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五戒和解脫證悟有什麼關係?

時間 2021-05-30 17:31:11

1樓:嗷頭

作個比方,登山,守五戒是登山前的準備比如登山鞋,手杖,解脫證悟是登到山上面了。守戒目的是為了心靜,但是心靜不是證悟,心不靜沒法證悟,因為證悟是通過思維心反應但不是思維產物,類似通道的作用,通道順暢才能發揮作用。止定靜安慮得,慮類似疑,有一句話疑是悟之機。

2樓:Leon Xue

題主的一些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以「喝酒」為例,既然「在喝酒中觀察……認識到……自然厭離」,不也等於自動守戒了嘛。

解脫證悟的過程,就是貪嗔痴逐步減弱最終滅除。單純行動上的守戒,可以說是與證悟無關的形式;反過來說,這些形式都守不住,卻也意味著極重的貪嗔痴。

換句話說,同樣以喝酒為例。阻礙禪修進展的,不是喝酒這個行動(其實酒精對精神狀態有影響,這裡且不提它),而是想喝酒的這個貪欲。

3樓:福馬林

當然不是必要因素,就是減輕干擾的。

就好比吃辣身體會熱,吃肉身體會酸,不吃的話,就省了不少事,何樂不為。

另外修行就是為了放下自我,這會兒不妨守個拙,放棄自己的智商,承認自己很笨。完全地採用別人的方法(包括儀軌)。這樣還能有個特大的好處,就是免去了二元思維。(其實二元思維就是自我)

4樓:

不就是「魚和熊掌如何兼得」嗎?你整這麼麻煩幹什麼?多簡單的事情,讓你搞得這麼複雜,直接受了菩薩戒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

(2)不共學之性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①殺生戒

謂如菩薩,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

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②不與取戒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憫,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憫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憫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

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憫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③邪淫戒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女色,現無系屬,習淫慾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

住慈憫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④妄語戒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⑤兩舌戒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憫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⑥惡口戒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⑦綺語戒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憫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5樓:someday如實知見

不持戒,或許也能證悟初果,但一旦證悟了初果,就不會再破戒,初果聖者意味著戒學的圓滿。沒有特意持戒、但證果,幾乎只會在佛陀時代才有吧,應當是需要極為深厚的波羅蜜。我們這個時代,居士們恐怕沒有這樣的波羅蜜了,盡可能多持戒吧。

持戒本身就積累波羅蜜,因此應當努力為之。

戒清淨,定力才能提公升。持戒很重要,當然並不意味著,一定戒清淨了才開始禪修,否則對很多人來說幾十年都可能做不到不破戒,豈非今生都不要禪修了。

戒與定慧是互相促進的,持戒做的好有利於定慧的開展。反之,定慧的開展,又會提公升禪修者的信心,從而更加努力的持守戒律。

因此,不要等戒清淨了才禪修,亦不能不持戒而奢求能夠證悟。邊持戒邊禪修,三學是會互相促進的,由於證悟初果而得到穩固的戒清淨。初果證悟,戒學圓滿,但定和慧還沒有,因此稱為有學聖者。

6樓:

最近對此有點感悟,我是從別的法門,質疑念頭開始修的。即是質疑帶來煩惱壓力的念頭,發現念頭不真實從而使煩惱消失,沒有任何戒律。我密集修行一段時間即可體會任何公升起的念頭都是虛假的,心會清淨,煩惱很少,就不會跟著念頭四處跑而安住在當下,這個時候修行佛教的四念住會比較容易。

修行以前我覺得持五戒都特別難,特別是妄語和殺生(蚊子一類的),但現在我覺得特別容易,反而犯戒是不可思議的難(除了少量飲酒)。因為煩惱減少不再需要去追求認同,也就不需要說謊話和八卦,不容易對蚊子一類的蟲子起厭惡和恐懼的心,而了解了念頭的糾纏模式和對情緒行為的影響,也會主動避免做一些容易引起愧疚的事情,諸如偷盜,殺生,妄語,邪淫都是很明顯因為跟自己和眾生渴愛的根本意願違背會帶來愧疚的感受而導致心難以清淨陷入痛苦的故事中,傷害到自己。既沒有這個需求,也明顯帶來痛苦的行為自然而然的不會去做。

所以回頭看佛教的戒律,不管修什麼法門,定,都是很難避免的,因為沒有定,覺就不清晰且覺的物件變幻不定,就很難看清楚念頭生滅。而心不清淨,人不平安是很難定下來的,因為煩惱多故事多念頭帶來的情緒影響太大。我的理解是佛教的戒律就是讓人不要再增加愧疚等負面情緒,慢慢將心平靜下來,減少煩惱,才可以進入定的階段從而修慧。

