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話入聲消失之後,舊體詩的創作還應該遵循古韻嗎?

時間 2021-05-31 07:50:16

1樓:橘變枳

個人認為不用過於拘泥這個,畢竟詩詞立意和鍊句最重要,無論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如果立意夠新、詞句夠美,韻和平仄這個東西都可以不那麼講究,詩詞中是存在【古風】(古體詩)這種東西。

當然,不是說可以不拘泥這個,就肆意胡寫亂編,畢竟學過詩詞的人都懂,寫出來的詞句是陳詞濫調還是詞句新穎,這是一讀就能品出來,在有人懂的情況下,很難做到以次充好。某些時候格律本身就是乙個過濾器,可以濾掉一些以次充好的作品。

如果你想自己玩一玩,隨便寫好啦,沒人會加以評價,但要拿出來給人看,我建議用古韻並且精於平仄,因為這是詩詞創作的基礎。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基礎牢固,才能有更高的建樹,若是不遵照規律行事,那無論寫得再好,也容易被恪守規矩的人所詬病。

中庸,中庸,不偏向任何一方叫「中」,不改變常規叫「庸」。中庸之道,是中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恪守規矩帶著鐐銬跳舞,這才是公認的厲害的。

2樓:

瀉藥。。。

在下拙見,最好用平水韻,因為更接近優秀作品,只有接近才能超越。當然不用也無所謂,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去寫就行。不過你可以看看杜甫的一些吳音律詩、劉禹錫的楊柳枝詞,用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依然是大家手筆。

因為不管是字還是音,都是為意服務的,既然不能以詞害意,那麼自然也不能以音害意。下面我來說下為什麼。

首先,普通話是以北京口語音為基礎的一種人造語言,從設計之初就是沒有入聲的,所以也不存在入聲消失,因為根本就沒有。

最後,我們說一下古韻,我不知道題主的"古」到底有多古,我姑且就認為是平水韻,洪武正韻之流。這樣的一種語音體系,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聲舒緩,仄聲或高或遠或促,反正都是沒有平聲聽著這麼和諧的,但正是因為仄聲的配合,才不會導致全是平聲的死板。而韻的選擇也會決定全詩的感情基調,東韻陽韻開口大,適合表達慷慨之情,微韻脂韻開口小,適合表達哀怨之情。

還是那句話,韻永遠是為意服務的,意就是詩人的志向情懷。

所以這樣來看,用什麼系統的韻系跟最終結果怎麼樣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只要區分平仄,嚴格按照格律去寫就可以。不過平水韻之類系統的韻系有一點好,就是有入聲,入聲的特點就是又短又促,因為有塞音韻尾。

這樣的好處就是感情的多變,可以表達更多的感情,古人有云「入聲激越。」而感情,對於近體詩來說,最終還是指向了詩人的志向。

綜上,對於近體詩(格律詩)來說,最好是用平水韻之類的韻系,古體詩無所謂,只要押乙個系統的韻,比如全用普通話語音或全用廣州標準音。

PS:嚴重不同意題主潛意識裡的北方人不熟悉入聲。不是只有山東河南東北西北是北方,北方的山西、陝西(北部、東南部)、內蒙(南部)、河南(西北)、河北(北部、西北部)還是儲存了入聲的。

3樓:風雨江山

詩是帶著鐐銬跳舞,那麼帶著何種鐐銬跳起來更好看是審美的問題,而不是規矩的問題。

既然你要寫舊體,想要以古韻成詩,代表你覺得這樣跳起來更好看,認同了這種審美,為什麼不應該用?

但如果你說,啊,這副鐐銬太重了,我砍一段下去再跳,你覺得效果會如何?

4樓:杜德機

我當然希望淘汰舊格律,但是誰能制定出適合現代版的格律我一定給他磕頭。既然沒有新正規化,就姑且保留舊正規化。不會建新樓,就想著拆老樓,只能無處容身。

詩和散文的區別在於形式。失去了正規化(如80年代流行的現代詩)的作品仍是散文。格律是基於語言的。

你不可能用英語填詞牌,也不能用漢字做14行詩(雖然有人拿漢字寫14行就叫14行詩,我覺得挺搞笑)。用國語音系填入舊格律,必然方枘圓鑿。

要麼,我們期待基於新的音系的新的正規化(粵語歌曲的依聲填詞,可以看做適用於廣州音的正規化,我也自己胡亂寫個曲,填粵語詞玩。),要麼,我們保留舊正規化。

我絕不是復古守舊,而是不能只拆樓不蓋樓。只破不立的行為無異於Cultural Revolution。此外,在正規化內寫出好詞句,如同球場內運球,才能顯出本領。

不要拿新詩為懶惰當藉口,不要附庸所謂的古風。

——————補充——————

我們應關心古人為什麼這樣制定格律,也就是古人如何基於當時的音系,制定出這樣的平仄規定。問題的核心是格律與音系的關係。如果這個問題能搞清楚,那麼我們有信心建立基於國語音系的格律。

————我設想的新格律————

例如,國語陰平(55),可配合旋律之高音;上聲(21,現實中很少有人發出214,公升到多少基本取決於後乙個字起始的音高)配旋律之低音,陽平配旋律之上公升,入聲配旋律之下降。如此,可得到四聲配合旋律音調的高低以及高低之間的滑行。這難道不可以作為新格律嗎?

