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字在古代是否有入聲讀法?

時間 2021-05-05 15:52:41

1樓:jointer

bi這個音節古代似沒有,比如說文中的尼是從屍匕聲,說明匕讀ni。說文中的必是從八弋聲,說明必讀弋。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幫滂並明韻母均為後鼻音。

另外,日本人把漢字的波讀ha,比讀hi,不讀fu也是一例。

後來大量的少數民族湧入,認字認半邊,並誤以為反切是上聲下韻,才有了bi這個音。

2樓:杜若致遠

潘文說:「如果我們把視線投向上古的文獻,我們就會發現『鼻』帶-t 尾的猜測決不是空穴來風。」又說:

「如果按照字書派的主張,『鼻』字在中古只有去聲一讀,你必須就此打住,不能再把文章做下去。我們(文按:潘文自稱是材料派)當然是不願意就此而止的,所以我們懷疑古代可能還另有入聲一讀,只不過古中原字書沒有記錄下來而已。

當然,我們還努力通過各種分析來證明我們的假設。」

潘文虛構乙個字書派和乙個材料派,再虛構乙個前提:郭文和孫文屬於字書派,不可能承認「鼻」古有入聲一讀。而事實是,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中,「鼻」的上古音正是並母質部,收-t 尾。

(見該書85 頁)潘文說「『鼻』字……我們懷疑古代可能還另有入聲一讀,只不過古中原字書沒有記錄下來而已」,事實上,早已有人論證了這一觀點。李榮先生《陸法言的〈切韻〉》一文,(文載《音韻存稿》26-9 頁,商務印書館,1982)早已明確指出:「方言裡有些讀音是《切韻》系韻書不能解釋的。

例如『鼻』字廣州讀[pei]陽去,和《廣韻》至韻『毗至切』相符。『鼻』字蘇州讀[b]陽入,是從古入聲來的。北京沒有入聲,『鼻』字讀[pi]陽平,也表示這是古入聲字。

《切韻》系韻書裡『鼻』字沒有入聲讀法。可是孫奕《示兒編》卷十八『聲訛』條有『以鼻為弼』的說法,可見『鼻』字古代有入聲讀法,不過《切韻》系韻書沒有收這個讀音而已。」(39 頁)這是名家名篇,潘文不可能不知道。

再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王恩保先生《吳淑〈事類賦〉用韻研究》,(文載《古漢語研究》1997 年第3 期,15—19 頁)王先生遵守學術道德,首先引用了李榮先生的論述,再敘述自己的新發現說:「現在筆者增補乙個比孫奕《示兒編》更早的例證,即在宋初文人吳淑的《事類賦》中『鼻』字與入聲字通押:49《墨賦》中『鼻漆易黑』,92《瓜賦》葉『夕職術鼻佚』。

由此可見,『鼻』字在古代確有入聲一讀。」(17 頁)

李榮先生和王恩保先生對「鼻」字古代讀音的考證,很典型地把現代漢語方言和歷史文獻的爬梳整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篇幅不大,由於論證線索較多,方法科學,比起潘文幾千字的篇幅所得的結論要可信得多。二文的研究成果比潘文早得多,可是潘文對前輩成果隻字不提。潘文是沒有看見呢,還是有意不提呢?

——《漢語史研究中材料的考證與運用——答〈字書派與材料派——漢語語音史觀之一〉》,孫玉文,《中國語言學》第三輯(2023年)

按、潘、孫二氏相互攻訐對方的方法不科學、多屬意氣。但潘氏為要漢—藏比較的便利、懷疑古音、實有迴圈之嫌。-s為字尾、-ts來自-s基式之說又止是在自己的體系內自說自話、也難以服人。

孫氏此處僅引述前人、倒沒有大問題、然而整個對潘氏的批判又往往是把刑式上的訛誤上公升到整個體系乃至於《治學態度》等等。

潘氏與其師長鄭張羊芳、以及海外蒲立本、雅洪托夫、斯塔羅思京、白一平等人號為《新家》、面對高本漢以降的舊學說扞格難通之處銳意破立、直心廢興、元不免聯之過廣、求之過深、又為牽合諸如漢—藏比較、繂刑學等新旁證、新方法、有時捕風捉影、那都是新出的弊病。但是應該承認、在這一時期、將古漢音學推向發展的是潘等人這一派的學說。因為這些學說是直面了後出的問題的。

郭—孫派的持論時而顯得更加員融、那卻是在前人已經劃定的範圍以內的固步自封的員融。潘氏在那篇文章中表露出來的科學勇氣、至今讀來、還是令人感佩。

3樓:四邑漁農牧工商總

這麼說我就想起來了,我處(廣東省四邑地區)女陰為pit及hi,hi明顯來自類似泰語之類的百越侗泰語。一直好奇pit和北方的B / 逼明顯同源,但北方的屄是平聲pi,不是入聲pit,一直疑惑了很久。另,剛剛查得客家話女陰為pet / piet。

吳語蔣委員長(常凱申)經常說的娘希匹,希是類似泰語之類的百越侗泰語hi,匹明顯也是pit

4樓:LouislewisleeB

感謝排名第二的匿名答案,在《中州韻》裡面找到了乙個解釋:入作平聲https://www.

