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什麼示寂而不住世?

時間 2021-05-31 12:42:06

1樓:梵夫

因為「所作已辦」。

焦渴世間,佛是掘井人。井挖好了,夠眾生喝的了,還有必要留下來嗎?

人到渴時,自然來飲。跟掘井人在不在沒關係。

2樓:我叫廢物弟

遠問曰。佛於法身中為菩薩說經。法身菩薩乃能見之。

如此則有四大五根。若然者。與色身復何差別。

而雲法身耶。經云法身無去無來。無有起滅。

泥洹同像。云何可見。而復講說乎

什答曰。佛法身者。同於變化。

化無四大五根。所以者何。造色之法。

不離四大 。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

色香味觸。有味之物。必有三法。

色味觸。有色之物。 必有二法。

有色有觸。有觸之物。必有一法。

即觸法也。餘者或有或無。如地必有色香味觸。

水有色味觸。若水有香。即是地香。

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則無香也。

火必有觸。若有香者。即是木香。

何以知之。火從白石出者。則無香也。

風但有觸。而無色也。若非色之物。

則異今事。如鏡中像。水中月。

見如有色。而無觸等。 則非色也。

化亦如是。法身亦然。又經言法身者。

或說佛所化身。或說妙行法身。性生身。

妙行法性生身者。真為法身也。如無生菩薩。

捨此肉身。得清淨行身。又如法華經說。

羅漢受起為佛。經複雲。羅漢末後之身。

是二經者皆出佛口。可不信乎。但以羅漢。

更不受結業形故。說言後邊耳。譬如法身菩薩。

淨行生故。說言作佛。如是佛事。

雖皆是實。而有參差。有真有偽。

真法身者。遍滿十方虛空法界。光明悉照無量國土。

說法音聲。常周十方無數之國。具足十住菩薩之眾。

乃得聞法。從是佛身方便現化。常有無量無邊化佛。

遍於十方。隨眾生類若干差品。而為現形。

光明色像。 精麁不同。如來真身。

九住菩薩尚不能見。何況惟越致及餘眾生。所以者何。

佛法身者。出於三界。不依身口心行。

無量無漏諸淨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

真法身者。猶如日現。所化之身同若日光。

如首楞嚴經。燈明王佛壽七百阿僧祇劫。

與此釋迦同。是彼一身無有異也。若一佛者。

此應從彼而有。法性生佛所化之佛。亦復如是。

若言法身無來無去者。即是法身實相。同於泥洹。

無為無作。又雲。法身雖復久住。

有為之法。終歸於無。其性空寂

若然者。亦法身實相無來無去。如是雖云法身說經。

其相不生不滅。則無過也

遠領解曰。尋來答要。其義有三。

一謂法身實相無來無去。與泥洹同像。二謂法身同化。

無四大五根。如水月映象之類。三謂法性生身。

是真法身。能久住於世。猶如日現。

此三各異。統以一名。故總謂法身。

而傳者未詳辨。徒存名而濫實故。致前問耳。

君位序有判為善

3樓:劉微塵

不以神通,異相來吸引人。是以平等慈悲來告訴眾生,自己本來就是。

本具神通妙用。本具萬法。本具功德無量莊嚴。

要是不示寂,那來學佛法的就不是以見本心來學,是帶異計來修,那就背道而馳了。更不容易自性自見。

所以,佛要示寂,也有讓眾生,生起稀有心。

佛法難聞啊!

4樓:能依

佛住世是否更加饒益眾生?

答:當然。

佛是否有能力超越常人壽命住世直到現代?

答:是的。

如果有此能力為什麼要示寂?

答:佛本是寂滅的。

為什麼示寂之前常常背痛和口渴?

答:背痛和口渴的,只是佛的化身而己!

無明之人搞不清三身佛,才有此疑問,常依文解義,自以為是地把佛的法、報、法三身弄混。

(寫給有緣人參悟)

如來為法身佛,釋迦牟尼為報身佛,喬達摩·悉達多是化身佛。化身是生滅的,法身是不滅的!

5樓:破曉

阿含經裡有說,佛陀的神通可以令自己住世一劫,佛陀委婉的問阿難應不應該住世,阿難或許沒回過神來(被魔迷惑了),沒有請佛住世。

另外,也有佛陀拒絕住世的傳說。

以上的故事,不知道是真有神通能讓人住世一劫,還是後人臆想的神話。

6樓:方外俗漢釋悟修

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大智度論》卷26:「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未盡故,欲度不息。問曰:

若佛欲度眾生未息,何以入涅槃?答曰:度眾生有二種,或有現前得度,或有滅後得度。

如《法華經》中說,藥師為諸子合藥,與之而舍,是故入涅槃。復次,有眾生鈍根德薄故,不能成大事,但可種福德因緣,是故入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49, b28-c5)

7樓:Leon Xue

佛是覺悟並傳下覺悟之法的人,僅此而已!

