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將萬卷書變成實際能力的?

時間 2021-05-31 16:31:52

1樓:寶連

中國古人的智慧型,我們通過學習古文都能了解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就像我們今天的高考一樣,但是它的考試結果,那些入選的考生的命運,和我們今天的大學生相差非常懸殊。

過去考生考中之後,都可以直接當官的,而且一做官基本都是縣長以上,從七品芝麻官,縣令,一直到皇帝身邊的官。這些人在具體工作中,也展現出很強的工作能力。

這個工作能力分為幾個方面。第一,文章寫得好,很有見地。第二,組織管理能力很強。第三,有很好的決斷能力,能夠為政一方,當好父母官。

這種情況和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我們今天的大學生讀了四年,畢業之後,語言表達能力很弱,接人待物缺乏分寸,一般的同事關係都處不好,自我管理都做不好,更不要說是去領導別人,去為政一方了。

曾經有過乙個新聞,乙個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了十多年以後,三十四五歲的年齡做了副縣長。這個新聞都上了全國各大傳媒的頭版。還有的是讀研究生之後,帶職下鄉,做到鄉鎮一級的領導,這也都算是高就了。

相比之下,我們看到古人的學習卓有成效。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來做一下分析。

首先,中國古代的兒童教育和現代相比有乙個非常大的差別,就是我們今天的教育都是教死的知識,一二三四五,衣服、汽車,簡單的問好,從這些死的知識開始,大量的去教孩子記憶各種各樣的知識。

古人不是這樣的。古代的教育,在孩子啟蒙時期,就叫他大量背誦古代的經典文章,四書五經,包括整個在他那個時代以前的歷史、文化、哲學方面的文章。

因為古人發現孩子從開始牙牙學語到十三四歲之前,這個時候的記憶力是超常的好,因為他腦袋是空白的,你不管往裡裝進去多少內容,他能夠很快記牢,沒有障礙,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有很多其他的知識和問題的羈絆,使我們在接受乙個新的知識的時候,很難迅速而準確的記下來。

古人發現孩子這個特點之後,他就利用孩子這個特殊的年齡段,把非常多的經典文章,叫孩子背下來。這樣這個孩子生命的空間場裡,就留存了大量的古代智慧型和文化結晶。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並不懂他所背誦下來的這些內容到底講了什麼,只是牢牢記住了那些內容而已。古人就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在啟蒙的過程中,用一種教育方式和內容把孩子的大腦給格式化,讓他裝的東西有分類有系統。

這種分類和有系統,同我們今天學習過程中用學科來劃分截然不同。它是用認識世界的規則和約束人的倫理道德法則,來給孩子們的大腦進行格式化管理的。

古人怎麼去給他做系統呢?比如《三字經》,我們前次講過,它教孩子就是要把仁義禮智信,親情,道德,責任,對天地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這些都給孩子牢牢的打進他的頭腦裡。

這樣這個孩子,他從小就有很多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做人的乙個基本的底線。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割席斷交的故事。這些都是孩子未來成長過程中做事要遵守的原則和參照系。

當孩子有了原則之後,這個時候,孩子在啟蒙時期所背誦的優秀古典詩文,帶有豐富內涵的經史子集,在他整個人生的知識框架,和道德倫理情操的框架下,就隨著他的不斷成長,那些知識都慢慢的在這個孩子身上覆蘇,展現出它的內涵來。因為孩子全在腦子裡記著,他又知道了這些做事情的原則和遵守的底線,當他每成長到乙個階段的時候,背後厚重的歷史,過去所讀的經典,就會在他的身心裡開始顯示出那樣一種力量和光芒。

因為四書五經本身就是歷史和文化的結晶。這樣一來就使這個孩子就像背了乙個原子發動機一樣,他不斷的成長,後面就有強大的能量包,在不斷的分解,因為它帶著整個歷史。因為他十幾歲以前所背誦的四書五經,是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這個歷史都會隨著這個人的一生在不斷的滋養這個生命。

