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散心念佛真的遠遠不如至心念佛嗎?

時間 2021-05-31 13:29:52

1樓:

題主法理理解錯了。

至心不是描述念佛的,是描述信願的,用祖師的話就是深信切願,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

若具足至心,也就是具足真信切願,則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一心不亂念佛更得往生。

2樓:諸有情A

你所理解和認為的【至心】也是散心。

你要問的是【稀疏不斷的念】和【密集不斷的念】的效果差別如何。

你念的方式力淺但也具善巧優點,密集而念的力深但也容有勉強之嫌。

而念佛的效果重點在於信、願、行,其中【行】是指定慧等6度諸行,不只是念佛號。

另外【至心】可分為努力專心、和等至(定中相續)心。

你原先理解的【至心】就是指努力專心。

而(欲界生的修行者在其自所證的)【等至(定中相續)心】所要做的有比念佛還要重要的事要做,即使【等至心】也用欲界化心念佛號,那麼就算念一遍佛號也是勝過【沒得定者】念千萬遍的,只要他具彼信願行。

上一段中說【有比念佛號還重要的事】,比如說進取大乘定慧等。

【沒得定的人】信願行目標只能是佛之化土。

而大乘菩薩對於【佛之化土】而言,只是隨便在那化土裡遊戲一般隨便化現乙個身境影像助佛轉輪而已,是不會將第八識生在化土中的,而是生在佛之他受用土中。

那得有漏【等至心】的欲界修行者就處在【凡夫】和【菩薩】之間,也就是說,這個得有漏【等至心】的欲界修行人,只要他在定中深心求願見到【佛之化土】,儘管他此時沒有能力自行到達【佛之化土】,那麼也會有佛在他的心中顯化【佛之化土】,令其當時見到這【化土】,但是他也還有進取菩薩位的可能,進修到菩薩那樣自在遊行或受生在【佛之他受用土】,所以說這個已得有漏【等至心】的欲界修行者在定中有比念佛號還重要的事要做。

3樓:方外俗漢釋悟修

散心念,大概算作結個善緣,因為念念未落到實處;至心念,才算正修行,一切功德將如雨後春筍一般生起。(其實任何時候都可以至心念,隨處歇心即可,不一定是要什麼都不幹、正襟危坐地念。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當然,肯定比不念要好……

4樓:

我就問你乙個問題

專心學習跟使用零散時間學習有何區別?

第乙個肯定能專心得記住裡面的字句,所謂誦經一方面為了尋求神佛庇佑,另一方面又有學其精華且身體力行的意思。

第二個你不過更多走個形式,覺得神佛會保佑你,但是天下眾生皆尋求菩薩佛祖庇佑,哪怕就中國這十幾億人口,他們也不能每個人都幫得到,其實眾神佛是十分重眼緣之人。

建議你下次抽出一段空閒時間,好好的抄寫誦讀經書,效果會更好。

不過有一句話我覺得想的很好,心誠自然靈。

5樓:清溪潤物

阿彌陀佛(末學若言有不對,還希望各位同學指正,只是看到樓主糾結,說一點自己看法。)

個人認為,師兄不必如此糾結。

從態度和學習上來說,專心肯定不散心要強,或者說進境要快。但是念佛不是一天就念成的。都是慢慢修持的,你能有這心思,首先已經算是心誠了。

從散到至心必定有過程。 而且貌似到一定境界也就沒有散心不散心了,就像禪定,修行高的人行、臥也能有定。

當然,本人沒修淨土法門。不過道理總是想通的,感覺修行需要認真但是不能較真。這麼多高僧大德,也沒聽說誰說過較真的。

6樓:tarzen

念佛的時候,我們是在做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功德,功德都在六字名號上。關鍵是念沒念,念了,就是不靠自己,一點都不靠,全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來得到往生。

修行就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就往生,別的都不要管。你能不能信?敢不敢信?

南無阿彌陀佛

7樓:

我覺得題主已經做的很好了,在下所學低微本不應該在此胡亂饒舌,但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後,又恐怕題主對念佛法門的誤會更深,所以才斗膽妄言。

我們先說念佛的目的,我們學佛的目的無非就是得智慧型,了生死。但依自力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且末法眾生根器低劣,今生所作是否如法尚且難說?而轉世後的隔陰之迷怕是更難把握,唯一的辦法即是當生成就,所幸念佛法門為橫超法門當生既得成就(至於原理限於篇幅此處不展開,可自行檢視淨土經典和法師開示),所以我們選擇念佛法門,當然每個眾生因緣不同,選擇任何佛法法門最後皆得成就,時間不同而已。

我們念佛的最終目的是往生極樂淨土,而在淨土學成之後最終成佛。那麼如何往生呢?最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念佛,祖師大德一再強調「得生於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味之高下皆由持名之深淺」,明白了嗎?

