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發巨集願普渡眾生,那麼渡人是否算是菩薩的執念呢

時間 2021-05-06 19:19:23

1樓:

感覺可能是:

佛,成佛了,要涅槃,他本身並沒有想要去度誰,因為這時候:

並沒有乙個 「想要」

看一切眾生與自己沒有分別

看眾生與佛沒有分別,本身就具有佛性。

看一切眾生都會究竟成佛。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別人求法,那麼應該就直接涅槃了。

那麼,為什麼說法呢?只有一點:

求法者的因緣

感覺,因為有人求法,所以才說,而且,實無所說,因為並不是 「想要說」出來的,而是,因緣從空性中流淌出來的,是這個人的因緣而已。

感覺,佛並不會要去度眾生,因為眾生與佛本無分別,而且,一切眾生究竟成佛。「度」這個像狀只是因所度之人的緣而存在。

不知道對不對,暫時的感覺。。

2樓:燕塵

菩薩有沒有執念呢?當然有。

乃至菩薩有沒有貪嗔痴呢?當然有。

只是呢,許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那也是貪嗔痴。

為什麼呢?不如我們來學習一段講義:

貪、嗔、痴名為三毒,因能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又名三不善根、三根本煩惱,因為一切的不善法、煩惱妄想皆由此而生。三毒有事三毒和理三毒的不同。

事三毒的貪欲和嗔恚局在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由於禪定功力,所以不起事相上的貪欲和嗔恚。但這僅是因為禪定的功夫伏住暫時不起現行而已,並沒有拔除根本。事相的愚痴則通於三界。

理三毒,如二乘人斷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但只求自度,耽著於偏真涅槃,名為貪欲;二乘人視生死如冤家,觀三界若牢獄,不發菩提心,不入假利物,名為嗔恚;不了生死涅槃如幻,為痴。

藏通兩教的菩薩,能出假利生,卻遊戲神通,愛著世間,著相度生,為欲;訶厭二乘焦芽敗種,為嗔;不達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中道,為痴。

別教地前三賢位的菩薩,即沒有破除無明惑的菩薩,以中道似愛為欲,雙舍空有二邊為嗔,無明未破為痴。

乃至等覺後心,猶有微細無明未破,即有微細欲、恚未除。

世出世間九法界一切眾生皆為三毒所惱,不得自在。

——天台宗門下定廣法師《法華經四要品解讀》

如上,九法界眾生,也就是除佛之外的所有眾生,從六道凡夫,到阿羅漢、闢支佛、菩薩,無一不為貪嗔痴三毒所惱,不得自在,只是有的三毒粗重、有的三毒微細、難以覺察罷了。

所以說,菩薩有執念,很正常、不丟人兒。

那麼成佛了會怎樣?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型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圓覺經》

3樓:行雲流水

行善不是我執,任何一點點貪執行善的福報就是我執。行善不求回報,才是菩薩行。《金剛經》所說的普渡眾生,不是無眾生可渡,而是放下渡眾的福報,沒有任何執著,好像沒渡過眾生一樣。

4樓:Richy

別聽他們胡解釋

一本佛經有漏洞他們就發明出第二本,第二本有漏洞就有了第三本任何世上的事物只要存在就不會無為,無不為就是對於這一點的妥協慾望就是"為"的一種,克制慾望算不算慾望?

5樓:「已登出」

無眾生可渡,是般若智慧型的層面,以佛的智慧型和知見去說的,是佛智,以佛眼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事實上佛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眾生被妄想所迷,才沉浮於六道輪迴之中,雖然般若智慧型上講,人身是四大假合,但肚子餓,知道疼,愛恨情仇在俗人的世界裡還是很真實的,所以理論上三界都是妄念而成,無有眾生。

但是對於被妄念遮住的這些人來說,眾生是實有的,佛菩薩渡眾生,是慈悲,是愛,是不捨眾生,是感同身受,是責任,反正我從不會說爹媽愛孩子是一種執念,這不公平,菩薩並沒要求你給他什麼