我們今天要學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知識,比如古代歷史的一些事件或者是古人說過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話,我們檢索都檢索不到。但是古代的孩子們在他生命空間場裡就帶著這些內容,這些內容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都會浮現在他的眼前。每當他成長乙個階段的時候,那樣一些歷史文化的內涵,過去所不知道的事件就會在他的生命空間場裡再現,使他有新的理解和體驗,使他一生不斷地受益。

打下了這樣牢固的基礎,古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學習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景象。

第一,他的學習有很強的穿透力,第二,他有很強的消化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他能很容易就把新學到的知識同自己大腦裡原來已經形成體系的知識串連在一起,直接變成有用的知識,參與他人生中的思考、判斷和決策。

我們人在社會上生存,就是不斷的做判斷,不斷的做決策的乙個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做判斷,這個知識來了講的是什麼,然後我是不是應該攝取,它講的對不對,我學了有沒有用?這是在知識上。我們在做事上,在與人交往上也是如此。

人生只有兩件事,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兩件事,第乙個是判斷,第二個是決策。是什麼,怎麼做。

可是我們知道要做判斷,你要想頭腦清醒,目光敏銳,思維快捷的做出判斷的前提,是你得有強大的知識體系,不是一種知識體系。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穿透,如果從乙個角度去穿透的時候,你看它就不全面。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門類的知識體系去穿透它的時候,就能夠快速看透事情的真相。

我們今天就看到我們在這方面的一種侷限,就是乙個事物來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惑,是因為這種綜合的知識和綜合的能力不足。但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幼年就帶著這樣一些四書五經的文化底蘊,再加上他後天形成的各種各樣的規則、底線和世界觀,就使他原來那些資訊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和再現。

也就是說,古人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其實是用中國古代過往的歷史文化和智慧型去看一件事情。當然我們講的是智慧型的生命,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他整體的思維模式是這樣。這樣他的穿透力就非常強,對事情的把握就很準確。

我們知道,乙個人如果有很強的決斷能力,必然是乙個經多識廣,有豐富閱歷的人,如果我們見的少,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決策?你的決策就是拍腦袋,沒什麼科學依據。

但是古人,由於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後天教育裡那樣一種規則、法則,倫理道德情操的一種整體的價值觀和模式為基礎,所以他能夠快速的決策。

同時,當他在接觸新的知識的時候,由於他有原來的知識底蘊和門類的劃分,所以能快速肢解新的知識,同時把這些知識直接補充到他原來已經格式化的生命空間場裡。這樣一來,同樣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整個的境界就截然不同。

我們拿唐初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來解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的時候才20多歲。這個《滕王閣序》它只是一篇不長的文章,像乙個賦一樣,是騰王閣建成了以後,人們要慶祝,寫了這麼一些慶祝的文章。

我們今天寫文章,這個文章是沒法流傳的,因為它沒有內涵。可是王勃這篇《滕王閣序》,他用歷史的視角把過往的文化、智慧型,都給凝聚在這篇《滕王閣序》裡,就使這篇文章流傳千古。也就是說,你讀這篇文章,能看到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傳統裡面一些深遠的智慧型和美好的內涵。

比如說我們看那裡面最精彩的句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用這樣一種句子來展現環境氛圍的美好。

比如說大量的用典。

象「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象「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就是一篇賦,它卻帶著歷史和文化的精髓。

第一大缺憾,就是在孩子成長的最關鍵的時期,沒有能夠使他在記憶力超強的階段,把中國文化的一些經典背下來,而是讓孩子學了一些技能性的東西。技能性的東西什麼時候都可以學,但惟有打基礎的時候,在頭腦裡、靈魂裡鐫刻歷史的過程,這是沒有辦法去學的。

第二個缺憾,就是我們太功利化,拼命叫孩子記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因為那些知識第一可以後天掌握,第二你不掌握都不影響你,比如說你今天教他認識了100種碗,100種汽車,那有什麼用?小孩子不認識那麼多種類的碗,也不會影響到他吃飯,他不認識那麼多種類的汽車,也不會影響他跟隨父母出行。

