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之後一定要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東西,才算是真正讀了書嗎?

時間 2021-05-06 01:53:59

1樓:羅佐歐

我認為,真正讀好一本書應該是那樣的,那就是讀完一本書之後,能感到自己發生某種微妙的變化:自己的感受、視野被拓寬,認識被更新、獲得了提公升。

然而,進入一本書——尤其那些經典是很困難的。坦誠地說,我第一遍讀荷馬史詩、讀《包法利夫人》、讀《安娜·卡列尼娜》、讀《追憶似水年華》、讀博爾赫斯的詩等,都毫無感覺、一無所獲。這些都是在讀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才突然感覺到好、發現好在那裡的。

切身地感受到好,這是真正讀好一本書的第一步,是乙個門檻。我們往往因為一本書有名、很多人覺得它好,而去讀它,但所有人都覺得非常好,你就是沒有感覺,那麼這本書對你個人而言就是無效的,所有的分析和評價也都是沒有意義的。

而且所有的好書都需要重讀。真正地讀好一本書,更可能發生在重讀之時。第一遍的新鮮、衝擊也許很強烈,這種感受也很珍貴,但它們很快會被遺忘,那些被遺忘的細節才是更具體的美妙之處。

當你說這本書非常的好,但卻支支吾吾連某個人物的名字和裡面的地點、情節都說不清楚的時候,你說的話就會大打折扣。要學習如何讀好書,納博科夫那本非常著名的《文學講稿》值得借鑑。他對重讀的重視也影響了我。

他認為乙個好讀者要像作者寫這本書一樣專注,注意到它的每個細節、區域性,它的豐富性,它整體的結構和風格。如果能在重讀一本書的時候做到他說的這種專注,我相信肯定能讀好任何一本書——儘管不是每本書都值得這樣花費心力去讀。當然,細讀的目的並不是要去記住這些,而是注意和感受到這一切,感受到一部作品真正的好。

我們真正能記住的東西很少,而那些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我們的意識、思維和感受力,那些在無形之中塑造了我們根本性認識的東西最難得。

2樓:以書為靜

我曾經浪費光陰,如今光陰消耗我。讀書,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才是最關鍵的。

2.一本書並不一定要具備嚴密的邏輯框架,彷彿只要有名氣,寫的東西也可以成為暢銷書。《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其實並沒有如標題和封面推薦語說的那樣,講技巧。

而是作者自己的讀書感悟,加了乙個戳到人們痛點——不用讀完一本書也可以讓你顯得很有文化層次——的噱頭。

閱讀一本書,如果有一句話觸動到你,那麼這本書就發揮了它對應的價值,我是非常認可這句話的。

一時不知道怎麼形容內心的愉悅,可以說:

靜默是表達快樂的最佳方法;若能說出自己多快樂,那表示並不夠快樂。

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過於讚賞某人,可以說:

我說他是好人,意思是要你知道他還可以。

密謀不軌時,可以說:

外表裝成一朵美麗無辜的花兒,但花下暗藏毒蛇。

沒時間和剛碰面的人好好聊,可以說:

往後若逢天時地利,望再跟您多多結識。

小孩在調皮搗蛋,可以說:

逆子無情甚於蛇蠍!

眼前碰到乙個無解難題,想表達無奈之感。可以說:

苦難的人無藥可醫,只能懷抱希望。

要是不小心掉到河裡,或是遇到其他跌股的情況,想自嘲化解尷尬,可以誇張地說:

你們瞧我這龐大的身軀,就知道我沉得特別快。

外表不如人,相形見絀之下,可以說:

松鴉光憑美麗的羽毛,就能比雲雀珍貴嗎?

感慨人生時光特別短暫,可以說:

我曾經浪費光陰,如今光陰消耗我。

強調名字只是約定俗成,毫無意義,可以說:

名字有何意義?玫瑰不管叫什麼,都一樣芳香。

3樓:謙元

有些書本文字背後的意思很深,或許讀完會有蠻多感悟。但是實話說感悟這東西和自己的閱歷是有很大關係的,以前讀的感覺是乙個樣子,過些年讀書則是另外乙個樣子了。有些書我們當享樂去讀的,故而有時候不要非逼著自己要有多少深刻的東西來。