5樓:DiegoWong

關於「鼻」字的舒促之辨,潘悟雲先生在其《字書派與材料派》一文中做過比較詳細的論證,可見於截圖:

補充說一點本人所處的欽廉地區的粵方言中,「鼻」的發音情況,欽州讀入聲bit,與之相鄰的北海讀舒聲bei,而隔在兩市之間的合浦縣則有bi、pat舒促兩讀,且不構成對立。

6樓:

宋代筆記等資料「鼻」有讀去聲的,也有讀入聲的。

讀去聲的如北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五:「世以癩疾鼻陷為死證,劉貢父晚有此疾,又嘗坐和蘇子瞻詩罰金……子瞻亦曰:『少壯讀書,頗知故事。

孔子嚐出,顏、仲二子行而過市,而卒遇其師,子路趫捷,躍而公升木,顏淵懦緩,顧無所之,就市中刑人所經幢避之,所謂"石幢子"者。既去,市人以賢者所至,不可復以故名,遂共謂避孔塔。』坐者絕倒。

」避孔塔諧音鼻孔塌。

又如南宋《嘉泰會稽志》:「鵝鼻山即刻石山,與秦望山相連。在會稽南七十里。又雲娥避山,越王棲會稽時,宮娥避於此山。」 鵝鼻讀同娥避。

讀入聲的如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東坡《黃州詞》雲:『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蓋疑其非也。今江漢間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於史……黃州出於《齊安拾遺》,以赤鼻山為赤壁。」赤鼻讀如赤壁。

現在「鼻」讀入聲的方言「鼻」、「壁」二字未必同音,有的地方發音差別較大,只是都讀入聲而已。

又如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聲訛·去聲有》:「以鼻(備)為弼。」

避、備是去聲字,壁、弼是入聲字,說明宋代「鼻」讀去聲、入聲的都有。《履齋示兒編》將「鼻」放在去聲類中,以「備」為「鼻」注音,認為「以鼻為弼」是聲訛,說明入聲只是口語中的讀音,正規的讀法是去聲。元代《中原音韻》以「鼻」為「去聲作平聲陽」,其實就是來自入聲讀法。

7樓:譚樊馬克

應該是韻書失收了。廣州話歉讀怯 hip3 我至今沒找到韻書證據,但同小韻慊就可以讀怯。關中方言很多字,淚讀律,四讀悉,也是集韻才收錄的。

除了踝讀懷,粿讀鬼也很古老(油炸鬼/油炸檜都是油炸粿),這個也很多地方都有。

有哪些現在是第四聲(51)的字在古代是平聲?有什麼規律嗎?

奶飛揚 不邀自來。發一段以前講解詩詞時整理總結的規律。在詩詞寫作中,大家經常會遇到一些古仄的字,比如今音中是平聲,古音中卻是仄聲,而如今我們寫詩填詞都是依照平水韻,詞林正韻來寫,很少用到今音。因此有時候需要查韻表,比較麻煩。但是這些古仄的字並非沒有規律,只要記住這些規律,大部分的古仄字就不用去查韻表...

佛 和 僧 兩字是否有同音字?

Talvi 廣韻 下平十七登 僧,沙門也,梵文雲僧伽。蘇增切,三。就是說,僧字有兩個同音字,加上自己是三個字。這兩個字,乙個是別的答主提過的鬙字,另乙個是的。這兩個字,據我所知,普通話和粵語 廣州音 都還和僧字同音,而字在粵語還算常見 雖然常誤寫作 憎 當然,廣韻同音的,不代表現代的任意方言裡還同音...

在古代,想吃肉有多難?

同桌的二大爺 一點都不難。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裡遊的那個不能吃。什麼青蛙,螞蚱,蛇,野兔子,野鴿子,野雞,野鴨子,蟬蛹,蛤蜊,蝸牛,哪個不是肉。城裡的孩子不知道,村里長大的誰不知道。 不吐氣泡的魚 第乙個想到了當時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的這篇古文 寡人之於國也 中的這一段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