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這段老子的治國理念。他比孔子看的更深遠,太相信人的自律性?

時間 2021-05-31 14:43:40

1樓:別焰雲

"太上,不知有之"與治國無關,扯上管理的都是過度解讀——說的不過是人類民族起源認知的問題。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領悟,本章解讀的是哪一卦呢?

2樓:空氣濾心

好的當政者是無為而治,也就是知道哪些想法和行為不能有,而不是整天主張治理國家時,自己應該怎樣做,老百姓應該怎樣做。應該肯定的語言必然不完備,不應該的否定認知才能民自化,國家自然而然就大治。這樣老百姓當然可能連當政者是誰都不關心。

孔子啟示的是人之道,「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最終都是人來承載天之道,人之道修好了,才能自然而然地知道哪些想法和行為不能有,才能真正止於天道至善。為政以德才能治國無為,人性這個容器修好了,才能承載天之道。先秦儒道經典不可分離,分離了都容易滑向愚昧的求聖思想,都容易跑偏。

3樓:雜西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代入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理解。就像我們知道統治團體存在,也只是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不必需要統治團體出面,知道就行了。可是事實上是,法律政策人事所有的所有無所不包,我們就在這個統治團體整合著,合力做大事。

這就是只是知道,卻在不自覺的去做。當然,這個社會不完美,我們也只是朝著完美的情況去做。但同時大象希聲,大智若愚。

絕對的完美又是絕對的不完美,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說過,舊的矛盾消失了就一定產生新的矛盾,所以只要大部分好,不好的隱藏到角落,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4樓:陶然半酣

《道德經》的實質是把自然規律放到人類社會中,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

所以,老子認為最佳的治理方式是象"道"那樣無為,也就是啥也不幹,這樣百姓就會按自己的本性生活,就是百姓皆謂:我自然。

至於與孔子相比。從心理學角度講,老子是外控論者,孔子是內控論者。即對於成敗的關鍵,老子認為是"道",孔子認為是"人"。

5樓:雷諾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最上等的管理,人民只知道有個領導存在;稍次一級的管理,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管理他們的領導;再次一等的管理,人民畏懼管理他們的領導;更次一等的管理,人民輕蔑侮辱管理他們的領導。」

這裡主要講了管理和修身的幾層境界。對於《道德經》永遠不要只從乙個方面來理解,這本書講的是世界最本源的一些規律,所以世界上方方面面的事情幾乎都是適用的。不過應用最廣的兩個方面還是修身和組織管理。

其實修身也是管理,乙個人管理好了嘴巴,管理好了眼睛,管理好了耳朵,管理好了慾望,管理好了身體,管理好了時間,管理好了情緒就是修身很成功的人了。管理好了自己,了解了人性和天道,就可以把範圍擴大到手管理乙個家庭、公司、甚至國家。這就是為什麼中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麼乙個逐步提高和擴大的個人追求的次序。

太上,就是至上、最好。這麼乙個管理的境界就是人民只知道有這麼個人,但這個當領導的從來不隨便發號施令,從來不彰顯自己的功德,但一切都運轉的很順利,每個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職,各展其能。這樣的聖人領導者,只是制定好了規則,從不干涉細節。

這樣的領導者古今罕見,也就堯舜禹這樣的遠古聖明之君有幾分這樣的風采。這樣的人領導人民,就像大道領導世間萬物一樣,只把基本規則制定好,然後就任萬物自己發展,沒有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意志。

稍微低上乙個層次的就稍微比較常見了。這樣的人,大家都稱讚他領導有方,也深受大家愛戴。他們的德行是可以被大家見到的,他們的恩惠是可以被稱道的,所以大家才會親而譽之。

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領導國家,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國家安定。遇到這樣的人領導公司,業績優秀,人事和諧,分工明確。遇到這樣的人領導家庭,家庭和諧,生活富足,鄰里和睦。

可是這樣的人一旦不在其位,他所開闢的穩定繁榮昌盛的局面將很有可能會面臨癱瘓和崩塌。因為這樣的乙個組織,完全靠的是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和能力來保證組織正常有效的運轉的。

再低上乙個層次的管理就更常見了。在乙個組織中,大家都畏懼他們的領導。這樣的組織管理完全建立在恐懼的基礎上。

學生害怕挨訓所以完成作業,小孩害怕挨罵所以聽爸媽話,員工害怕失業所以不敢違逆老闆,人民害怕刑罰所以遵守規定。這樣的管理雖然愚笨,但卻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時候也還能正常運轉。但是因為內部壓力太大,所以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當面臨挑戰的時候非常容易土崩瓦解。

再低上乙個層次就不能稱之為有效的管理了。這樣的組織中,大家的憤怒情緒已經戰勝了恐懼。人民已經不再掩飾內心的憤怒,對管理者直接加以侮辱和反抗。

如果乙個國家到了這個階段,就已經是大廈將傾。乙個企業到了這個階段,就馬上要關門大吉。如果乙個家庭到了這個階段,就馬上要分崩離析。

管理者們千萬不要等到了最後乙個階段才警醒,一定要時刻反省自己、審視自己,防患於未然。當被領導的人開始有畏懼情緒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得,覺得自己了不起,而是要深刻反省,因為這時候離災禍已經不遠了。