這個東西是自然流露和感悟而,而不是可以所謂。所謂讀書如同進森林,每個人進去之後帶出來的東西都未必一樣。故而不強求。

4樓:kittycooller

以前覺得讀一本書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文筆不好,讀後感完全不能表達心裡所思所感,也就放棄了。但是享受書中文字的過程太美妙了,所以讀書不要拘泥於哪一型別的書,只要自己喜歡,亦不計較讀這本書是否會帶給自己深層的思考和覺悟,沉迷於當下也好。

5樓:

我認為讀書不一定要得出什麼非常深刻的道理。讀書的目的在於充實自己,增長知識,見識,快樂自己。如果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閱讀求速度,只會導致事辦功倍。

讀書應該平靜自己的內心,有顆平靜的心。

嘿嘿,我水平不高,也對閱讀存在同題主一樣的疑問,看到其他人的回答有些感悟。第一次回答,見笑。

6樓:

其實我也很困惑,看的書不少,總感覺沒領略到精髓,或者平時生活中不能學以致用,以後會慢慢淡忘。

但另一方面,在別人都在玩手機遊戲聊天的時候,你靜下心來讀書,這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你讀過得東西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你的性格,甚至是生活,所以不要計較那些所謂實際的好處或者效益了吧,讀過就有收穫,當然不可能唯讀,誰也做不到一點不思考。

乙個好朋友說過,未來的日子裡,你剩下的只有兩種東西,愛過的人和讀過的書。

7樓:楊月華

不請自來哦哈哈

因為我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有了自己的一點想法。這只是限於一些喜歡讀的業餘書哦~~

個人覺得雖然一本書讀完之後只能簡單複述一遍,或者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只是一句話。這都不要緊,因為在大腦中不知不覺中已經留下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日後說不定可為你所用。

8樓:冬筍公主

看你讀的是什麼型別的書以及讀這本書的目的了。

如果只是純粹打發時間作消遣,看過開心過就好啦。

如果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增進理解力,一定程度提公升自我,那必須有一場和自己頭腦,內心以及作者頭腦的思想風暴。你需要去思考這本書是什麼型別的,講了什麼,這本書和你的關係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讓自己在精神層面真正擁有這本書而不是讓他僅僅成為你的物質資產。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醍醐灌頂。

9樓:孫會首

看了許多的回答,我覺得有些偏了。

閱讀本身可以分為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

1、功利性閱讀就是要獲取知識,獲得一些深刻的東西,這沒什麼不對。不能因為功利性這個詞就否認功利性對我們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功利性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用」,要達到這個目的,這本書就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這本書能夠讓你的知識積累起來或者都串起來。假設此時你的能力是一條項鍊,這本書上獲取的知識要麼是你乙個珍珠,要麼是串起珍珠的那條線。

如果長遠一點,這本書能夠讓你利用別人的經驗來增加自己的經驗值。

如果你在功利性閱讀的時候都不知道這本書怎樣知道生活和做事兒,這本書就不要讀了。

2、當然你也可以完全以「快樂、高尚、逼格」為目的的非功利性閱讀,其實如果你對這些感覺有企圖心的話,這樣的閱讀也是功利性閱讀。

3、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不是絕對的。

綜上,功利性讀書就是要讀出實用來;非功利性讀書就是要讀出快樂、高尚、逼格來。

10樓:

阿蘭·德波頓《機場中的小旅行》有一段: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說:

「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作者將其提供給讀者,以便於他發現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幫助他就發現不了的東西」

如果說你沒有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東西,那就是以你的經歷、平時的思考積累不足以悟出這些東西來(不知道不足以用得對不對)。

就好像我有時第一次看一本書就感覺相逢恨晚,並從裡邊讀出了本來儲存在腦子的各種感情想法,並深刻把它記在了心上,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

11樓:

專注讀書三十年

這個問題回答的專業人士太多,我只有一點點經驗可談。

首先回答,沒必要只有思考了才算讀書。很多細微的感受是讀書帶給你的,你卻不自知。

我舉乙個影響我至今的例子。

早在初中時候我讀了一本類似報告文學的書,裡面說的是外嫁他國的人的生活,裡面有乙個嫁給國外人的女人,去一對出國讀博士的夫妻家裡做客,然後發現這對博士夫妻學歷雖高,吃相卻很難看,吃飯聲大到和豬一樣。

然後這十幾年,我吃飯基本都沒聲音。而我周圍很多的親戚,吃飯都發出很大的聲音,這種聲音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酷刑。導致我至今沒法在家同一張桌子上和長輩們吃完一頓飯(在餐館可以,因為餐館雜音大,可以掩蓋他人吃飯的聲音)。

這是乙個極端的例子。以上。

12樓:

讀書就像與人交談一樣:有些人讓你覺得思想深刻;有些人則是幽默風趣;還有些人讓人倍感親切,跟他說話就感覺溫暖

就像要跟不同人交流一樣;讀不同的書才能更好體會這個大千世界。

13樓:PiuMan

14樓:

感覺是:認識乙個朋友之後一定要從他身上有所得著麼?

