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為何要寫瘋子最後全癒了?

時間 2021-05-14 17:03:39

1樓:My Chekhov

按照問題「魯迅為何要寫瘋子最後痊癒」來看,提問者是認為「狂人已經痊癒了」。但是,關於狂人是否「痊癒」一說,還有待商榷。

從序的原文來看,「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這是哥哥眼中狂人的形象——是「痊癒」了的,且「赴某地候補」。然而,狂人真的痊癒了嗎?

對此,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狂人的痊癒、候補,都意味著他重新屈從於正常的社會結構,向舊勢力妥協。但個人以為這種觀點並不十分準確,誠然,狂人所處的是乙個「吃人」的社會,狂人痊癒之後是有可能被社會吞噬的,這樣書寫也的確能顯示出社會的黑暗,證明要真正尋求光明的道路還很長。

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違反了魯迅自身的內在邏輯的。關於寫作《狂人日記》的初衷,魯迅曾經在《吶喊·自序》中表露過。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

從《吶喊·自序》來看,魯迅是將狂人當作覺醒的第一人,對他寄託了無限的、深沉的期望,希望他能夠去喚醒更多的沉睡中的人們。所以,狂人雖然「赴某地候補」,但卻將自己的日記留下,而非銷毀、帶走,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並以此警醒世人。

那麼,覺醒的狂人為什麼還要回到舊社會,並加入其中呢?作為清醒者的狂人由於發現「吃人」真相,注定其會受到來自周圍社會的壓迫,在這種情況下故意以妥協的姿態偽裝自己以等待時機,極有可能是狂人「候補」的真實目的。魯迅在致許壽裳的一封信裡曾說過:

「吾輩診得同胞病頗得七八,而治之有二難焉:未知下藥,一也;牙關禁閉,二也。牙關不開尚能以醋塗其腮,更取鐵鉗摧而啟之,而藥方則無以下筆。

故僕敢告不敏,希別問何廉臣先生耳。若問鄙意,則以為不如先自做官,至整頓一層,不如待天氣清明以後,或官已做穩,行有餘力時耳」。

啟蒙先驅者會遭到什麼樣的對待,魯迅是最清楚的,那種因為發現真理反而被自己要啟蒙的大眾抹殺掉的人,他的死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無謂的犧牲,強大的反動勢力不會因為這些無人理解的「犧牲」而瓦解,愚昧與刁鑽的大眾更不會因為這些「狂人」而覺醒,所以,與其毫無價值地重蹈夏瑜式的覆轍,不如以退為進等待時機。這也就是魯迅經常所提到的「韌性」。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但生在麻木如中國的地方,卻容易吃虧,縱使如何犧牲,也無非毀滅自己,於國度沒有影響。我記得先前在學校演說時候也曾說過,要治這麻木狀態的國度,只有一法,就是『韌』,也就是『鍥而不捨』。逐漸的做一點,總不肯休,不至於比『踔厲風發』無效的。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狂人象徵了覺醒的知識者由「獨異個人」轉為既有體制內「韌」性的戰鬥者的自我選擇。個人是比較傾向於這一種觀點的。「赴某地候補」正是「韌性」的一種體現。

先混入到舊社會當中,蓄積力量,尋找時機,等一看到合適的機會,主動出擊,狠狠地打擊舊勢力。

史蒂芬·戴維斯曾說:「詮釋的意義在於要使得作品的價值最大化,而不是將作品作為資訊來了解。……任何詮釋,只要與作品以及作品的內容不相矛盾,就是合理的詮釋。

合理的詮釋可能有很多。在這些詮釋中,最重要的是那些能讓作品獲得最高藝術價值的詮釋。

對於找到「讓作品獲得最高藝術價值的詮釋」的努力,可以交給更為專業的學者。而絕大多數的我們,對於某個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在眾多體驗中,找到自己認為最具代表性、最具價值的體驗——「現象學的點頭」,體驗層次上的共鳴就足夠了。

2樓:任子衿

它不僅僅警示我們老舊中國歷史、社會、文化的前行、變革的艱難,也隱喻著狂人作為一代醒悟者,他的自我人生的曲折,一顆熾熱的心的寂滅

3樓: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花白鬍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說。

店裡的坐客,便又現出活氣,談笑起來。小栓也趁著熱鬧,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說:

「包好!小栓——你不要這麼咳。包好!」

「瘋了。」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

4樓:予你

雖然狂人最後痊癒了,去某地候補。其實魯迅這裡是用的反諷的手法來寫。看似痊癒,但從魯迅的角度來看,很顯然不是這樣。

狂人象徵著啟蒙者,痊癒則是希望的毀滅,人們都屈服於封建禮教之下。不過現實好像就是這樣,封建禮教過於強大,因此狂人最後屈服也是有可能的,作者才會在最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籲。

5樓:海藻頭

是想提醒我們,一切個人對傳統的反抗可能都是無效的,我們最多只能暫時性地看到它的真相,然而對於強大的傳統我們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6樓:DETER

最後幾章記得是不是已經醒悟過來了,想起來他也「吃」過他的妹妹,即「我們」有著四千年的吃人歷史了。這應該說明「我」自認和哥哥一樣,和其他人一樣了。然後最後一章寫世界上還有沒有沒吃過人的孩子,救救他們。

這樣一想他似乎真的痊癒了吧......

......

興許是裝的呢?

7樓:夏夕空

痊癒是不是也是對新世界的期待?期待吃人的世界變成同狂人一樣一同痊癒。 如今倒也是「痊癒」了,人們對禮教趨之若鶩變成了對利教的蜂擁而至。

如何評價魯迅《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

跳房子 狂人的形象正常的很,就是你我的形象。主要從反面表現周圍人的形象,社會形象,乙個病態,把扭曲正常化的社會。狂人日記 序交代了背景也講了乙個悲劇,狂人衝鋒之志,到有死無生的故事。通過序我們就能知道 我的朋友突然寫信給我說他得了重病,我去看他,結果知道是他的弟弟生病,不過現在已經痊癒候補已,已經繼...

如何理解狂人日記?

易知方 狂人應該是個革命者,但周圍人把他看做瘋子,有點 眾人皆醉他獨醒 的意思.當然他很痛苦.以乙個 狂人 的視角,看著那個黑暗的時代,那個黑暗的社會。一切都不正常了,到處都是吃人的人,不論長幼,還有那吃人的禮教。叫人無處躲閃。所以,在周圍人的眼中,這個覺醒了的,正在掙扎的人就成了乙個瘋子,乙個狂人...

如何評論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從來如此,便對麼」這句話?

海盜派奇 可以這樣翻譯 Does the fact that it has always been this way imply that it is right?或 Are conventions always right?或 Are conventions faultless? 我也不知道該起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