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同一性的永恆輪迴」具體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31 09:16:31

1樓:阪本龍馬

通過這種形上學取消一切價值,從而重估一切價值,才能夠真正做自己而不被外在所異化。

還有關於生活態度的具體引論,既特指快樂與痛苦的輪迴,既然痛苦總能帶來了與之相當的歡樂,那麼叔本華刻意避免痛苦的主張也沒有必要,既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 。

從而完成從消極的虛無主義向積極虛無主義的進化。

2樓:星瀾微漾

放諸到尼采的整個哲學體系中來看,永恆輪迴這一設想似乎極具妖媚和荒誕色彩。也正是由於此,有人認為永恆輪迴是尼采精神錯亂的幻想,這自然是誤讀。

需要澄清的是,永恆輪迴這一概念最重要的不是其自身,而是為了催產新的價值。

永恆輪迴為我們提供了乙個最極端的宇宙論層面的虛無主義設想,那就是一切發生的事都將永遠的重複,每一朵花在開之前都已經開過無數次,每乙個活著的人都已經活過無數遍,每一次的重複都別無二致,一切在發生前就已經注定,一切在出生之前就已消亡。

而我們的價值建構依託於事物的獨一存在,正因為事物消亡不可逆轉且存在無法重複,其才顯得難能可貴,其價值才頗具份量。正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所做的選擇才顯得如此重要,因為你的每乙個選擇都將對你僅有一次的生命產生不可變更的影響。 但倘若我們承認永恆輪迴的宇宙論構想,那麼我們的生命便將重複無數次,生的價值需要死來彰顯,可是死亡卻已經顯得無關緊要,其只不過是生命在生與死這一輪迴中的一環。

因為死亡失去意義,所以生命也失去意義,在永恆的輪迴中墮向虛無。如公尺蘭昆德拉所說——未滅先亡。

可是尼采絕非是為了讓我們絕望而丟擲乙個如此般虛無的構想,相反,他是為了解救虛無,即——催產新的價值。

在永恆輪迴這一構想之下,一切外在的價值準繩都失效了,我們無法再以傳統的價值體系來為一切事物估價,因為價值本身已經被消解。由此,我們的價值便被懸置了。 當懸置掉一切外在的價值體系,那麼你對事物的判定便是完全發之於你內心的。

試問即便是在此般虛無的宇宙論構想之下,還有你願意去肯定的嗎,如果有,那麼這一判定便是不依託於任何外在的價值標準而作出的,它來自於內心,來自於「強力意志」的「最神聖的肯定」。

由此,我們便得到了新的價值,這種價值發之於內心的強力,從虛無的陰影中脫出,充斥著蓬勃的生命力,在最令人絕望的輪迴中肯定一切歡樂,也肯定一切痛苦。在這一宇宙論虛無主義設想中,我們卻完成了對生存論虛無主義的克服,這才是永恆輪迴的要義所在。以上

實數的稠密性和完備性是同一性質嗎?

予一人 實數的稠密性,是說任意兩個實數之間總存在第三個實數 實數的完備性,也就是實數的連續性,是說實數是乙個連續統,它具有滿足單調有界原理等六大實數基本定理 這些定理是彼此等價的 的那種性質。為了理解稠密性與完備性的不同,可以比較一下有理數和實數的性質。有理數和實數都具有稠密性,但實數還特別地具有完...

為什麼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陳小星 在高中學物理的時候,老師肯定會講一句話 量綱不同,不能相比。道德經 有云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都體現了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以物理來說,分為 標量 和 向量 比如小球的受力分析,力就是乙個向量,有方向的量。力和力可以相比,可以比方向,比大小,...

如何理解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寓於個性之中?

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 真理的絕對性寓於相對性當中 必然寓於偶然當中 價值寓於使用價值當中 普遍性寓於特殊性當中 A寓於B 蘊含在B之中 B中有A B包含著AA寓於B,A蘊含在B當中,可以理解為A通過B才能體現出來例如共性和個性 水果 這個概念是從 蘋果 香蕉 等中提煉出來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