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藝術家都喜歡殘缺?

時間 2021-05-29 23:41:02

1樓:嶽行者

給人心理上的一種遐想與思考,就如維納斯的斷臂,多少人都在幻想如果這只手臂還在,會是什麼姿態?而正是這種幻想才使得後人一次又一次的記住這經典的作品。

換言之,「美」的定義本身就是見仁見智,並無公式可循,A覺得完整是美,而B覺得有時候留有一些殘缺會不會更美?而這種不同的欣賞角度不正是藝術本身的價值麼!

2樓:筱筱尨

殘缺也有區分,有些是藝術家刻意為之,也有些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運輸損壞,人為破壞等等。至於藝術家本人喜不喜歡那全看作者本人的看法了。

有些藝術家心就是大,杜尚前前後後花了11年完成的《新娘,甚至被光棍扒光了衣服》(大玻璃)在一次運輸過程中,玻璃被弄碎了,結果杜尚不但不生氣,還相當淡定,直到後來親自看到震碎後的大玻璃,他還感到很滿意,認為這是自然的狀態,比原來的狀態還完美。

這是運輸意外造成的殘缺。

《大玻璃》杜尚

後來「打碎玻璃」這個事件還啟發了物派藝術家李禹煥,他也在創作中運用「石頭砸玻璃」的手法,因為在李禹煥的作品中,破壞,即是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間的對抗,這包含了前衛藝術的政治性。

這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例子。

《關係項》 李禹煥

因為阿爾軒認為,創造乙個東西和毀滅乙個東西之間有著必然的關係。

《未來已寫就》 丹尼爾·阿爾軒

以上種種殘缺自然都是在藝術家的理念範圍之內,所以並不是說藝術家都喜歡殘缺,而是有時殘缺帶來的並不只是表面上對作品的破壞,更多的是是否能夠達成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效果。

為什麼與大多數外國畫家 藝術家不同,我們熟知倫勃朗的名而不是姓?

中世紀晚期到renaissance的藝術家也大多是記名不記姓的。本來老百姓是沒有姓的,只有洗禮時用的名。後來重名的人多了,就給他們加上了 姓 以示分別。這些加上去姓其實不能算姓啦,只是家鄉的地名而已。比如 leonardo da vinci來自vinci,Raffaello Sanzio da Ur...

為什麼藝術家大多都自我 傲慢 偏執 為了個性而個性?

大多數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多數時候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也有點和旁人不一樣,如果和多數人同化了,那麼就和普通人一樣了吧 敲鐘人 因為大多數藝術家是個旁觀者。他要深切理解不同人,不同緯度的苦痛,對七情六慾更敏感。他要逆主流價值觀,形成強大自我。所以常常需要絕對的自我認可,需要認準信念衝下...

男生為什麼大多數都喜歡馮提莫??

橘年 那要看跟誰比了,主播圈裡,馮提莫不管是顏值還是業務能力都是很拿得出手的,所以說,不喜歡馮提莫難道喜歡喬碧蘿嗎?而且馮提莫現在也走出主播圈了,朝明星轉型了,感覺光憑她從小主播走到現在的勵志程度就挺圈粉的。 琴魔 感覺馮提莫這種有點小作的小女生性格比較戳男生吧?再加上馮提莫唱歌好聽,人也嬌嬌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