姑妄言之,以俟後之君子。

5樓:漱石居士

韻律說白了就是讀起來舒服順口,你用古韻就用古音讀,你用今韻就用今音讀。你要是用古韻但讀不出來,或者只是用保留一些古音的某種方言讀,我不知道意義何在。

還有說用古韻提高門檻,擋住附庸風雅的,對不起這玩意還真沒這麼難,對著韻表誰都會弄。無非是故弄玄虛,非要把現在不押韻的兩個字做韻腳他才舒服。

6樓:彼岸南溟

您問題中所謂「舊體詩」、「古韻」都是很籠統、很模糊的概念,很難一兩句話甚至一兩本專著說清。

介於您對問題的描述,當前對詩歌的創作可以不必依照古代韻書(如《廣韻》、《切韻》、《佩文韻府》等),而是依照現代韻書如《現代詩韻》、《詩韻新編》(針對您問題中的「北方作者」還可以依照「十三轍」相關韻書)。

作詩首先是要有感情、其次才是要有格律,懂音韻。希望您多看看《漢語詩詞格律學》(王力著,中華書局出版)和《漢語音韻學》(董同龢,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感觸。

7樓:

如果真有什麼驚豔詞句,用今韻又有何妨,古人都說不以辭害意。

就怕詞句不驚豔,格律又不符……並且通常來說這才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

8樓:葉劍飛

請問題主,既然你你不想用古韻,為什麼要創作體詩?你可以創造通俗詩,沒人攔著你,為什麼一定要寫舊體詩?你用白話文來寫詩也行,現代散文詩也是一種不錯的文體。

按照古韻作詩,其實可以用漢語八大方言來朗讀,你會發現用漢語每一種方言都基本都合韻。如果你用當代標準普通話的音韻來作詩,那麼六南方言讀出來就是音韻奇葩。你用白話文作詩也行,現代散文詩也不少,但是只能用官話方言來讀,用六南方言來讀簡直就是處處病句。

想清楚你寫舊體詩的目的:

①保留古風

②通行漢語八大方言

那麼顯然應當用文言+古韻。

你想用普通話音韻,那你還是寫俗體詩吧,比如現代散文詩。通俗文學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不要小看這個影響力。通俗文學同樣也有很多優秀作品。

看了一下回覆,我覺得需要解釋一下詞義:

漢語八大方言包括官話(就是類似普通話的方言,比如北京話、四川話、東北話、河南話)。

漢語八大方言除去官話以外,其他的方言叫做六南方言,例如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吳語、客家話、廣西平話。

9樓:平平無奇楊可樂

更何況,古詩本來也有古風和格律詩兩個選擇,古風就是直接按詩人自己的口音來的,並沒有嚴格按韻書來寫。其次寬鬆的格律詩也可以使用鄰韻的。

我個人是要求自己盡量按照標準格律和古韻來寫格律詩的。作為愛古詩的人,這點盡量還是有必要的。

非要用普通話,我不如用自己的方言,好歹有殘缺的四聲,再不行廣州話也算大眾了。

這裡不是要貶低普通話,只是說因為普通話沒有了四聲,就要把整個平上去入的體系都丟掉,太划不來了。

如果題主想問是不是學習古韻沒有意義的話,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古詩等著我們去欣賞呢,單說樓主提出的入聲,就有大量的入韻詩詞,大多都表達了一些特別的感情。

還有一種四聲遞用的技巧詩,很有趣的,少了入聲,難道用陰陽上去嗎?

對於提公升自己文化修養的事,大家不會強迫沒興趣的人去學,沒有興趣學的更就更不應該反對想學想用的去學和用了。何況又不用記憶廣韻,也就背個平水韻,也就跟記幾首流行歌歌詞似的。重點是,你還可以完全不記,用得時候查便是,用得多了也會記住。

古人也不是按照切韻和廣韻說話的,近一千年來,他們其實也是記記查查這樣過來的,也不妨礙明清有非常優秀的詩人啊。(說得我都想「苟」乙個了)

個人認為,自己寫古韻,不許別人寫今韻的人確實有點裝逼霸道不講理。但是自己只會今韻,不想學古韻,還希望別人也廢棄古韻的人則是非蠢即壞

為什麼除了入聲外,普通話和古漢語的平仄基本吻合?

瀉藥古音 切韻 廣韻 和普通話聲調關係對照表 古音清子音平聲 普通話陰平 平 平 古音濁子音平聲 普通話陽平 平 平 古音清子音及次濁上聲 普通話上聲 仄 仄 古音去聲 全濁上聲 普通話去聲 仄 仄 古音入聲 普通話 仄 平 仄 以上可概括為 平分陰陽 濁上歸去 入派三聲 上聲部分混入去聲,是唐代通...

在美國,英語有沒有 普通話 ?

Kaplan教育集團 美國地域遼闊,人員構成也比較複雜,所以產生了不同口音的英語。美國全國性的法律和法規並沒有提到哪種語言是美國的官方語言,因此很難準確地說哪個州的發音最標準。隨著好萊塢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 在美國娛樂界甚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長,加州口音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口音,除此之外,也有語言學家...

在香港說普通話可以生活嗎?

石小寶永遠別長大 可以的。在香港呆了六年不會講粵語的老阿姨在這裡 聽的話對方慢一點連蒙帶猜的85 沒問題。其實粵語主要是有一些表達跟普通話不一樣要花點時間了解一下,語調很快就熟悉了。日常生活講普通話沒問題的,普通話用不了的場合能用英語解決,別擔心。 樓上各位的意見以外,我多加一點吧。說普通話時的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