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 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時間 2021-05-30 07:28:27

1樓:天外天

這就要先看史記的體例。

我們都知道《史記》是紀傳體。

本紀一是勾勒前朝興衰流變的過程,及國君的承傳概況,二是記載本朝歷代國君的生平以及國策。

世家一是記載前朝各諸侯國興衰流變的過程,及諸侯王位的承傳概況,二是記載本朝有食邑,且爵位有承傳的王侯家族流變過程。

而列傳則是記敘歷代卓爾不凡的各路英傑。

所以說,從《史記》的體例來看,項羽進本紀,孔子進世家,韓信進列傳,都是太史公史家風骨的體現。

把項羽放進本紀,就說明司馬遷認為項羽的地位是可以和劉邦建立漢朝並列的,這在漢朝,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然而太史公做了。

把孔子放進世家,也是《史記》中的特例,諸子百家,能夠進入世家的,也只有孔子一人。這說明司馬遷對孔子的人格氣度,歷史貢獻的敬重。借用司馬遷在《孔子世家》最後的話來說,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至於把韓信放進列傳,其實也是同理。張良,蕭何是西漢開國列侯,且爵位食邑承傳多代,寫進世家,這是《史記》的體例,並無不妥。但韓信身死國除,子孫族滅,他的爵位食邑,也沒能世襲流傳下去,所以寫進世家完全沒有道理。

而且,韓信是西漢當朝的「罪臣」。司馬遷敢於把韓信寫進列傳,已經是甘冒奇險,然而他不只是寫了,而且不吝筆墨,給了韓信很高的評價,報之以同情。

是誰說《二十四史》皆「成王敗寇」?果如此乎?

太史公筆下,大量的筆墨,都用之於天地間光明磊落,孜孜以求,但功虧一簣的失敗者。而勝利者,在太史公筆下,背信棄義,竊取名利,乃至於國位者,比比皆是。

2樓:

乙個可能的角度。

雖然經常把韓信和蕭張並稱為漢初三傑,但是從身份上看,他和彭越、英布等人才是一類的。

而漢初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張耳、韓王信、盧綰……乙個都沒入世家。

從這個角度看,韓信不入世家就沒什麼特別的了。

3樓:

沒那麼複雜

韓信實際上怎樣我們不關心

就只關心司馬遷怎麼寫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寫

並不想還原所謂的歷史真相

只是遵循原著表達的意思:

沒記錯的話

《史記》裡描繪的韓信的內容

是說他反了的

只是沒有成功

既然書裡面定了調子了——死於謀反罪有應得

他的結局是真的不好

至少不符合書中對其他人的乙個正面認可的結局所以進世家應該不行

4樓:馬爾斯

因為司馬遷是西漢人,其史觀受當時官方意思形態左右。在漢朝,是不可能給韓信翻案的。

如果司馬遷不是西漢人,而是西晉人,那麼如果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也必然入。

5樓:三笑逍遙

太史公自序,要看完整,不要只看教科書節選的部分。

為何給這些人立傳,人家太史公說的明明白白。

蕭何等能治軍能治國,為世家,

韓信功在滅項羽,與韓王信/盧綰等並列,為列傳

楚人圍我滎陽,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嘉參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潁川,盧綰絕籍糧餉。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6樓:再見豬悟能

其實韓信本來應該入世家的,他先被封齊王,後又被封楚王,已經有足夠的資格進入世家了。況且這時的蕭何、張良都是侯爵依然在《史記》列入世家,功績上「漢初三傑」已然說明三人對大漢的貢獻是相差無多的。那為什麼韓信的「死後名」會是列傳呢?