每個人志趣不同,未必能從每必書上有所得著。且題主你讀三毛時有感「內心會很平靜」,不也是種很好的得著嗎?雖說書是種獲得資訊、知識、前人思想的媒介,然而讀書時順其自然,有感受也好,沒感受也罷,這樣不會更加舒服嗎?

一定要有什麼深刻的東西,這好似有點功利主義了,而且,題主所述的感受,已是難能可貴的「深刻的東西」了。

15樓:殷守甫

有些書快讀完的時候,就像要送別乙個朋友。你知道時常還可以聯絡——譬若書架上的書終究可以重讀。但你也知道,那樣的時光不再了。

初讀時的溫潤與期盼、感動與惴慄已經是不久以前的往昔。有些什麼,流逝在剛剛翻過書頁的指尖。再也留不住了。

他走了。這書讀完了。

「再讀一本吧!」或許終不如前,或者見異思遷,也就這樣讀下去了。一本又一本。人們說:你讀過很多書的樣子。你說:在那送別的時分,日暮斜陽。

20140425,to Chris Wickham

16樓:古月

對我來說,讀書就像吃飯一樣,取決於心情和狀態。有時候想吃涮,有時候想吃麵,有時候想吃pizza,有時候想吃M記和KFC的快餐,有時候想吃烤魚,有時候想吃大排檔,有時候想去野外燒烤,有時候想吃韓式烤肉,有時候想吃西餐,討厭日本料理,討厭吃香菜。

每個人的口味,生長閱歷,興趣點不一樣,所以你的菜不一定也是我的菜。

跟吃飯是乙個道理,大體上都是對身體有益的,讀書大體上都是對精神思想有益的。到了什麼狀態你自然就想吃什麼,補什麼,讀什麼,看什麼。就像孕婦會自動想吃自己身體缺少的東西。

青春期就想讀王朔,戀愛時三毛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口氣讀完了三毛全集。焦慮後想尋求心理解決又主動讀弗洛伊德,張德芬。學經濟後讀曼昆,讀《資本論》, 工作後開始關注管理和思想方面的書籍,讀大前研一的書。

也沒有抱著純粹功利的目的,只是很想讀,感興趣。餓了,需要補充這個營養。讀完了,心情愉悅,有所收穫,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有時候看了封面就知道,最多看完10頁,你就知道想不想讀下去了,是不是你的菜。

不用問別人,你就按著自己的心情來讀就好了,follow your heart。

平時你們看書是看完一本書之後再看另一本呢?還是比如一本書看了一部分,看乏味了,在換一本看?

笑笑 兩種情況均有,主要還是取決於書與自己的契合度。不太願意勉強自己。學習類的書另說,如果面臨考試或使用等因素,無論喜不喜歡,還是會看完並且強制性理解的。 Leslie 大部分情況下是一本一本看,這樣比較系統。有時候啃大部頭書的時候會大腦疲勞,這時候就會拿出輕鬆的小書,放鬆大腦。這樣看感覺也不錯,就...

如何在讀完一本書之後隔一段時間仍然能清晰地記得書裡的內容?

Frozenlakes 如果你真的認為這本書寫的很好,有這種必要的話,那就反覆讀,短的一天讀一遍,中的乙個星期讀一遍,長的兩個星期讀一遍,我幾乎每本書都這樣讀的,除非已經把書裡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了,所以我讀過的書從來沒有忘過裡面的內容 肖輝 多跟別人分享 這是乙個複述的過程,對內容的重述,加深理解,...

剛讀完一本書,回味無窮,接著讀下一本書合不合適,會不會沖淡這些餘味。?

君御 個人感覺會有些影響,而且很容易停留在前一本書的環境中出不來,再讀下一本書就有種讀書中書 類似於夢中夢 的感覺,對下一本書會有先入為主的感覺。但從另乙個方面來說,一本好書讓人回味的時間往往是很長的,這期間不可能一直不去看下一本書。所以最好趁著剛讀完一兩天沉浸感還很強烈的時候把感想寫下來,把需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