7樓:珂玎

證悟解脫的過程,是消除業障,斷滅煩惱障的過程。業障是粗大的障礙,煩惱障則比較微細。罪障是解脫道路上要翻過的第一座山,罪障不清淨,不可能解脫。

五戒是遏止我們造惡業的行為準則。另外,受戒後獲得戒體後的受戒行為是一種修行,會產生戒徳,使我們修行提高更快。如果只皈依而沒受五戒,也不去做違背五戒的行為,也可以解脫,只是比受五戒慢點。

不皈依不能解脫。皈依後,造的罪障不通過懺悔和修佛做清淨,也不可能解脫。

8樓:

戒是無漏學。

戒由佛制,從甚深禪定中來,從因果律中來。反對持戒=不信任因果律。反對因果律從根子上來講,是外道。分段生死都脫不出去的外道能究竟解脫???

9樓:

從聖道門的角度來說,不持戒想獲得解脫是不可能的。

五戒是解脫的必要因素

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優婆塞戒經》

持戒的作用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型。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

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佛遺教經》戒定慧三學是佛法修行的正確次第,戒律是解脫的根本,能生諸禪定,並且引發滅苦智慧型。沒有戒律,談不上禪定和智慧型。四聖諦中的「道諦」包含戒定慧三學,題主的【在不守五戒的情況下,能否通過四聖諦、止觀禪定的方式來證悟呢?

】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止觀」中的「止」就是禪定

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諸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大乘義章》

不持戒,哪來的禪定?修「止觀」必須要持戒

智慧型是解脫的必要條件

離無明者慧解脫。《雜阿含經》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慧]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中阿含經》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阿羅漢解脫有兩種:慧解脫與俱解脫。俱解脫包含心解脫與慧解脫。

慧解脫與俱解脫是有前後次序的差別,先有慧解脫然後是俱解脫。不持戒,就不得禪定,無法引發智慧型,自然無法解脫

10樓:

隨便說說,如果喝酒者,看到喝酒的壞處,為什麼還要繼續,就好像手被火,灼燒著,很痛,皮開肉綻,幹嘛不把手收回來?

在家持五戒,是解脫的必要條件。乙個人,在做到五戒的時候,他的心的狀態是人的正常狀態。

其他,贊同洪達的回答。就是這個順序。佛陀說明白了的,戒定慧三學,缺一不可。

11樓:普波居士

戒是無上菩提本。不持戒不是修佛,是修外道法。

無戒自利尚不能,欲能利他豈可能?自利利他,是行菩薩道,不持戒就不是菩薩行。

不能持戒,所修的法都是有漏的,即修得禪定,也是邪定,不能得究竟解脫。

持戒就是斷惡,不斷惡,修一切善法,如竹籃打水,終無利益。

12樓:

修行者剛開始可能不守五戒,但是隨著修行進步,行為慢慢的端正,在證果前的一段時間,必定是嚴持五戒,這個時間段可能只需要幾天,在這幾天內的精進修行就達到初果。不守五戒,心流被貪嗔痴所雜染,就無法生起綿密的厭離心,無法生起道果。證了初果,就不可能違犯比較大的罪行,所以不會入三惡道,他的心流裡面不會產生違犯的動機,可能會有一些壞想法,但不會實施。

五戒只受一戒可以嗎?

從行 五戒可以分受,所以受一戒也可以,但是,破戒或者捨戒都是整體一起,不能分開。優婆塞戒經 若受三皈依受持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三皈依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若受三皈依受持五戒,是名滿分。大智度論 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 滿分行者,盡持五戒受一分多分,皆得戒律儀。...

五戒十善之間的關係?

微笑 五戒是讓你了解了戒律,十善是告訴你該怎樣去行持才會獲得幸福快樂。 千葉光 大部分都是戲論罷了 五戒偏重於沒有5災難的效果 10善偏重於有10吉祥的效果 得不到上面的15種效果,戲論而已 細心觀察一半出家人都得不到,剩下少數得到的也只是遠離5災難罷了,得到10吉祥的萬里挑一 這是時代,背景,水平...

同性戀佛徒怎麼遵守五戒?

意志為本 用心持誦楞嚴咒,會讓你徹底解決這個煩惱。記住用心來誦,專注。不是嘴皮子功夫。這個法門很特別,我理解你的巨大痛苦。但請別灰心,楞嚴咒對治邪淫有非常大的功效。但一定要用心持誦。 更應該受戒。破戒不怕。因為是輕垢罪,只要有懺悔 改進的作意在,這戒就沒白受,沒白守。問 想請教關於同性戀者能不能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