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行無為之事?

時間 2021-05-30 16:33:04

1樓:知一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

書中插入了《郭橐駝種樹》的故事:

郭橐駝,不知他原先叫什麼名字。(他因)害了駝背病,脊背隆起,俯身走路,有些像駱駝的樣子;所以家鄉人給他起個外號叫「橐駝」。橐駝聽到這個外號說:

「很好,給我起這個名字本來就恰當。」於是捨棄他原先的名字,也自稱為「橐駝」了。

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的西郊。他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的豪富人家修建觀賞遊覽園林,以及賣水果的商人,都爭相雇請他。看他所種的樹,有時移植,沒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早而且多。

其他種樹的人即使偷偷察看摹仿,沒有誰能趕上他。

有人問他(種樹的經驗),他回答說:「我並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繁茂,(只是)能夠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長罷了。凡是按樹木的本性種植,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土要用原有的,搗土要結實。

已經這樣做了之後,不要再動它,不要再擔心它,離開後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種樹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丟棄了一樣不管;那麼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會喪失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力使它高大茂盛啊;只是不抑制、不損耗它的果實的(成熟過程),並不是有能力(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啊,其他種樹的人就不是這樣。

(他們種樹)樹根捲曲並且更換新土;他們給樹培土,如果不是過多就是不夠。如果有能與此相反的人,就又愛它太情深,擔心它太過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經離開了還要回來看,更嚴重的,用指甲劃破樹的皮來檢驗它是活是死,搖動樹根來察看它(栽得)是松是實。

(這樣)樹的本性一天天地喪失了。雖說是愛它,其實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其實是仇恨它。所以(他們)趕不上我。

我又有什麼本事呢?」

問的人說:「把您的種樹經驗,移到為官治民上,可以嗎?」郭橐駝說:

「我只知道種樹罷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職業。但我住在鄉里,看見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傷害。從早到晚都有差吏來喊叫:

『官府的命令催促你們耕田,勉勵你們栽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繅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養育好你們的小孩,餵養好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敲鼓召聚百姓,一會兒擊梆子召集鄉民。我們小百姓不吃飯來慰勞當差的尚且不得空暇,又靠什麼使我們人丁興旺並使我們生活安定呢?

所以(我們)困苦而且疲倦。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就與我同行業的一些種樹人(其實喜歡樹,卻是害樹)大概也相似吧?」

問的人高興地說:「不是很好嗎!我問如何養樹,得到了養民的方法。」(我)傳播這件事把它作為官吏的鑑戒。

天地間,萬物欣然興作,各呈己態,聖人從旁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開展其豐富的內涵.

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隨心所欲/無所作為,而是要以辯證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食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

2樓:一東

無為:順應天道自然,不恁憑己意妄為。

無為而無以為:做事順應自然之道,遵循天道而不以「循天道」來造作,自然而然。

為是外在的,道在心中,常駐不息,動而應事,所以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樓:郭尚陽

什麼是無為,什麼又是有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其作用柔弱微渺難以覺察,有為也不是什麼都要做,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應當做的事情,孔子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深刻的理解了有為無為的道理。無為它的作用是無限而廣博的,而有為的作用是有限而專注的。

只有無為才能做到無不為,無為和無不為本就是一件事物的不同說法。無為和有為,就是相形相成的乙個整體,沒有高明和低階的區別,沒有好和壞的分別,該無為的時候無為,該有為的時候有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合用就是對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事萬物都沒有感覺到道做了什麼,它似乎一直什麼都沒有做過,但事實上它又無所不在,萬事萬物中都有道的作用存在。粗俗的講,就是它看起來一直什麼都沒乾實際上什麼都幹了。那麼天地呢,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指的是陰陽風雨晦明,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天地作用於萬事萬物,他內在的影響巨大而外在的表現微弱。

舉個例子說,你小時候學走路,這個時候的走路就是有為,長大了一邊幹別的不需要刻意去走路就走路了,這個走路就是無為。無論修身、治國,都是這個道理。

4樓:

核心在於合道

道今天的科學還不能解釋。

按古書言,道最像光,無處不照;其次像水,居下沉靜。

包含萬有,萬物無法逃脫其製御。

所以極化的力量越大,壓制極化的力量越強,求極欲者,得醜惡,盛極則衰,美極則敗。

而合道即是常保中和,在內在外都一樣。

欲不欲,見不見,知不知,如天地般沉靜肅穆,則自然變化欣榮。素樸中有天然。

現在物質社會反其道行之。求極欲,究事理。反極化的制御力量,也會或早或晚地體現,就像你攪渾了水,你也在水中。

人是萬物之靈,與天地並列三才。素樸中和,則與道相通,離心離德,則為妖為孽。所禍福繫於一心。常保中和者,其德自現,離德者,極化越甚,當時雖未體現,將來的制御就越狠。

行無為之事,不求極欲,安于自然,其美善才能常居,如果人為追逐,即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5樓:

題主,咱們先說清,那句話是什麼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你現在再看,去查字典,不要想別的,查字典,就是字面意思。還不懂的話,把全章每個字的字典都查了!

