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中為什麼那麼多重複的詩句?

時間 2021-06-01 10:26:48

1樓:

不明題主指詩句內部詞語重複或詩意化用。

1 句間重複如詩經,為重章疊句、回環吟詠,而餘音長繞、思念不息。

2 《文心雕龍》:「夫才有天資,學慎始習?斬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採定,難可翻移……故宜模體以實習,固性以練才,文之司南,同此道也。」 六朝盛尚模擬之風。

btw. 若指化用過多重複,對於《古詩十九首》,只有讀者沒跳出所化用詩句的舊框,只是讀者舊而已,而非作者不新。化用天成者,難稱其"重複"。

2樓:長寒

古詩中有些詩句表面相似,常常並非因為引用之故,而因其所用詞語或非實指而為典故。如以"蟋蟀"言」秋「,以「朝露」言"光陰亦逝",以「松柏」言「長壽」,以"楊"言「佳人爽約」等均源於《詩經》,且為《古詩十九首》等大量古詩所用。《詩經》外,《楚辭》、《戰國策》、諸子百家等也多有典出,

至於所言化用、或直引前人詩句,亦不獨為古詩十九首所有,在漢、魏晉、六朝詩中十分常見。蓋因所用詞句皆為經典,或出於《詩經》、《楚辭》、《戰國策》、諸子百家等(如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為《詩經.鄭風.

子衿》原句),或出於前朝名作(如謝靈運「菰蒲冒清淺」源出曹植「朱華冒綠池」),讀書人皆了然於心。粗略而言,化用詩句類同今日用成語名言於文章,與冒認他人之作為己首創的抄襲之舉斷然不同。今有人不能博覽古文卻常發驚人之論,指責古代抄襲之風盛行,貽笑大方耳。

至於題主舉例,「月出懷人」語出「《國風.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客從遠方來」語出《論語》「有客從遠方來,不亦樂乎」。以「金石」比「長壽」或因古代頌功記事的鐘鼎碑碣被稱為「金石」,《墨子.兼愛》:

"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人生易逝,功名不朽,是以「金石」為「長久」之意。

"思君令人老"語出《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

小弁》"假寐永嘆,維憂用老。",「思君」是為「憂」矣。「相去萬餘里」或語出李陵《答蘇武書》「相去萬里,人絕路殊。

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亦或不過偶語為當時廣而用之。一言以概之,《古詩十九首》所用皆為常用之典,若僅憑此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一人所作,實不足信。現今只知古詩十九首為漢末之作,作者並不為一時一人,然確為何人所作已不可考。

用前人詞句入詩,有時僅用其句式,有時用其句意,有時隱言後句之意,有時用前人整篇之意,有時甚至反其意而用之。古詩用典又極為隨意,信手拈來而不細加考據,因此萬不可僅因意象、語詞相近而一概而論。古詩句法、煉詞、聲韻或不如唐詩,然以篇章結構為妙,雜糅興、比、敘事、議論、感慨於一詩,轉折無縫,意實相貫。

若僅著眼於詞句之相似,而不能知其變化,究其深意,而後放眼於篇章氣象,則窺一斑而不見全豹也。

為什麼佛經中有那麼多重複的描述?

仙劍李逍遙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甚深妙,不能為分別,但以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身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祗夜,優波提舍經。法華經 方便品 記載佛陀用十二法門格式,方便為眾...

為什麼古詩十九首中的人性和情懷為後世罕有?

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一位讀者在 古詩十九首初探 中留下了 故十九首重情真而映世亂不可逆而推之。作為其妄筆所結。所言映世亂不可逆,這其中的憂傷難排,或許可以給出乙個思路。 爾琦 Liu 大抵因為真實共鳴和隱秘的情愫。翻開這十九首小詩,盡覽人生八苦,各種具象之後,是一片留白,或有或無地撞擊心裡某乙個隱蔽的角...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重男輕女現象呢,老人明明沒有能力幫忙養育卻總是要求年輕人多生?

也不必什麼問題都往重男輕女上看,子女多,更加喜慶點,家裡氛圍好點。以前生孩子養不活,現在生孩子養得活,為什麼還那麼多人拋妻棄子。我只知道現在的人,是越來越沒有責任心了,相反,對於孩子的教育,更加溺愛。現在的孩子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以前的人,老哥帶小弟,大姐帶小妹,老哥帶小妹,那時候的孩子的童年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