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致晾魚於木,沉鳥於淵是什麼意思? ?

時間 2021-05-29 22:28:12

1樓:吾丘壽王

文言文還是要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好。

問題就算不摘引上下文,也最好註明出處。

該句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原文如下,複製自度娘: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

「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

」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

「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

「履霜,堅冰至。」聖人之見終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熱鬥。

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

「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

故行齊於俗,可隨也。事周于能,易為也。矜偽以惑世,伉行以違眾,聖人不以為民俗,廣廈闊屋,連闥通房。

人之所安也,鳥入之而憂。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積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人人之而死。

《咸池》《承雲》《九韶》《六英》,人之所樂也,鳥獸聞之而驚。深溪峭岸,峻木尋枝,猨狖之所樂也,人上之而栗。形殊性詭,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哀,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弩,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

夫明鏡便於照形,其於以函食,不奴革,犧牛粹毛宜於廟牲,其於以致雨,不若黑蜧。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夫玉璞不厭厚,角(角喬)不厭薄,漆不厭黑,粉不厭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則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與蓑孰急?見雨則裘不用,公升堂則蓑不御,此代為常者也。譬若舟、車、楯、肆、窮廬,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 「不上賢」者,言不致魚於木,沈鳥于淵。結合整段文字來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老子「不尚賢」理念的註解。

意思是如果「尚賢」,就可能導致「把魚掛在樹上、把鳥沉在深淵」的尷尬結果。

也就是說,天生萬物,各有其秉性,各有其長短,人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私慾去尊崇這個、去貶低那個。魚兒就讓它在深淵裡游,鳥兒就讓它在樹上棲息,尊重它們的天性,讓它們各得其所。對物尚且應該如此,何況是對人呢?

「何事於仁」的「何」,「仁」是什麼意思?

夢去笙歌螞蟻城 何事於,可以理解為省略了乙個字 有。有 何事於仁,即於仁 有 何事 這個關 仁 什麼事呢?即這個跟 仁 沒關係。何止 是意譯,顯然 聖 是基於 仁 的,故曰 何止 但是直譯的話,就是 這個不是仁,而是聖。何事於,是乙個單純的否定。關於 仁 孔子從沒有給出乙個確切的定義。 子貢曰 如有...

音韻學中的「於況反是什麼意思」?

麻治WINTEN 於況反 的 反 也可能寫作 切 指的是反切,是一種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於況反 整體代表在古代的某個時期中,某漢字的聲母與 於 反切上字 的相同,其韻母和聲調與 況 反切下字 的均相同。想通過反切反過來檢視是何字,需查閱 廣韻 等韻書。本例而言,即查詢 於 的聲母以及 況 的韻母與聲調...

不修民事,淫於原獸的原獸是什麼意思?

國史拾零 左傳 襄公四年 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 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恤 獸臣司原 史記 夏本紀 正義引 帝王記 作 淫于田獸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以為 原獸 田獸同義,田即畋獵,獸臣司原之原同。按 上解隨文注雖能講通,但 原獸 一詞之外似無 原 作 畋 講之詞例。查 王力古漢語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