是否往生是看你想不想去,品味高低才由你念佛功夫決定,所以才叫做信願行三資糧。可恨的是總有自作聰明的人說「達不到一心不亂無法往生」,「沒有禪定功夫往生不把握」,氣到無語O__O"… 自己去看看《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人是怎麼去到極樂世界的??這裡強烈推薦此問題下匿名使用者那位師兄的回答文章,引經據典絕對正信。

上面說了念佛對未來世的作用,此處再來說下念佛對現世的好處,其他世俗方面的就不說了,只說我切身體會過的對念頭的控制,我最早念佛的時候根本做不到靜心念佛,每天只是隨緣念念,想起來就念,想起來就念,比起題主差的遠了,可即使是這樣,後來還是慢慢有變化了,在心裡提起佛號的次數越來越多,並且有時夢中也能提起佛號,最顯著的效果就是不常生氣了,即使生氣馬上也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立馬化掉,這是什麼?這是正念,這是初步的禪定。而這是怎麼來的?

散心念佛。所以題主別在糾結散心與至心了,沒有散心何來至心啊?量的累積達到質的飛躍嘛!

8樓:「已登出」

散心當然不如至心,但是至心也是由散心來的。念著念著妄念越來越少,就逐步至心了。念佛要有平常心,不疾不徐,散了就拉回來,慢慢自然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

一開始無法專心強迫自己專心會很累,累了就不想再念。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得失心一重效果就不會好。順其自然。

9樓:中達尼爾陳先生

能有六分鐘就很不錯了

完全的情感在其中

一瞬即永恆,更何況是六分鐘

感覺念佛才是關鍵,散心和至心是另外一回事

就好比惠能與神秀的故事

神秀所說雖不是至高的境界,但是修到深處也是妙不可言有人天性頓悟,心中無一物,至心念佛;

有人天性漸修,心中勤擦拭,散心念佛。

念佛成為一種讓你為難的事情,我感覺你先明白自己是惠能還是神秀更重要雖然時間破碎,然而我念的瞬間是至誠無我

10樓:木有掉線了

首先看你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求的是人天福報,那至心散心都差不多,如果是求往生淨土的話,那要先明白乙個道理,往生淨土靠的是信願行三資糧,當然能夠做到一心念佛心不顛倒這是最佳狀態,也為臨終的時候業障翻湧的時候多乙個保障,所以平常能夠抽個時間至心念佛,其餘繁忙的時候散心念佛,並加以持戒這是最保障的。但不是說沒有到一心念佛的程度就往生不了

11樓:謝丹Barry

題主對於念佛法門有乙個誤解:在追求量和時間長短。

在此,勸題主要真正的去了解念佛這個法門背後的要訣是在那裡。古德們都常有開示應該怎樣念佛,這個在此就不多講了,去參看如印光大師的開示是非常穩妥的。

常道「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題主的散心念佛,自己應該知道都是徒勞。

謝丹Barry:念佛、打坐、以及其他修行方式大PK老實念佛最重要!其實,老實做任何一件東西都很重要。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不老實。

12樓:長青

看了別人的回答給個正解,散心不如至心念佛,若是信的真,願望切,必定會至心念佛。

就是因為信願不具,又不肯放,所以一邊念佛一邊東家長李家短的散心狀態,喊破喉嚨也枉然。

此答案為真實體驗,餘皆非。

13樓:王宗遠

末學覺得,只要念佛,不停的念,就肯定比不念要好。至心的話,需要參考《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的描述。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

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佔第二輪法。

14樓:涼薄之人

如果你沒有盡全力專心念佛,那就去試著盡全力去念並且學習專心念佛的技巧。這叫勇猛精進。如果你用盡全力還是無法專心念佛,那就退而求其次散心念佛。

這叫放下我執(因緣不足時盡力就好)正如乙個雙腿殘疾的人無法參加奧運會但是可以努力做帕運會冠軍。水平有限言盡於此

15樓:法生

請問你餓了,冷了,一無有食,二無有衣服,這時有人教你說,喂,男子,你現在無食,又無衣服,又冷又餓,你應知道大城市中,有食有衣服,你應坐下來一心稱念,衣來食來,如此一心,莫有間斷,快者一念,乃至十念,食可來也,衣服有也,一切有也,如此教者是正常人嗎?若不行動行至城中有飯有衣服嗎?如是思惟是對錯,還用問別人嗎?