LEO有話說

6樓:stars

就老子這四個層次的現實意義而言

太上,不知有之。或者下知有之。都太完美太理想化了。所以出自道家的儒家反而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主流傳統思想。

但是事實上,中國真正的統治者(管理者)一直是講求外圓內方的,說是讓下面都信奉儒家思想,都做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好公民,但他們內心一直是相信法家的,所以真正的第二個層次「親而譽之」也是理想化的。

所以,歷史上真正的所謂名垂千古的帝王,大半是被下面「畏之」的,要麼是被下面「侮之」的。

這也是中國無法實施民主的根本原因。

7樓:百煉丹心

受不了了,有為法解釋無為法!

就第三個有點門道。但是這位道友,你不至於把出神入化這種微觀意義,跟太上這種巨集觀意義扯到一塊去吧?就算無不可為,是不是也有點跑題了?

就算你到了通過理解自身折射萬物的境界,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他人的理解能力。

,最受不了的還是第4位仁兄!

我都像說髒話了。

乙個遊戲規則罷了,還太上?既然你都懂了怎麼試試?能看見的你懂了,看不見的哪?

乙個隨時都會崩潰的遊戲規則,要是太上的話,早就世界末日了。

。這玩意……魚知道水嗎?他知道道水是何物嗎?他離開的了水嗎?他不怕水嗎?那魚兒們為何會不斷的競爭優勝劣汰?

水中的世界是魚兒互相競爭的結果。

你出口的話,是很貴的。

不敢在說了

8樓:顧露

說一點個人淺見,

所謂「不知有之」可以這麼比喻一下:對於乙個裁判來說,一場成功的球賽就是「自始至終大家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的比賽,球員們全身心地奉獻自己的球技,觀眾們全部都忘情地融入氣氛,整個比賽自始至終都順暢平滑,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在轉播鏡頭上,你甚至根本看不到裁判的影子。

事實上,這是乙個功力深淺的問題。只有對事物有深厚的理解和積累,才能生發出合適的直覺和判斷力,在各種或微妙或緊張或複雜的局勢下,舉重若輕、寬嚴有度地把局面處理好。正如庖丁解牛那樣,對牛的結構了然於胸,才可以「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所謂「無為」,並不是一種狀態和方法("什麼都不幹"),而是一種能力和境界("不被紛雜的表象所迷惑,深刻地理解和洞察事物的內在規律,然後動用盡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導和配合"),這也即是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

9樓:

這句話說的並不是讓人民去怎麼做,而是讓君主去怎麼做。

太上,不知有之。也就是說,人民不知道有統治者的存在。

為什麼人民不知道有統治者的存在呢,因為人民並不關心政治,不關心自己的權益。人民為什麼不關心自己的權益呢,因為統治者已經讓人民過得很舒服了。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去在乎自己的權益(關注政治是為了提高自己這一階級的權益,而不是為了政治而政治,所以人民不關心政治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

讓國民都過的很舒服,考驗的是乙個君主的控制能力。乙個君主能力強,就會有太平盛世路不拾遺的結果出現。乙個君主能力不強,國民過的不舒服,那麼無論怎麼呼籲怎麼提倡,國民也不會擁有「自律性」,因為他們過的不爽。

人不需要什麼自律,只需要過的舒服快樂就好了(別說這是什麼圈養,在乙個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朝代,那個國家的智力水平是遠超其他朝代的,例如唐朝。)。老子看的確實特別遠。

「太上,不知有之」真的只是老子烏托邦式的政治幻想嗎?

龍江秋月 老子說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 我自然。道德經 十七章 說明在治理國家中,最好的君王就是讓老百姓根本意識不到有人在統治管理他們 次一等的君王,讓老百姓知道自己受到君王的恩澤,然後百姓親近他 讚美他 再次一等...

怎麼理解不知者無畏?

鐸聲 這就像初生牛犢不怕虎,之所以不怕,不是因為自己的強大,而是不知道老虎的危險。所以無知者無畏是一種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而且往往在遭到打擊和失敗之後輕易的轉向它的反面。真正的無畏一定是有知的,是清清楚楚知道所面臨的危險和困難,而仍然敢於迎難而上。真正的無畏一定是智慧型的,因為知...

老子《道德經》中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怎麼理解?老子用了模擬的方法得出這一結論,不太容易理解

孚兌 常有,以觀其所徼 邊界,侷限,極限 常無,以觀其妙 深遠廣闊,無限的可能性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一坨高嶺土能做的東西是有限的,但能做出來的形制是無限的。有高嶺土才能做出瓷器,而要做成有用的器物,就看你怎麼捏出它無的那部分,比如捏出乙個杯子 或碗,就要中空,中空的形制決定了它是杯子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