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和漢的尚武精神沒有保留下來?

時間 2021-05-11 23:28:27

1樓:孤獨患者

秦漢都是軍功制度,九卿這個級別都要有軍功,東漢才有造紙術,文化方面比較弱,隋唐科舉制度誕生,思想文化相對於秦漢更加發達,還有就是雕版印刷術出現文化傳播更廣泛,還有宋的重文抑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實還是看皇帝上行下效。文人也就多了

2樓:叔孫通

其實尚武精神並不是推崇打打殺殺,核心在於勇氣。尚武=路見不平、拍案而起的反抗精神。

之所以人們覺得丟失了尚武精神,是因為龜息文化的蔓延,例如「明哲保身」這類邏輯的流行,都是原因所在。

尚武文化是需要一定土壤的:剛直,不和稀泥,不妥協和敢於為了能維護自我心中是非所必要的勇氣。

至於為什麼尚武文化在秦漢正盛,愚者認為跟當年開疆拓土的戰亂時代以及當時的人民的率直簡單都有一定關係。

3樓:

嚴格的講應該是秦、漢時代所推崇的那種沒有完全保留下來。這種精神的無數流脈原本也在歷史輪轉中不斷適應、發展、衍化、完善中。在各個不同的人文背景環境下呈現出各自相類、相似或是迥然不同的姿態。

4樓:雞兒加蛋

前面各位都很明確地說明了原因,我就用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的話來說一遍:軍事主官權利太大後面小心叛變。

歷朝歷代都有武官造反篡權,原因在於武官力量過於強大甚至超過國家。既然有肌肉了你就會想憑什麼你當皇帝我就只能做小弟?我也要做老大!

皇帝的思維:你們這些當兵的就老老實實地當兵,幫我保住我的天下和地盤就行了。

雙方產生分歧,這種政治分歧就不是說幾句話能解決的了,時間久了要麼下剋上(日本陸軍???),要麼上克下。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有壓制武將的做法……最出名的就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然而只是壓制並沒有徹底廢馳武備,將軍權收歸國有。這一點和國外不同,中世紀的歐洲是領主制,說白了你有本事打下一塊地這塊地暫時歸你,誰有本事再從你手上搶走就行了。

其實現在也在做這一套啊,不然你以為政委是幹嘛的(手動滑稽)……

5樓:清鼓

要和當時一樣,沒有專門的勞工,修公共設施(假如住首都附近的,皇帝修什麼宮室、園林,也得算上),都在居民裡撥人去作,到一定的地位才能免除勞役;要打仗了,也是直接從居民裡撥人參軍,假如住在邊境地方,沒多少安寧日子。想必也是民風剽悍吧:)另外,掃地之類的勤務也是這樣輪著服役的。

6樓:南極熊

唐朝中期才放棄的吧,唐玄宗改革府兵制成募兵制,中原人就完全喪失了這種戰力,以前就算要種田,但自己肯定還是要練武啊,裝備也會保管好好的,自己保命都靠這些啊,後來尼瑪都是公家的,沒事別拼命

7樓:Alexander

文明總是要進化滴,打打殺殺總是不好滴。你看看人家北歐現在還有海盜精神去崇尚武力嗎?當年靠當海盜發家的英中國人,發達之後也開始談文明了,中國文明比他們的文明發展的早,所以很早就開始不崇尚武力。

8樓:陶伯壺

因為統治者在兩宋之前的國策是「耕戰」為本,而兩宋後的國策是「耕讀」。一字之差,你便明白乙個政權的建設中心是什麼了。沒有整個政權的重視與支援,戰爭如何持續?

9樓:太胖了不好

只是丟失了與組織的暴力

有組織的暴力還是很強的。

無組織暴力的基礎是血親復仇,在當今不現實。

比如,完全沒有給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去對敵對力量造成創傷。

這其實不是好事情,個人是非常支援匹夫之怒的。

比如張兆盼那樣。

10樓:朱大夫

先提一點:秦漢尚武沒錯,但是還差了兩個字「輕文」。傳統中國在宋以前其實是「尚武輕文」,而到了宋代,開始抑制武人,原因大家都懂:

即武人軍政權過大導致國家動盪,宋太祖老爸又多次經歷武人的政變,宋太祖自己也是政變上台;當然要抑制武人。這一社會觀念一直持續到明代中期。

也就是說尚武精神在宋處—明中葉這段時間比較低迷。約300年+150年=400年。

下面著重介紹晚明尚武風氣的回歸。

武舉制度,創於唐,止於宋亡。明初至土木之變,一直有軍事勛貴集團撐著。土木之變後,軍事勛貴集團基本被「一網打盡」。正統後便重來武舉科,天順8年開,而後又停,直到弘治6年才又開設