6樓:雲天skyan

剛好在研究道德經

一直以來很容易對老子有誤解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幹那是佛家的教義道家的無為是道法自然是按照自然的發展順勢而為不強求不占有沒有私心沒有偏好對待事物一視同仁所以才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因為老子認為出現了善惡出現了美醜出現了仁義就已經不是自然狀態所以要維持自然狀態不爭行事合乎道就是無為所以才有為而不持生而不有以至於行事而不能察即使做了也像沒做一樣那麼這時有為和無為還有什麼明確的界限

7樓:青雲志和Nico

老子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決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一切以自然為主,合乎自然地去做每一件事,不能急於求成,要抱著一種「無為」之心去做每一件事,就可以在無形之中達到「無不為」 。

相反:「無為」是積極精進,講究最有效的「作為」。

「無為」是順應自然規律。以柔弱為用、不逞強好勝、不爭名奪利、不勞民傷財。

「無為」是宇宙本體的性格,沒有自私的狹隘功利。

「無為」是自然大道。「萬物持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無為」是遏制自我慾望和膨脹。

「無為」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是有益的。只有「無為」,才能達到「無所不為」。所以,「無為而無所不為」才是人生的歸宿。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在此提到「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作用於任何事物。

「無」既然力量巨大,那麼「無為」也就非同尋常了,應該就是一種偉大的作為。 「無為」的益處是很明顯的,可是天下很少能夠做的到。明明是一種好的東西,天下人很少掌握它,卻只掌握那些不好的或用處不大的東西!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做事不能「不為」 ,也不能「妄為」 ,而要有「無為」的態度。

要不斷加強自己內心的修養,以「無為」之心來為人處世,完全按事物的規律辦事,只有如此,任何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大事。取得和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用「無為」 ,順應規律,順應民心,才能使「天下常以無事」 ,否則就「不足以取天下」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在生活中,我們要有「無為」之心,以順應自然地態度去作為,才可以有為;以正確的不攪亂的方式去做事,就可以取得成就而沒有煩惱。

做事要從小處入手,從易處入手,這樣才能完成大事。從小處入手、 從易處入手本身就符合順應自然規律辦事的原則, 符合無為思想。 這樣做事, 哪會有辦不成的呢?

總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朴」 ,雖然無為的思想可以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是符合當時平民階層的利益,但老子的這個思想的歷史侷限性並沒有被其時的統治者所採納, 到了漢初的幾位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喜好黃老之學, 而且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後來唐朝的貞觀之治, 清朝的康亁盛世都因統治者接受了老子的這一政治觀,的的確確地出現了太平盛世的社會。

對於我們全球化、現代化的社會,隨著社會的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得到豐富, 對各種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人們的價值觀變得多元化,在這麼乙個多元化價值觀的社會裡,如何能夠保持我們本真的自我,不被所謂的功名利祿所累,如何堅守我們個人道德品格,不被世俗的所掩蓋;面對慾望知道知足寡欲, 為人處事懂得謙下不爭, 善於守柔不逞強, 老子的這些 「無為」思想對於個人,乙個集體,乙個民族,乙個國家都是值得深思與學習的。

8樓:顏回

對道家沒什麼太深入的研究,到底子曰過:道不同不相為謀。對無為的粗淺認識是這個"為"字有兩個發音,兩個意思,有興趣的話應該考察一下這些「為」在其出現的地方應該發4聲的還是發2聲(以前"為"字可能只乙個發音,但存在兩個意思好像不會有問題)

古人於古玉之盤養是如何為之?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一 玉紀 陳性所著摘錄如下 盤功凡三代以上舊玉,初出土時質地鬆軟,不可驟盤,只可在手中撫摩或藏於貼身,常得人氣養之。年餘,玉氣稍蘇,謂之臘肉骨。又養一二年,玉稍復明,謂之臘肉皮。雲骨,雲皮,以其狀相似出 養之年久,地漲自然透也,層厚一層,漸漸復硬,再掛再養,色漿亦自然徐徐鋪滿,還原...

侘寂之美,到底何為侘寂之美?是一如既往的遵從它的神秘還是破開面紗去追求侘寂的本體?

hobo 1 侘寂,即殘缺之美。本意為 不完善的 不圓滿的 不恆久的。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它是生存的一種形式,而從狹義來講是特別的審美概念。源自佛法 小乘 中的三印法 暫且不展開 在我本人看來侘寂是一種風骨 安靜穩健的氣氛。可能跟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禪宗有關 推測 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抑或 菩提本無樹,...

如何評價《侶行攻略之確認你是我的人》?

大侃 兩個人在一起究竟合不合適,旅行一次就知道了。情侶在戀愛期間,都或多或少的被灌輸過這一觀念,你跟對方到底合不合拍,讓旅行來告訴你答案,認同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旅途中,兩個人的性格 脾氣 習慣,都一覽無遺,對牽手還是分手,會產生決定性作用。侶行攻略之確認你是我的人 就以此為原型,將焦點聚集在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