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與現實問題3?

時間 2021-06-03 03:50:02

1樓:知直止至

自問自答

關於立志的問題,我提問的時候是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凡其學之不勤,必志之未篤也」這兩句話的不解,同事還有我對於生活中確實做不到勤學,從而認為自己「立志不篤」,一心想著如何篤志,所以提的這個問題。問題是,何為立志,也是想知道如何立志(篤志)。

今天終於有所悟,所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初是因為學而不勤才想弄明白關於立志的問題,今天明白了,原來勤學和立志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或者說立志必然勤學,但勤學不一定是立志了。同時,立志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我要當科學家,當世界首富,當君子聖人這種(注意重點,是「我要當」三個字),立志是立一種三觀,立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換句話說,之前我要當科學家等等,是以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科學家每天認真學習五個小時,我也要學習五個小時,科學家每天運動一小時,我也運動一小時,並以此認為自己最終就會成為科學家(或世界首富,聖人)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在模仿,模仿這些牛人的外在表現,而沒有看清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我認為,這些牛人之所以每天認真學習五小時,每天運動一小時等等,是因為他們心中就是這麼想的,他們的三觀就是這樣的,我們普通人晚飯後,開啟電視看電視劇集,樂呵呵的挺好,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想法所導致的行為,是三觀的外在表現,是最自然的表。科學家們也是,只不過他們把看電視換成了學習,因為他們的三觀就是這樣的,就是晚飯後要學習的三觀。

有人可能會問,那我不學他們的外在表現,學他們的三觀,學到了,完全掌握了,就能成像他們一樣的人了,這下可以了吧?那我還要說,還真不是,三觀這東西,真不是說我學別人的,模仿別人的就能完全學會的,因為這東西是由自己內心理解確認後,向外發散產生的。科學家覺得,「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所以才會學習五個小時,這句話就是科學家的三觀,也是他篤信的志,而你如果理解不了,不能篤信這句話,那每天也學習五個小時,簡直是煎熬。

總結一下,立志,並非是給自己乙個目標,然後啥也不想,就是每天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實現這個目標,這樣很累,就像我要當科學家,每天學習五小時的例子;立志是反求諸心,但求本心,根據任何書中所寫,看後有了感悟,或者經歷什麼事,心中有所感悟,根據這些感悟而形成的三觀,在順應自己的三觀去做事,找感悟,立三觀,才是立志,三觀愈加堅定,志向愈篤。

2樓:icakexin

那就不要和心學扯到一起去,你這個叫現實問題的「懶」,與心學何關?

送樓主一句話,所謂立志,良知自知很容易,但是如果不能與「格物致知」結合,做到兼知兼行,那都是空話。

3樓:儒神我有錯

那麼你是在立別人的志。

立志是自己做自己內心覺得有件事非做不可,然後自己才會有動力,如果這點都沒有意識到,還不如訂個小目標。

立志的作用它能激發人做一件事情的動力,潛能,但不是人人都立志是做科學家的,自己的內心深處有想做的事,發覺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聽別人嘴巴講很重要。

王陽明與心學現實問題4

于謙謙 良知就是知道好的就喜歡,知道不好的就討厭。舉個例子 王陽明開會,對方是劫匪,開堂先生說 天氣這麼熱,我們把上衣脫了吧。劫匪脫了。先生又說 還是這麼熱,不如也把褲子脫了吧!劫匪扭扭捏捏,也脫了。先生又說 反正這裡也沒有外人,不如我們光著身子吧?說罷,就伸手要脫。這時,劫匪說了 大人要殺要剮,聽...

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學有哪些異同?

區別是,心學不離日常人倫,不離普通人的生活,是在事上學。而參禪是有特定方法的,關注點主要在自性實相上,在物上參。從這一點來說,儒家平和廣博,無所不至,禪宗精研一點,一通百通。相同的,都是關注生命實相,儒家不捨棄人與人的關係,格致誠正,從關係中發現實相。而佛家則先摒棄外緣,精思參悟,探尋真相。乙個素質...

修習王陽明心學是否與佛教修行相悖逆?

德遵普賢 儒家學說是一世因果的教育,知行合一,而佛法是三世因果的教育,一切唯心造,兩者是非常的相似,如果按照王明陽先生的教導去學習,可以生道天道享福,壽命很長,只不過不能出離六道輪迴。而佛法呢?在世間法上,至少要求做乙個仁義禮智信的人,對工作盡職盡責,對家庭照顧有加,對父母孝順,一點都跟儒家學說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