這又是尚武之風的「合理制度建立」而後是個完善的過程,武舉復開,受輕武之風影響,民戶子弟參加的很少,而後主要是這三件事:

主要就是這三件事,君臣一心(部分為國為民的大臣),一點微小的工作,

研究社會情況,則必須研究地方縣志和地方家族歷史記錄;比如《山陰縣州山吳氏族譜》中記載了「吳氏初始業儒」,時有族人吳有孚(秀才功名)「並不恥於武夫」,且跑去參加武舉人考試,且中萬曆十五年會舉,後官至山東副總兵。而後吳氏族人一直文武並重;其後吳顯忠以「能文」出名,後三次參加會試,均無所獲,便參加武舉人考試史書載:「究黃石韜矜,為萬人敵」(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明代武舉考試,文考啥,武考啥)。

晚明社會很繁榮,特別是南方地區,各類新興行業湧出,讀書人如果考試不中,另外也有出路;比如加入「打行」,進入「訪行」的秀才,做「幫閒」的秀才,又有專門考到秀才去做生意的,做「幫閒」的上進的都去考武舉人了。

武舉的開設和軍事改革帶來的武人地位的上公升,又給讀書人提供了另外建功立業的途徑,這些有文化水平的考生,不僅「技勇」高強,且通曉兵法,精於謀略,比較接近明太祖渴求的「文武全才」;明末亂世,秀才組織義軍抗清的情況屢見不鮮,武舉人以閻應元為代表;江陰守城戰,除主將閻應元外,還有武舉人王公略為副將之一。文舉方面,雖然是「文科」,但仍須加試一些戰事急需的武備科目。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試射」,而張煌言竟「三發皆中」,使在場者十分驚服。

加之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 故周圍的人們對他更加敬重。(最後一點資訊表明:士子思想變化,已經不是現代人認為文人的「恥於武人為伍」,而是對文武雙全的人才極為讚嘆佩服;)

張煌言像

著現代復原的明代布面甲的人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人的價值觀終於從側重於一端,發展到文武並重。這一變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晚明中國文明層次高的見證之一。

當然,國家的滅亡不是說某點的「閃光」就能挽救的,一切的一切,那些東方的閃光,都在那場天崩地裂中消失殆盡。

11樓:半杯白水

因為,宋朝推行崇文抑武去壓制和管束武人,武人的地位低下,社會評價低下,從宋朝開始文人治國,武人不再是主導了。宋朝從制度和文化上固化了文人和武人的地位和定位,並且延續了下去。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就不尚武了,而且如果尚武是血統的話,尚武的人活的並不好,後代也不夠多,沒有生存優勢。

為什麼通常要把漢,秦稱作漢朝和秦朝,而不是漢帝國和秦帝國?

景大狗 中華帝國是連綿不絕延續的,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這個帝國延續了2000多年之久,可以說是連續存在時間最長的帝國。哦,因為不同家族身份背景民族的皇帝換了好幾十輪,並且國號也換了好幾十次,所以中華帝國分成了很多朝代 有時候還同時存在不同的朝代,但是這個帝國始終存在,直到清帝退位後,中華帝國滅亡...

法律中為什麼會保留所謂精神病人免責的條例?

笑笑4125 我覺得殺人就應該償命,不管是精神病 誤殺,正當防衛除外,總不能等死吧?但是中中國人你開個口子就一定有人鑽空子,法律這個東西我是不信的就是了 做乙個不恰當的比喻,精神病人好比乙隻獅子 但是比獅子更難以辨識 傷 殺 了人,至少也該人道毀滅吧。不然法律如何保障正常人呢? 泥馬君 從對社會的危...

朱元璋和朱棣那麼殘暴明朝為什麼沒有滅亡?秦朝和隋朝為什麼被滅亡了?你怎麼看?

清朝大肆殺戮,江山依然穩固。可見不穩固還是殺的不夠。清朝在江南大廝殺戮,統治之後,江南還不是乖乖的交錢交糧。為啥呢?還不是殺怕了。 姚若問 對平民百姓殘暴,還是對官宦集團殘暴還是有區別的,歷史環境不一樣,但是人性基本想通的,你想想看,因為不可抗力原因未能準時到達地點,竟然要殺頭,還用說肯定反他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