只因為其一:他最後被貶為淮陰侯,最後甚至被呂后殺死,不得善終;其二:既然是世家必然有傳承祭祀,世家書寫的是自這個人之後宗廟繼承,韓信是不具備的。

7樓:愛民如子許乃濟

只有乙個原因:世家是記載王侯開國,子孫承襲基業的,陳涉因為敢為天下先,所以司馬公破例列為世家,而韓信雖然功大(絕對不比張良蕭何小)但因為因謀反(絕對汙衊)被殺,所以只入列傳。 其實只是司馬公個人喜好啦,項羽都有本紀,如果司馬公欽佩韓信給個世家不算啥。。。

8樓:王大器

張良、韓信、蕭何都在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也給予他們高度評價,並將他們封侯甚至封王,我們後世也常常將他們以「漢初三傑」並稱。那麼同為漢朝開國功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將張良和蕭何都列入世家,獨獨將韓信寫入列傳呢?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寫到:「世家者,記諸侯之本紀也。言其下及子孫常有國」,這句話雖然並非普遍適用於整部《史記》,但是在張良、蕭何入世家,韓信入列傳一事上卻有一定的道理。

韓信在被劉邦封壇拜將之後一直只有官銜而沒有爵位,漢四年(西元前203年)韓信率兵強行攻克齊國之後自立為齊王,當時身為漢王的劉邦被迫承認了他的地位。漢五年劉邦趁楚軍疲敝之際對項羽發動突然進攻,但最終卻再次大敗而回。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劉邦給韓信承諾了大片的封地(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

並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而項羽敗亡之後劉邦基本上兌現了他的諾言,韓信正式被封為楚王。

但是沒過多久,便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在陳平的建議下,劉邦將韓信俘虜並帶至京城,剝奪了他的王位,將他降封為淮陰侯(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漢十年(西元前197年),韓信最終因謀反的罪名被呂后與蕭何處死,並被夷三族。

而蕭何與張良都終生為侯,並有子孫延續其爵位:蕭何去世之後,他的子孫繼續受封為鄼侯(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復求何後,封續酇侯),其封爵一直延續到了東漢;張良去世之後,其留侯爵位一直傳承到漢文帝時期。所以,在司馬遷著《史記》之時,韓信的身份乃是大漢布衣而已,自然沒有資格與蕭何和張良並列世家。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韓信造反的密謀被呂后和蕭何發覺之後,「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遂夷信三族」。

即韓信雖然曾經給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但沒有善終,反而是在謀反的罪名下被殺的。不論在哪個封建時期,謀反的罪名都是不赦的第一等大罪。

「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韓信的身份從王到侯,最終定格在了反賊,這也是他無法與張良和蕭何比肩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史記》並非漢朝的官修史書,從其原名《太史公書》就可以看出它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依據司馬遷的個人評判標準,項羽、呂后雖然不是皇帝卻被列入了本紀;孔子沒有爵位,陳勝自立為王,卻被列入世家。在司馬遷心中,韓信沒有做到「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雖然曾經是高祖的股肱之臣,卻遠遠沒有達到被列入世家的標準。

9樓:

(以前答過,推倒重寫)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入選世家的標準有乙個把握。

世家的標準

第一.傳之後世

世家可以粗略的分為兩類,一為普通類,一為特殊類。周漢分封、子孫傳國為一大類,孔子、陳涉、外戚世家又為一類。

樓上同學只回答了第一類,而明顯的忽略了特殊類。

孔子無爵,子孫更沒繼承,史記言「孔子布衣」。陳涉及身而末。外戚世家中呂氏被滅。他們顯然不屬於「王侯開國,以及子孫世代承襲」。

那麼為何他們也入了世家呢?

因為「傳」不必是「有形爵位」。家不必是王侯之家。

學術及思想。

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滅秦事業。

陳涉世家: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群體勢力

呂后作為個體入呂太后本紀。但作為外戚的乙份子,雖然呂氏被滅,但外戚整體也算歷代「傳承」了。(外戚世家我還有些沒想通,此說可能不準確。)

當然哪些才算傳之後世,史公說了算。很遺憾韓信在第一輪篩選中不符合標準被刷掉了。

第二.影響天下

如果我們以第一條標準來看,會發現大量的人物都沒入選。

周漢封國何其多,尤其是週多到根本記不住,漢之功臣也不少。為何只有這些」家「入選呢?這就涉及到另一標準。

司馬遷傳: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公希望通過書寫這些人來了解歷史規律,成就一家之言。那些他認為與天下大勢無關的人自然不寫。

綜上可知世家的標準

一為傳之後世,一為影響天下。

部分參考了趙生群. 史記編纂學導論

10樓:糟糕的人

因為韓信在漢初為功臣,而未央宮被殺以後一直都是以叛臣的名頭被大家所知,太史公因為種種已經被老劉家整的很慘了,要是還大肆的宣揚淮陰侯,難道想滿門抄斬嗎?

