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心學現實問題4

時間 2021-05-31 17:21:46

1樓:于謙謙

良知就是知道好的就喜歡,知道不好的就討厭。

舉個例子:王陽明開會,對方是劫匪,開堂先生說:「天氣這麼熱,我們把上衣脫了吧。」

劫匪脫了。

先生又說:「還是這麼熱,不如也把褲子脫了吧!」

劫匪扭扭捏捏,也脫了。

先生又說:「反正這裡也沒有外人,不如我們光著身子吧?」說罷,就伸手要脫。

這時,劫匪說了:「大人要殺要剮,聽您的,何苦為難最後的臉面呢?」

先生笑了,說:「你前幾天嘲笑我說的良知,說良知在你身上是不體現的?那你又害怕什麼臉面呢?」

先生頓了頓,說:「人生來就擁有良知,你知道光著身子在大庭廣眾下不好,這就是良知。但你去當了劫匪,這便是良知被蒙蔽了。」

良知就是每個人的嚮往美好的想法,是在不會使自己的心痛苦,而去掙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想法,對待事物用自己的良知去審辯,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2樓:阿楚

良知按王陽明的解釋來說,就是人天生的道德觀,價值觀。一開始人道德觀都是善良的,可是隨著成長,道德觀可能會發生改變。但他還是有良知的,可以格物致知,就是要用格物的方法,尋回自己本身的道德觀,價值觀。

3樓:王樂平

為善去惡對外就是把自己該幹的事情幹好,不該幹的事情不幹;對內就是不斷的提公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反省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改正。

為善去噁到了極致,就是至善,就是內聖外王,你也就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東西了。或者說,當你不由自主、永不停歇、油然而生的堅信並且執行為善去惡的時候,那個東西就在你的眼前。說到底,真正的智慧型,比如陽明心學,是需要實踐的,也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綜合,這就像你想要知道什麼是紅色,你必須自己看到,如果你自己閉著眼睛,只管問別人,將永遠也搞不清楚紅色是什麼顏色。

4樓:

你應該問良知不是什麼東西。

東西者,金木也,金者破也,木者立也。

良知者,破立之道也,恰合金木之理。

良知何以曰良,生其生,死其死,出玄覽,越典墳,入日用,則興亡,終究不脫一誠明。

迎著朝霞讀了很多無用的書,孤帆遠影決計獨自上路,從東到西走了很遠的冤枉路,由近及遠做了很多多此一舉的事,功業敗多勝少,偶爾小成被老弱稚兒感懷至今,如果當做的恰好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做好了,這比任何義理名詞說教更動人心魄吧。

5樓:易生

我以為對良知的一種很好的解釋來自英哲學家休謨。良知,知的是善惡,是一種天生的直覺性的道德感,而這種道德感被休謨稱為是一種思維職能。(Mind Faculty)

良知非道,它來自於道,但是非道。是道的一種體現。

王陽明心學與現實問題3?

知直止至 自問自答 關於立志的問題,我提問的時候是因為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凡其學之不勤,必志之未篤也 這兩句話的不解,同事還有我對於生活中確實做不到勤學,從而認為自己 立志不篤 一心想著如何篤志,所以提的這個問題。問題是,何為立志,也是想知道如何立志 篤志 今天終於有所悟,所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學有哪些異同?

區別是,心學不離日常人倫,不離普通人的生活,是在事上學。而參禪是有特定方法的,關注點主要在自性實相上,在物上參。從這一點來說,儒家平和廣博,無所不至,禪宗精研一點,一通百通。相同的,都是關注生命實相,儒家不捨棄人與人的關係,格致誠正,從關係中發現實相。而佛家則先摒棄外緣,精思參悟,探尋真相。乙個素質...

修習王陽明心學是否與佛教修行相悖逆?

德遵普賢 儒家學說是一世因果的教育,知行合一,而佛法是三世因果的教育,一切唯心造,兩者是非常的相似,如果按照王明陽先生的教導去學習,可以生道天道享福,壽命很長,只不過不能出離六道輪迴。而佛法呢?在世間法上,至少要求做乙個仁義禮智信的人,對工作盡職盡責,對家庭照顧有加,對父母孝順,一點都跟儒家學說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