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音學中把入聲分類為一種聲調準確嗎?

時間 2021-05-31 12:15:07

1樓:

入聲在不同的音系中地位是不一樣的,切韻音系中你可以認為它只有入聲韻,入聲韻可以認為是不帶聲調的;

廣州話呢,入聲韻上至少有三個調,那必然就和切韻的理解方法不同了。不過可以把這幾個入聲韻上的聲調當成是陰平、陰去、陽去,也不用說那叫什麼入聲調;

另外的,長沙話、鄒平話,沒有入聲韻只有入聲調,那入聲確實就是一種聲調。

2樓:

誠然,入聲有分入聲韻與入聲調兩種理解。但是平上去入之「入」明顯係指入聲調,而入聲韻概念是清代學者提出陰陽入相配,審音時離析韻母結構才提出的。所以,以入聲韻入聲調相混淆而解釋行不通。

清代以前,入聲即是與平上去三聲相對應的概念,而非入聲韻(即後人所說圍閉子音韻尾)之概念,以為入聲即唯閉韻尾而否定入聲為聲調,係以今斷古之做法,即便今日所有方言區入聲字辨義無關音調調值、無關音值時長,亦不能斷定切韻時所謂入聲只繫韻尾,而非聲調。此其一

其二,排除有清學者提出入聲韻之概念,可以說,入聲本身指代即是今日所謂入聲調。原因是,入聲與平上去相配,可以判斷切韻時人所指入聲無關韻尾之概念,否則,如果中古時入聲與平聲「調值」相同,而又以韻尾區別,為何不在平聲內立韻,而又另立一聲呢,而且與鼻音韻尾字整齊相配呢?

其三,假若入聲的確為入聲韻尾,而無關聲調。那麼如何解釋京音入派三聲,與淮揚方言入聲統一派入一聲之矛盾。因為,假如入派三聲,則證明京音入聲消失前,入聲不以調值高低辨義,而且入聲調調值會與平上去三聲相重,否則不會流入三聲,因為如果本為一調,後世有為什麼分派三聲,而且規律不強;而淮揚話統一派入一調,可以推論證明入聲韻尾脫落,韻母舒化前,存在與平上去三聲調不同的聲調,用以分辨字義(因為入聲韻尾掉落,意味著韻尾已經不區分字義,否則不會掉落),所以,此入聲要麼調值與平上去不同,要麼音長與平上去不同,而此前從入派三聲分析,入聲區別平上去,非以調值,則基本可以排除得出,中古入聲區別平上去,所依者系音長,而非音調。

即應該理解所謂聲調,不只是調值,而是調值隨時間之變化率。入聲在調值上與平上去有相同之處,而入聲之前有說過,切韻時代,入聲並非理解為韻母韻尾結構,那麼,入聲唯一所剩之概念,當應系音長或音調高低變化,而從韻書平上去鼻音韻尾字與入聲字相配,可以推定,入聲即是音長,所以鼻音韻尾所配入聲字,如今並非入聲,而是唯閉音,因為入聲字音長短促,所以不能發出舒化鼻音。即平上去屬於舒音,入聲屬於促音,系音長概念;而平聲屬於平音,上去入屬於仄音,系調值變化概念。

聲調,應是「調值」隨「時間」而所產生之「變化」之綜合概念。平聲舒而平,上去舒而仄,而上去又以變化形式(仄)之不同而區別,入聲促而仄。

所以總的來說,沒有證據證明中古入聲只以韻尾辨義,而不以音長與音變辨義。比如現代粵語入聲只以韻尾辨別是否入聲,亦可以解釋為中古入聲演化(甚至說蛻化)之結果,其實反而是入聲混入平上入的前兆,不能完全認為系完全存古。關鍵問題是,假如入聲無關音值時長與變化,只與韻尾相關,很難解釋入派三聲同時,在一些地區卻單獨歸為一調

3樓:xing zhao

嚴格來說算是一種韻母,當然它必然伴隨一定的調值。但是中古漢語並沒有同乙個入聲韻有兩個調值,最多只是根據聲母清濁分出高低兩個調值。 就具體的調值而言,入聲完全可能跟平上去的調值的某乙個相同,也可能不同。

所以我認為,入聲實質上是一種沒有聲調區別的一類韻母。

4樓:

入聲這個概念就不清楚。入聲韻是入聲韻,是帶塞尾的音節結構;入聲調是入聲調。

過去把聲調看成音高的曲折高低變化,那麼入聲調的位置確實有些尷尬。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把聲調看成一切超音段的資訊的綜合表現,那麼入聲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乙個聲調了。

吳語裡的「清音濁流」,陽調聲音較低。如果用清聲母的音調,通過語音合成拉低到陽調的音高,聽者仍然會感到是陰調。可見超音段的發聲態對聲調有影響,可以為證。

至於漢字中的長短音區別聲調的例子是有的。大連話中陰平和去聲的區別就在時長上(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大連話現在就是三個調了)。

嚴格來說,不同的方言可能會有區別。有的方言中的入聲調,音段的作用更強;有的超音段的更強。最好要做具體的實驗,合成後測反應時什麼的。

5樓:

樓主提出的問題是「在語音學中把入聲分類為一種聲調準確嗎?」

那麼不知道樓主想說的是現在還沒有合併到其他舒聲字的讀法的入聲字在其方言音系中的表現形式,還是想單純以調類和其他舒聲字區別開的入聲字的音調?