11樓: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

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假使韓信學說謙讓的話,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一樣,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

先碼,高鐵繼續

12樓:cabbageyang

韓信不入世家,主要因為世家是記載王侯開國,以及子孫世代承襲的歷史。韓信的結局是先降為淮陰侯,後為呂后蕭何騙入宮中殺掉,夷三族。而蕭何、張良、曹參、陳平、周勃都是作為開國元勳有突出貢獻,爵位傳於後世,故入世家。

若是韓信沒有落得這樣悲慘的結局,我以為他當然是可以進入世家的。

以下反駁認為韓信功勞不及蕭何韓信者:

「韓信只是乙個攻城拔寨的帥才,無法與蕭何張良的功績是天下層面的」一段議論,不敢苟同。韓信是乙個傑出的戰略家而不僅僅是乙個軍事家,集中體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登台拜將的議論中,可與諸葛亮」隆中對「相媲美。

戰爭年代軍功大於一切,韓信襲安邑,虜魏王豹;北擊代,擒夏說;東出井陘,斬陳余,擒趙王歇;襲破齊歷下軍,破楚援兵二十萬於濰水,殺龍且;最終統率帥全軍在垓下,滅項羽十萬軍,項羽烏江自刎。蒯通說韓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史記·淮陰侯列傳》結尾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就是說韓信要是學會張良蕭何那一套,那他是漢家的周公、召公、姜太公。

《史記·蕭相國世家》結尾,太史公評價蕭何:「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這是太史公對蕭何在誅戮功臣中扮演的極不光彩之角色的諷刺:韓信、彭越、黥布死了,才顯出蕭何功勳燦爛,或者說蕭何的功勳就顯得更燦爛了,才讓蕭何成了周代閎夭、散宜生那樣的開國元勳。

曹參以戰功列「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二,入世家,可《史記·曹相國世家》結尾對他的評價是:「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候懼。及信已滅,而列候成功,唯獨參擅其名」。

曹參的戰功那樣多,是因為跟隨韓信作戰,等到韓信被殺,靠著戰功封侯的就只有曹參獨佔美名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第五的樊噲,是元老加貴戚,見到韓信「跪拜迎送,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所以不管是正面描述韓信的戰功,還是通過其他篇目側面表達,都證明了韓信之功蓋天下。

至於說太史公不喜歡韓信,有意安排到列傳的,非常奇怪。太史公對韓信的同情,看過《淮陰侯列傳》便知。

為什麼韓信,張良,蕭何都這麼叼,後人評價那麼高,而成就他們的唯一對手項羽卻被後來某些人貶的一文不值?

那是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我覺得題主所說項羽被貶的一文不值是不存在的,西楚霸王一直是勇武的代表雖然是有一些關於項羽的負面評價,但是這種事自古以來幾乎所有英雄都存在,我認為出現這些情況原因 一是成王敗寇,勝利者掌控話語權 二是項羽確實本身有一些汙點 但是這也並不能否定項羽,這個英雄。 劉英生 項羽現在的...

為什麼史記 高祖本紀中先說高祖仁而愛人後又說其慢而侮人?

陳老師的忠實粉絲 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 我何如主也?昌仰曰 陛下即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劉邦慢而侮人,就好比他騎在周昌脖子上 仁而愛人,是說劉邦對周昌說他 即桀紂之主 可以一笑置之 說白了,劉邦是個性子非常隨便的人,有點率性而行,喜歡幹一些羞辱...

關羽為什麼喜讀《春秋》而不是《史記》?

金石玉貝 好幾個回答大致上在表達 史記 不流行的意思。史記 漢書 在當時已經具備一定的地位,屬於輔修課程的第一檔次。而 春秋 則是一門主修課程。僅以流行程度而言,三國都肯定 史記 漢書 余是以少誦 詩 論 及長而備歷五經 四部,史 漢 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曹丕 典論 自敘 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