經歷了種種,有富足而畸形的生活,有絕望而迷茫的迷失,有失去而枉然的陣痛,有混沌而被動的前行。

他活著,便夠了。

「中年想掘藏」。遊蕩歸來後,面對的是年老的母親,曾經的妻子,和陌生的孩子,這個階段的福貴,為生活奔波,為了金錢改造了自己,他變了,從遊蕩的福貴變成了掘藏的福貴。但他還是福貴,活著的福貴,難道不是嗎?

很不幸,活著的是福貴,也僅僅是福貴罷了,余華用它尖銳的文筆,將中國近代的不幸壓迫到了福貴身上,天災,人禍,共同勾勒了一幅人間悲景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散去嘴角的戾氣吧,我們無權指摘福貴的人生。對福貴來說,「活著」,這是最好的答案罷。活著的福貴是中年的福貴,不再是少年的福貴,不再是遊蕩的福貴,但他還是活著的福貴。

「老年做和尚」。經歷了一片狼藉的中年後,活著的福貴變了。孫子死後的第二年,福貴拿著攢下的錢去買牛,買了一頭待宰的老牛,也取名「福貴」,福貴變了,不再是活著的福貴,而是活著的福貴們,也變成了「老年的活著的福貴們」,不,請讓我稱之為「活著的老年的福貴們」,他們首先活著,其次才是老年的。

他們不再需要「掘藏」,他們「孑然一身」,當然,是一人一牛的「孑然一身」。他們變得無欲無求,如同和尚,六根清淨,一人一牛,耕作在田裡,過著乙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是在等待著什麼嗎?

死亡?終結?有必要在活著的時候考慮死亡嗎,活著的意義尚且拒絕回答,更何況關乎死亡呢。

福貴活著,如此便夠了。

乙個小人物的一生,福貴的一生,像一篇流水賬,被余華用手中的筆寫下,沒有一絲絲多餘,沒有感慨,只有敘述。只因為活著,便要談論其意義嗎?不,只要活著。

4樓:令狐

少年去遊蕩:沒有羈絆,從心所欲,恣意妄為

中年想掘藏:有了牽掛和在意的人,不但不能放縱自己,有了慾望和現實之間的溝壑,總想能有一勞永逸,輕鬆的辦法去解決——掘藏。其實卻是在掙扎,所以是「想」而不得。

老年做和尚:除了自己,身邊的人和物都是過客,但只要他們在生命中出現過,就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做和尚,是找到自己,與命運和解。

5樓:allen

14年的,帖子,現在還有人回覆,我確定是你們特意搜出來看的。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句話,除了在余華的書裡看過,我在《紅杏出牆》裡也看過,而且還譜成為片頭曲,我一直記憶猶新。

不知道誰先抄襲誰的,還是本身就是一句諺語,他們都是借過來用,但表達的意思類似。

各位答主都已經解釋的很充分,不再贅述。

我已經奔三,已經不是少年,然而依然想去遊蕩。因為當我少年時,困於高考大學囊中羞澀,一直不曾遊蕩。我想,如果有一顆少年的心,是可以遊蕩一輩子的。

掘藏嘛,努力工作就算吧。不掘藏,哪有錢遊蕩。掘藏就是為了遊蕩,我想做少年,也想做中年。

做和尚這事我想過,但從沒有去做過。宗教感情上來說,我傾向於佛教,所以一直想著如何向善以及擺脫世俗。我甚至不想要孩子,雖然我爸爸不同意。

不過這份心思注定貫穿我一身了,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我對掘藏的興趣不大,而只想一直一直一直遊蕩。

我的心裡住著和尚,但我還是掘藏,這樣才能更好的遊蕩

6樓:侯右勇

這三句話應該是對富貴一生的總結,少年去遊蕩:少年時總是尋歡作樂,無憂無慮,放蕩不羈;中年想掘藏:自輸掉家產之後,富貴開始懂得照顧家人,想讓他們能夠吃好,活著,不會餓死!

不會病死!但他的乙個個親人卻要不病死,要不因為飢餓而死!老年當和尚:

苦根死後,陪伴的只有那頭老牛,寂寞,清淨,看破苦難!其實活著的最大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7樓:Vanessa大兒童

少年時不努力,到處遊蕩荒廢時光了,到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只想掘出寶藏來養家,到老年時,只能成為和尚,清心寡欲,寥寥一生。

讀余華《活著》你有怎樣的人生感悟?

已登出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之一,就是第一次讀 活著 時從中間讀的。也就是說知曉了結局,又回到了故事的開頭看著這家人,這個人為活著而掙扎。好比看了一部解了迷的紅樓。余華喜歡從苦難的人生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就像 許三觀賣血記 等其他作品。眾生皆苦。如果說生命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勢什麼,那就說,生命只剩下了延續...

余華在《活著》裡面說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請問這句話怎麼理解?

形之上 活著應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對福貴來說,在特定的環境下的特定遭遇,使他被迫把手段當成目的,也只好勉強活著了。然而我們都是福貴,有些人是被迫的,有些人則是自願的,因為我們除了生活以外,無處可去。 三七二十一 離開了就一無所有,經歷了人世的滄桑之後,還能堅強的活著,而這種活下來的勇氣,本身就是...

讀完余華的《活著》你有什麼感受?

朝卿辭 說實話所有人都覺得這本書很悲,很淒涼,從人物的一生用一種無關痛癢的自述者來表達,像是已經疼痛到麻木,已經習慣身邊乙個乙個的消失,也幻想著可以好好活著 藍色大鯨魚 活著 余華。可以說 活著 這本書是我人生中認真讀的第一本正兒八經的學校推薦書目裡的書。還記得第一次讀是在高二暑假乙個有風有Su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