好吧,你可以認為「也許並非僅此」。但,在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在你覺悟之前)無法觀察無法證實的。依據剃刀原理,還是應該捨去。否則,就只是愚蠢的迷信。

8樓:最近愛聽曲

很簡單,釋迦牟尼就是個普通人,他只是研究如何解脫、離苦、精神涅槃,本質上他就是個人,當然會死,不死就真成神仙了……當然現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甚至是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也都是掛著佛教名義的神仙罷了……

9樓:靜夜清秋

1.釋迦牟尼佛是人,肉身的人。他會生病,會頭疼,會拉肚子,這些和一般人無異,因此去世是太正常的事情了。與眾人不同之處在於他是「覺悟者」。

2.佛教的世界觀本來就是無常的,因此佛陀作為這個規律的發現者和證悟者,他也不能改變無常的事實。

10樓:王路

就像如果導師總是在辦公室,學生什麼時候去都能找到,學生就總懶得去,會想反正導師一直都在。如果導師很少在辦公室,學生就會抓緊時間去找他,因為見他一面不容易。

——這個問題有很多解說,這是《法華經》的意思。

「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妙法蓮華經》卷5

11樓:俠心隱者

知道要怎樣才能解脫嗎?以超級強烈的出離心在一切現象界(五蘊十八界)去觀察、思維、感悟、實證四諦,才有保障。出離心是保證你的「觀察、思維、感悟、實證」這個過程能夠正趣於解脫的唯一保障。

佛如果不死給你看(齜牙),難保你不會用追求長壽、健康的心去學佛法,醬紫,就偏離了正道了……

12樓:如義

在攝大乘論中無著菩薩做了一種解釋:

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為令捨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為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為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為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

另外,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我們認識中的佛陀是眾生共業所感的結果。在人壽增加的階段是不會有佛出世的俱舍論裡解釋說人壽增時有情樂增難厭離故。看看當代人學佛有厭離心的能有幾人?

即使自己也很難公升起深重的厭離心

13樓:淺草堂

佛陀本來就是擁有智慧型的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麼自然會有生老病死。

如果我們假設佛陀能夠長久住世到現在,那針對普法來說,一定是有更積極意義的,因為如此鮮活的實際案例存在,佛法就會更具信服力,也更普照眾生,那麼也不會有現在所謂末法時代的說法了。所以,用佛陀入涅槃是為了更好的度眾生這種理由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可以研究佛學思想,但沒必要神化佛陀,佛陀的確是一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但同時也是一名故去的普通老人,如此而已。

14樓:平象法師

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入世是為了更好的出世,關門是為了更好的開門,佛的一切出現並非自己選擇,都是因一切眾生的需求而隱顯不定,入涅槃也是為了更好的度眾生,住世也是應眾生所需。

世間法就要以世間法形式出現,不破壞世間法,遵循世間法,這樣眾生才不會發狂發瘋,如果佛不入涅槃,這些凡夫俗子皈依佛門會更加迷失方向,以此為炫耀的資本,佛出現的形式與凡夫一模一樣,平常無奇,眾生才會安心,平常平靜,無為無相。越是平常,自然而然的越是符合道,符合真理。佛陀外在顯現也是生老病死,但是內在證量與凡夫是截然不同的,凡夫做夢都無法體會到,只有自己哪一天也開悟成佛了,才能體會到佛陀的大慈大悲。

佛不住在廟裡,為什麼勞民傷財建那麼恢弘的寺廟?

Ting 佛法有正法 像法和末法三個時代。在正法時代,正法為釋迦牟尼佛出世到涅槃後一千年。一般的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都誠心修道而能證果,所以叫正法時代。從像法時代開始,像即佛像,是以佛像 佛經等來表正法 相似於正法 修行的人就少了,專門在表面上用功夫,也就是修塔 造廟,寺廟堅固,人人都歡喜...

為什麼國足世預賽贏球獎金1200萬,而女足獎金卻一字不提?

戒遊戲未遂 因為男足比賽有人看,有門票有轉播收益甚至有周邊,女足沒有,就是這樣。說的不好聽一點,在今年中超改革之前,整個體育總局都靠中超養著。你能知道的一些金牌專案,也都由中超養著 我是流光你是芭蕉 因為男足戰術水平比女足高,對手水平也比女足的對手高,觀賞性商業價值都比女足高,滿意了嗎?頭幾天被吹上...

陳世峰為什麼辯稱自己是「殺人未遂」而不是「過失殺人」?

過失殺人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0 7年 殺人未遂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 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十三條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