我們做乙個對比就知道了。現在的孩子被大量灌輸了很多數理化的知識,可是一畢業這些知識就全部扔掉了,除了學那個專業的人有用之外,等於那段時間的學習全部白費。對未來乙個生命的成長基本不再有作用。

而古代兒童教育的情況卻是截然相反。

所以,我們就看到古人學習中的智慧型,這種學習給生命帶來的重大的影響和實際的能力,和那種胸懷,和那種視野,我們就看到了。

2樓:We Tan

"讀萬卷書"不是"治國平天下"的充分條件

"治國平天下"的還有其他大量的因素

而"讀萬卷書"不能"治國平天下"的人多了去了,能上史書的基本都是壞了大事,且大都不為當代人所熟知,不能上史書的更是海了去了

隨便舉兩個例子:

北宋宋仁宗年間的範雍

北宋宋神宗年間的徐禧

3樓:

他們並不全是不做具體事務的,有的確實是一路高中,地方經驗比較少,但是經歷也是非常複雜,比如張居正。但是大部分都是高中之後做到翰林,做文職,如果有機會,他們也可能被外派到地方擔任實職,縣長省長部長一路走過來。

4樓:

家庭背景,你會發覺歷史牛人據絕大部分都有背景的!平民看書出牛人機率很低的!

我覺得有背景在當時算是實踐了,起碼知道很多平民不懂的知識。

5樓:baohuaw

真正nb的人,是不需要一定從書本上學習知識的,可能自己領悟,可能天生就會,可能觸類旁通,但時如果讀了書,就更nb了

參加朱元璋,太祖

6樓:

一看就是馬原沒學好,除了直接經驗還有間接經驗能夠認識事物,讀書就是這種╮(╯▽╰)╭,好像暴露了我考研黨的身份→_→,匿了

7樓:韓峰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史是一部心酸史。勤勞的中中國人每個朝代也就2.3百年的樣子,受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縛,幾乎一生都不曾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題主說讀萬卷書就能治國平天下。這本身就是乙個偽命題。按照現在西方先進發展觀或者說我們自身感受到的那樣,利益才是核心。2千年的封建王朝誰能擺脫這個束縛?

說說實際的情況,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治中國人物都是屬於殫精竭慮的型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哥們自己處理不了問題了,只有加班,不斷的加班。加班幹嘛呢?

想怎麼解決,所以一直遺傳到現在,這個壞毛病依然存在,只不過淨化了,現在是乙個部門拍腦門決定一件事了。

所以題主你懂了麼?

如何在人生中做到讀萬卷書

青木 百千萬只是虛數?是想讀這個萬還是讀書呢?讀書的方法形式多樣,僅限於個人意願自己狀態 時間精力等 個人認為,讀書自己開心就好啦,願意休閒的休閒,注重實用功利的也是好事,不願意碰也沒必要強求。 陳愛錢 讀萬卷書的意思不是在於你讀的書是不是超過一萬本等等,不是說你讀的書很多 而是你能堅持讀書,只要堅...

古人為什麼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胖手瘦 1.大丈夫就要讀書,就要讀很多書,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我覺得唯一可以改變我們的就是書籍和知識,因為書本裡面的財富是無價的,只要你學到了那就是一生的財富,不斷的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讓自己更優秀。2.我覺得作為乙個男人就是要讀奇書交好朋友,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去報效國家。走遍山山水水,要看盡人間的...

是先讀萬卷書,還是先行萬里路呢?

願如同梁上燕 首先,你一定要把兩者分得這麼清楚嗎?我說說二者的區別吧,先讀萬卷書,你再去看世界百態時的思維方式和角度與不讀書是有天壤之別的。如果唯讀一點點書就去看世界,你會覺得世間人們那麼悲哀 如果看過乙個書閣甚至更多,你會更平淡更包容。先行萬里路,你再去看書時對書中的描述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讀。如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