又如有人從小學一直唸到拿學位,難道他一直在家念念不住,一心不亂的念才拿到了學位,由此可知此念非彼念,念佛者是心行,非口能念,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不能見如來,如來者法性也,性者自身如來藏也,非是外物,自身本有,不從外得,佛說一切經法,無不以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說諸法空相,自性真實,但不可見,不可求。求者虛妄,若眾生了達法性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無一不成佛道,譬如火性,處在木中,不可得見,若無火性,木不得燒亦不得亮,若無火性何有火相利益眾生,所以火性無有熱性,無有火相,非無火性也,火性不生,生者還滅,而火性不動,生者是相,不生者性,滅者是相,不滅者是性,如是了知是為見性,若見此性,如是思惟,一切萬法不離此性,眾生之性亦復如是,若眾生安住此性,此性如虛空,非有空相,非有質相,離不得,捨不得,何以故,無有人能離開虛空,無有人能捨棄空,亦無有人能得此虛空,所以若有人能安住一切法性,如虛空之性,如是見性,不失見佛,何以故,佛同此性,此性在眾生不少毫髮,在佛也不多少許,所以許要見佛,安住此性,雖有所住,而知此性猶如虛空,無有住處,所以住無所住,名之為住,金剛經說,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應生無所住心,住此法性,而此性無有住處,應生如是心,此心一生乃至成佛,終不於中暫住,若有暫者為著,名為邊見,若著邊見名之為邪,佛道是一,唯此一性,是為實相,此相非相,此相不可眼見,乃至不可一切法見,只可智知,雖知而無所知,若著知者同樣為邪,總之起心就非法,法無正無邪,起心動念是名為邪,若不分別是正是邪,是善是惡,不分別是有為是無為,不分別一切法,此名為正,若作正想,亦名為邪,所以不作分別是正法是非正法,不分別是佛法是外道法,不分別是眾生是佛,此名為佛道,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故,性亦不可得,若安住此不可得,是名真得,得無所得,乃名真得,為什麼呢?

因為你不為世間敗壞之相所汙染,世間一切色名為假色,無性,無自性,假性,如陽焰,如夢,不得此假色,而得了不壞之色,何名不壞之色,一切萬物,也就是一切法有情或無情之真實之色,此色不壞,名之為性,亦名真如,亦名如來,亦名為佛性,亦名為菩提,亦名清淨性,亦名佛土,亦名金剛,亦名法身,若不分別一切法,此名為智,一切萬法從此智生,若作分別此名為識,若不分別此識轉智,若有分別智不得出,譬如大火,從木頭有,而木非火,若木是火,木應自燒,若木非火,木不應出火,所以應知火不離木,離木無火,然木非火,然火從木出,為什麼呢?因為木有火性,經過自燒而有火出,而木盡火出,火性不滅,何以火性不滅,因為火是有相,火性是無相,有相不可以壞無相相,譬如虛空無相,一切有情無情眾生而不能壞,何以故,因為有情眾生,出河大地日月星宿,地水火風都是有相,所以不能壞此虛空,眾生性,一切法性一復如是,不可敗壞,亦不可汙染。眾生此識亦如木頭,一切智智亦在此識,此識不轉名之為識,識名為假,如同木頭,此識名虛妄,為空,不實,無自性,若眾生修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住於法性,此性亦不可住,猶如虛空不可住,住無所住,如是思惟,一切智智由此而生

請問男性在種群繁衍上的價值是真的遠遠不如女性嗎?

許安寧 這種說法不成立。對物種來講,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乙個物種或乙個生物個體都儲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乙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所以從生物學角度,男性 女性都為基因多樣性做出貢獻,對於種群繁衍的價值是等同的。脫...

為什麼香港超市監管力度遠遠不如內地?

巴納巴斯 香港超市通常有一些監控探頭,大型的超市在門口還會有感應裝置。其實也有一些盜竊的情況發生的,只是不太嚴重。防範不嚴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因為在香港盜竊罪是很嚴重的罪行,需要上法庭,還會留下案底 無論金額大小 影響移民 讀書 工作。案底會跟一輩子,無法從事保安等工作,無法獲取專業資格 注會 律師...

看誰的書文風就像誰(當然遠遠遠遠不如原作者)。前一段時間養成了自己喜歡的文風,不敢看其他書怎麼辦?

Yuu 先說結論。其實文風會改變這種事情是值得高興的。讀自己想讀的書,寫自己想寫的文就好了,不用在意什麼。畢竟寫作這種事個人認為更像是對自己創作欲的交代而不是給其他人看的。其實並不認同有些人說的 等形成自己的文風 之類的說法,人的一生都是在成長的,在生命終結之前沒有誰的人生經驗可以說得上是真正完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