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馬丁 海德格 M Heidegger 名句 語言破碎處,無物存有 ?

時間 2021-06-03 11:31:40

1樓:蠍子

人類用語言對萬物命名的過程,就是認識萬物的過程。雖然人類不認識萬物,萬物也存在著,但是這樣的存在與人類認識它並用語言表述它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當人類用語言對萬物進行命名之後,它的存在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質的改變,人類把它納入到了自己的生存世界裡。

反之,如果沒有被納入人類的語言系統,那麼它就是「混沌」的,是「晦暗不明」的,是人類認識的盲點。

我的回答沒有動用海德格爾的術語和行話,對這句話的理解很可能有著很深的隔閡,甚至完全跑偏。有錯見諒,還請指正。

2樓:

這句詩出自海德格爾《語言的本質》一文,是對三次演講稿的修訂本。收入文集《通向語言的途中》。提問引用的詩句是有問題的, @趙守卿的回答似乎也沒有注意到這句詩歌的引用的問題,下文會說明該引文的問題。

先簡單回答題主的問題:海德格爾用這句格奧爾格的詩歌來傳達一種對語言的否定性經驗。這種否定性經驗指示出了在語言與存在的關係當中最為原初性的關係。

通過這種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於運思與存在的關係的一種作詩與存在的關係(運思、作詩,德語均為動詞大寫名詞化das Denken,das Dichten),從而可以看到運思與作詩的相鄰關係。這種相鄰關係使得海大爺思想所寄望的「另一種思的開端」得以可能。從一種否定性的經驗開始,到對未來之思的可能性的展望,海大爺晚年的主題一直沒變。

另外,看來提問者讀的不是孫周興教授的譯本?讀這篇文章不能離開德語。這個最為核心的句子,孫教授特別加註說明了其中德語用詞的特點,即在句子Kein ding sei wo das wort gebricht中,中文的「存在」是德語的sei,sein的第一虛擬式。

為了對應德語的特點,孫周興教授採取的譯法是: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請注意這裡的「可」字!

海德格爾接下來用修辭地手法說,這裡我們也」可以」改寫成: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Kein Ding ist, wo das Wort gebricht(從海大爺演講的整體意圖來看,這樣的改寫,恰好讓ist取代了sei,詩人所傳達的對語言的獨特的否定性經驗,或者說缺失的經驗,就在這樣的改寫中丟失了,作詩與運思的相鄰關係就不會被我們看到了,等等。

故而說這裡不過是海大爺的演講時修辭手法。在《語言的本質》第一部分後面開始,他的演講意圖就很明確了)

另外,雖然「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這樣的譯法已經廣為流傳,但是必須注意孫教授在這句譯文中用的「破碎」,並非對應德語詞brechen,而是對應的gebrechen,這個詞意思是缺失,缺少的意思。從字面翻譯,這句詩歌應該是「詞語缺失處,無物可存在」。所以下文海大爺馬上說,也可以改寫成「Kein Ding ist, wo das Wort fehlt」.

個人猜測,孫教授用「破碎」引申來翻譯gebrechen,或許還有和後文常出現的fehlen, mangeln等詞區分的想法,如果能加註說明一下就好了。

如果是留心德語文學的同學或許會注意到,格奧爾格寫詩是不用標點,名詞不大寫的。海大爺在通篇裡除了引文,在論述中都加了標點,名詞改為大寫(比如上面提到的「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的改寫)。這種在詮釋中對詩句的「利用」態度從德語來看是非常明顯的,而漢語則無法表現出來(當然,也可以很2的將格奧爾格的詩句用繁體,海大爺的引用論述用簡體……)。

不過海大爺一向習慣六經注我、暴力解釋,讀得多的同學可能早就習慣了吧……

3樓:趙守卿

沒有太看過海德格,姑且說說。

首先。。這不是海德格的名句,這是格奧爾格的詩中的句子。海德格在談論語言本質的時候反覆應用格奧爾格的句子做分析。

在這裡想要分析出的是,語言具有這樣的本質,也就是,語言將存在敞開給我們。

也就是說,「語言的本質存在(west)於它作為構建世界的力量發生的地方,即在它預先形成和構建存在者的存在的地方」。海德格爾在這裡的分析是希望表達,語言投開乙個存在者得以顯現的空敞。

語言構成了乙個場域,存在居於其中。(「語言是存在的寓所」)而人只能通過語言把握存在,在語言中開啟關於「世界」的言說。這是海德格在這裡試圖揭示的。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畏」?

駝子 在情緒 畏中存在 畏 首先與 怕 區分 怕總是在怕某種東西,因而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法。而 畏 有所畏,不知所畏,畏 的物件不是具體東西,而恰恰是把所有東西空出去之後剩下來的東西 此在的在世 to be 在海德格爾看來,不是 我思故我在 而是我有情緒所以我存在,因為在情緒中,存在的負擔公開出來了,...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 向死而生 ?

自學生 用我發現了 大自然的正反規律 觀點看,生和死是一對時間和生命的自然規律,也是自然思想一對空間時間的任何事物,時間生命的原理模型,都是一對相對同在感應的正反相對的一對邏輯規律。向死而生 是現實時間生命的變化過程原理,是眾人都是向著死亡的時間前的原理模型。總之,什麼學的萬物都是時間生命的一對電源...

為什麼馬丁 海德格爾說「科學家是當代最悲慘的奴隸」?

野野鈴蘭 你把這句話改成哲學家是最悲慘的奴隸 程式設計師是最悲慘的奴隸 農民工是最悲慘的奴隸這句話同樣成立。換個角度,改成科學家是最榮耀的奴隸 科學家是最悲壯的奴隸 好像完全能成立。再換個角度,科學家是最悲慘的工兵 科學家是最悲慘的啟示者 科學家是最悲慘的詩人,好像也沒有哪句不能成立吧 動動腦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