古代的入聲字在大部分官話中都舒化了,合併到了舒聲字的韻類,也合併進了舒聲字的調模擬如普通話。然而某些方言中,入聲字的調類併入舒聲字調類,其韻類卻獨成一類,稱為入聲韻。還有一些方言中,入聲字的韻類併入舒聲字,其調類卻是獨成一類,稱為入聲調。

以上三類入聲字均已丟失入聲的子音韻尾或喉塞尾。再如,某些方言中入聲字保留喉塞尾或子音韻尾,那麼相對的,它的調類應當是與舒聲調類不混的(當然,某些方言的某些描寫中可能會把調值相近的入聲調類和舒聲調類描寫為長短對立)。

回到樓主的問題。

以上哪些入聲字的演化方式設計的入聲字以聲調形式區別於舒聲字呢?

那麼一種是失去了喉塞尾或子音韻尾,入聲字獨成乙個入聲調(雖然說是入聲調但是本質上和我們所說的帶喉塞的入聲不同)。另外一種就是保留喉塞尾或子音韻尾的入聲字的聲調。它的調值可能與其他調類相近,可能與其他調類不同。

那麼對於調值和其他調類不同的入聲調,把他歸類成一種聲調應該是準確的。那麼調值和其他調類相同的入聲調呢?我覺得,這要看聲調的長短是否構成對立。

如果乙個入聲字的聲調長短不引起對立,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入聲調和調值相近的舒聲調是乙個聲調。

前面的回答有人提到了漢字讀音長短意義不發生變化,恐怕這是不準確的。例如現代廣州方言裡面即存在長短對立。儘管有人認為長短原因對立之中也有音值區別,但實際上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我們可以推斷出引起對立的特徵是母音時長。

6樓:陳染

不太準確。更準確的說,是題目問得不好導致不太準確。

題主既然說到語音學,那麼請撇開音韻學。@poem 的回答沒錯,但那是音韻學的範圍。語音學歸納聲調,看的是你的調值高低,而不是這個字是怎麼來的。

就像乙個完全不懂中文的外中國人來中國做田野調查,他關心的是音高怎樣,而不是這個字是不是入聲。

入聲的最大特徵在於聲音短促,更準確說是有明顯的唯閉音韻尾。但聲音的長度並不是區別漢語意義的特徵,乙個字讀得長和讀得短在意義上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入聲雖然很短,但主要區別意義的在於韻尾,而非長短。

但大多數方言的入聲,它的音高跟其他的音調很不一樣,可以歸納為一類讀音。但這個要根據具體方言來決定。

所以說不太準確。原因一是定義問題,二是音值問題。

7樓:王宇

不準確。

入聲在多數語言中不止乙個聲調,比如:不少漢語方言、緬彝語、 壯侗語言分陰入和陽入,一些吳語、壯侗語言三分(因清濁、清送氣),甚至一些緬彝語有四分的(清濁母音長短)。

從歷史演化來看入聲的演化在不少語言中是與舒聲演化是不同的。唯閉韻尾的影響無法忽略。

什麼是實驗語音學?其與語音學 語言學以及應用語言學的關係是怎樣的?

poem 須注意的是 語音的情感性或者說語音的語用化,也須算在語音學裡,卻是不可能用第三人稱視角來測量的,而是須用第一人稱視角來進行現象學的潛意識性質的研究的。由此,這個方向就和實驗語音學是並列的,是人文和科學的不同。 Tang 語言學是最大的概念,所有與語言相關的的知識和研究都屬於語言學的範疇,它...

如何入門發音語音學?

夜深沉 如果要學習語音的發音,比較好的一本書是 J.C.Catford 的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詳見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豆瓣 阿黎在長大 語音學方向的專著如林燾 王理嘉 語音學教程 是本...

語言學 語音學領域有哪些笑話

三季蟲 好老的問題啊,突發奇想也寫幾個。1.歷史上最慘的人是誰?王冕。因為他隔三差五就要死一回父親。2.什麼動物最容易轉殖?wug。語言學家引誘孩子一開口就行了。3.有什麼故事是你讀過很多遍的?北風與太陽。 DONGNANXIBEI 訓民正音 新 國之語音,異乎泰西,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