6樓:珂玎

執念有多種意思,避開這個詞,用佛教的說法來闡述相關的內容會比較好。

菩薩發願渡眾生,這是慈悲願力。羅漢滅了煩惱障,沒有去消習氣障,菩薩滅了煩惱障,正在消習氣障和所知障,三障都滅了就是佛果。大菩薩成佛之前,還有喜歡度眾生的習氣。

到了佛果後,渡眾生這事和自己喜歡不喜歡沒關係了,而是取決於有沒有因緣去渡,能不能渡 ,如何去渡。

7樓:七重夢境

我的理解,執念的前提是有我的概念,菩薩已經無我,就不能叫執念只能叫信念了吧。菩薩是否完全無我,我還不很確定,即使有我也很輕很淡了,這是執念和信念的區別。

8樓:仙界引路人

仙界引路人是我小時候想的乙個網名,用到了現在。我開始也很迷茫。。。後來因為一點點因緣動力,是不是有乙個跟極樂世界一樣的仙界?那麼仙界可不可以比極樂世界還好?

。。跑題了。。。回來

菩薩怎麼解釋?就是心地善良,活的逍遙自在的人。 因為什麼而活的逍遙?

自在?因為眾生有苦,而發願修行。希望自己能找到脫離苦的方法,獲得可以勸說幫助別人的智慧型。

每個菩薩都有乙個成就的點。或者因果。

因為何我能有此神通?因為這個心念就是為了解決眾生之一苦或者多苦!菩薩沒有說這是為了我,只是說你求解脫何種苦難,那麼我在行的,能做的肯定會做。但是要達到一定要求。

舉例子,讀一萬遍南無地藏王菩薩,還有地藏經。可以獲得宿命通。

渡人是菩薩成就的標準,而不是執念。要是不渡人,那麼就叫他闢支佛。還有的各種境界的稱呼。

仙界引路人,若是起這個名字,將來肯定是菩薩道。渡人才得到成就。

其實沒有渡別人,只是渡自己。

9樓:実柒

金剛經一開始,佛陀就解答了須菩提的這個問題。如果乙個想修行菩薩道的善男子,善女子,在他們自己在世間弘法的時候,心中突然出現了「我」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是「我」在布施,「我」在傳法,那麼就不成立了。

說明他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還沒有證得真如本性。如果乙個人真的上了菩薩乘,成為了菩薩,他是不會有這個困惑的。

10樓:

對→除有為無漏法+無為法之外,其他任何法的執持,稱為執念。

因為它們是無常的,並且是有漏的。

對有為無漏法的執持鑽研,稱為精進。

對無為法的持,稱為定。

簡單說,有為無漏法就是道諦,修道修道修的就是這個。

無為法通向的是涅槃,頓超直達。

這兩者是常樂我淨,是圓成實性,真實無漏妙。

聖位菩薩/登地後之菩薩,發巨集願並且能行的基礎條件是,自身於無為法已悟已得已證。

為什麼要發這個巨集願?

可以從很多方面講,詳情看諸多大乘經典,比如華嚴經裡,看十行品十回向品十地品等。

簡單就從兩方面講,

從慈悲講,眾生佛菩薩人都是含識,都是道體/真如/法界/法身內的含識。

往淺了說過去世大家都是親朋好友,往深了說,大家同源同體同性同唯識。

從智慧型講,渡眾生的過程,也是圓滿有為無漏法,把道種智圓滿化為一切智智,得佛果的過程。

學佛必須把法理名詞搞懂搞清楚,不然必定陷入名相法理的混亂。

這是難點,基本是車軲轆話,想容易亂,不想也不可能理清。

見道後,才能自主理清法理,才能自主修道。

在此之前,於世間法,多多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於出世間法,多多聞思修戒定慧,多把時間精力放在自己比較有把握的,少放在太迷糊超綱的概念上。

多多積攢資糧,詳情搜尋唯識修道五位了解。

加油,努力,共勉。

11樓:頭銜不敢當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

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

虔持聖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

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台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

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

印光大師開示

12樓:

確實算是菩薩的執念

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是想在邏輯層面尋求理解,這種理解是很低層次的。我個人覺得,佛經真的不要尋求句句都懂。用學知識的方法學佛法,完全錯誤。

道德經早就說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估計古時候的人跟現在的人一樣的習性。只是現在更重了

你自己體驗過幾秒幾分鐘的「無我」,多少就懂了。如果沒有,扯再多也是白扯

有人提到「無所得」,如果沒有驗證過,真的講都不要講,根本就不是道理上說說就能了的事兒

13樓:呼吸未知

我不是佛教徒,我的理解很可能是錯的。我覺得,對菩薩來講,他只是在做他自己而已,他的生命正常呈現出來就是救度他人。如同水往低處流。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如同比爾蓋茨做慈善。

14樓:普波居士

《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度眾生,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執著心,否則就不是菩薩了,是業力凡夫了。但業力凡夫是不能度眾生的,除非凡夫也去修行佛法,行菩薩道,離一切相度一切眾。

15樓:蓮花童子白寶蓮生

佛講的執著,不是我們理解的執著。

眾生用,即是佛用,區別在於執著與否。

之因為眾生冤枉受苦,所以佛才興起慈悲心救度眾生,所謂救度眾生,乙個是從自己的角度,另乙個是從他角度,也就是《六祖壇經》講的,內善知識與外善知識,內善知識就是自己的覺性,如果自己不覺悟,不想覺悟,那麼外善知識再如何施救也是無益。

眾生有成佛的因,才能結出成佛的果,但是要通過外善知識啟發,否則億劫也難解脫。

眾生迷於己念,雖迷但覺性沒有隱藏,只是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善知識指引,若有外善知識接引,自己善根又具足,覺悟不難!

16樓:無住禪師

原問題描述:

地藏王菩薩發善心巨集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原答案:

這個問題?就是為了向提示一下為什麼釋迦牟尼被稱為佛,而地藏王被稱為菩薩嗎?

問題補充:

題主看過金剛經,也知道其中有說是無眾生可度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又有部分說法認為,菩薩或者佛祖希望人們見性成佛,這樣的希望或者渡人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案補充:

題主補充後的問題,歧義依然很多。

比如:1,菩薩或者佛祖。到底是菩薩?還是佛?還是佛祖?這三者差距甚大。

佛當無住,無相,無願。

但是凡夫,乃至菩薩,未必無願。

2,希望,

在日常語境中,希望這個詞

有的時候,後面跟的是概率問題。

希望中彩票,希望明天不下雨。

有時候,後面跟的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卻不是努力的目標,只是美好的願景。

比如,希望世界和平。

而佛教的發願,雖然有時候也看起來無法實現,但卻可以作為努力的目標。

假定這個希望等同於佛教的發願吧。

發願為多數學佛之人,走在通往涅槃之路的第一站。

3,希望或者度人

重點是希望?還是度人?

如果重點是希望。

那麼因為有目標,才有動力。

如果重點是度人。

在宗教範疇是為了傳教的需要,通俗的說就是拉人頭。

在修行範疇則是,名曰度人,實則度己。

原始佛教四果位標準:

初果所斷之煩惱為三縛結,即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二果所斷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之貪著,令貪瞋痴淡薄,名為薄貪瞋痴;

三果所斷煩惱為五下分結,即是欲貪、瞋恚、我見、戒禁取見、疑見;

四果所斷煩惱為五上分結,即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

對於三果公升四果的,有一項是,慢結。

實踐證明,度人這項活動,是斷除慢結行之有效的方法。

為什麼佛要普渡眾生?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六祖壇經 釋迦牟尼佛也度不了外在的眾生,他只是將...

普渡眾生是否也是著相執念了?

普波居士 諸相是指執著五欲六塵法相,起貪嗔痴,造殺盜淫。度眾生是令眾生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相。重點在離一切相的般若智慧型。不能離一切相,就著相執著了。 澤成扎巴 當利益眾生的念頭和行為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生起來的時候,就沒有執著相。如果是造作的行為,那就是住相執念。從造作...

佛普渡眾生,我認為眾生渡也無用,是不是沒資格修行?

MXX 世上沒有救世主,佛陀也不是救世主,也沒有能力普渡眾生,他只是把方法說了出來,能不能做到就看自己了。學法而不修行,學再多的法,念再多的經都是無用的,最終還是無法安心自在。 張熙 這個問題,講起來很複雜,可倒也不是特別難。首先,要明白乙個道理,智力 智慧型是兩碼事。智力,可以讓你在學習能力上,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