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叔本華的 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 這句話?

時間 2021-05-05 20:51:22

1樓:劉林

對他人,外界有慾望需求,庸俗。無,孤獨。孤獨與庸俗同在,他有錢,對外界,慾望弱,所以這樣說。慾望有時太小,我們意識不到。

2樓:劉語絲Angela

若你很不喜歡自己現在的環境,那說明你和周圍人不是一類人。身處這樣的環境,你會痛苦。但請你不要怕,挺住。

堅守住自己,不要被同化。你不需要合群,就算你被排擠,也不要在乎。挺住,強大起來!

你以後會擁有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地。在那裡,你會遇到你的同類,你會如魚得水,遇到和你惺惺相惜的朋友和愛人。

自由的代價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敢於被別人討厭。別人是否討厭你,你都不在乎。

不要跟風,不要合群,不要期待他人對你的認可。請你耐住孤獨和寂寞,默默積累,發力。持續積累,總有一天,你會破繭成蝶,不再孤獨。

記住,就算孤獨生長,也好於盲目合群,討好他人,求得認可。請你一定要挺住!

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更是每個強者的必修課。每乙個強者,一定都有過非常孤獨的時光。「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感覺孤獨時,請你挺住,安靜下來,向內求。因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

若你悟性夠高,孤獨就是生命賜予你最好的禮物。涅槃重生,都是拜孤獨所賜。

——劉語絲Angela

3樓:幻夢寂靜

叔本華這句話講的不是主觀感受,而是乙個客觀的現實規律,或者說是對於他自己的經歷的總結。但是,萬千世界,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智力高的,也有智力不上不下的,也有智力平庸的,甚至也有智力問題的人。恰恰是因為我們彼此之間的這種差距才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智力高者於前沿帶領人們不斷前進,智力平凡的人通過平凡為自己的民族與國家甚至是全人類做出貢獻,智力問題者也用他們的不屈不撓精神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叔本華有如此之成就,可見在當時時代,已經超越了許多平凡的人。但是,很多人捧著他的書奉若圭臬,卻忘記了乙個事實,智力這個東西,大部分與後天其實沒多大關係,意思就是,出生一刻起,世界的隨機性就已經為你安排了不公平的地方。而,大部分人自然是平凡的,而不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人自然是平庸的。

為什麼沒人問過自己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叔本華能夠這樣寫文章,我卻不能呢?原因其實也不難找到,他本來就處在高處,而高處不勝寒啊!

他能夠做到朋友三兩即可,那是因為確實站在高處的人太少了。所以,他會思考,會總結,但是別忘了,他的立場和角度脫離不了他所站的位置。

乙個人與人交流並且與人交往其實是乙個人的內在慾望問題,人本質上是社會屬性的,不與人交往,完全的封閉則會讓人逐漸退化很多本來就獨屬於人的功能,人與人交往和交流就是乙個發揮功能的過程。叔本華老人家,之所以這樣寫文章,表達這樣的觀點,不是因為他確實不需要很多的交往,而是因為站在他那個層次的人本就少之又少。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站在他那個層次的人突然增多,他會不感到高興而滿足嗎?

我想一開始他會感到高興而滿足,不過後面他又會陷入一種哲學思考之中:我與人之間的交往怎麼變多了?有點不對勁。

難道我變平庸了?

然而事實上,待他醒來,便會發現,他所處的位置交往變多本就是一場夢。但是,他其實是渴望交往的。

每個人的心理其實是乙個系統,有的人通過與人交往獲得能量,有的人需要獨處思考獲得能量,然而每個人都需要一定時間來探索外部世界,並且靜下心來,獨處一隅,退行自己的心理能量至深處,調節心理的運作。只不過,人格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人傾向會有所不同,有的人更偏向於外部,也有的人更偏向於內部。傾向於外部者,高智力的也很多,他們之中同樣有人能夠爬到很高的位置,同時他們也會有高處不勝寒的困擾。

傾向於內部的亦然。

因此,究其本質而言,不是因為他不需要與人交往,所以他寫出「人要麼獨處,要麼平庸」。反而,是因為他本就處於高處,才能夠寫出這樣的話語和深邃的思想。他的對於社會交往的渴望,與他這句話不矛盾。

人若直面內心,便會發現自己的各種原始的慾望,並最終接受自己所處的角色和位置,並砥礪前行。

4樓:當時明月在

可以歸結為兩個狀態乙個是因為內心的不充實而去社交滿足自己的意欲變為庸俗另乙個反之並通過獨處表現

5樓:每一月每一天

而世間的真相是:大部分人的一生是既孤獨又庸俗的。叔本華本人帶有強烈的自我主義傾向,他這種人的特點是,孤芳自賞,容易個人意識擴大化。

所以他的很多觀點,只適合與他有同樣性格與品質的人去對號入座,而並非是普世的。

6樓:sun

就是要麼獨處,要麼庸俗啊,獨處是為了讓你清理那些不必要的慾望,佛教說六根清淨慾望乾淨了,心才會像沉了灰的水乾淨見底,才能感受真正的快樂和安樂。就是所謂的和自己相處,認識自我的過程。

7樓:酸酸的橙子

引用《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 裡的原話來闡釋。

「當你發現社會令你不太滿意,覺得遁入孤獨是對自己更為恰當的做法時,很明顯你並非乙個能夠經得起長期獨處的考驗的人。在你年輕的時候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那麼,我給你的勸告是,在社會交往中養成保持某種孤獨的習慣,也就是說學會在人群中保持某種程度的孤傲。

另一方面,既不要馬上將自己的思想和盤托出,又不要拘泥於別人所說的話。而且,不要對他人抱有過高的期望——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在才智上,而應強調你與他人的不同意見,這是實行一種值得讚許的寬容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這樣做了,你與他人之間就不會存在過於親密的聯絡和交往,卻又顯得你好像生活在他們中間:你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將具有一種完全客觀的特徵。這種預防措施不僅能夠讓你與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還能使你因此避免遭受其傷害和玷汙。

[插圖]

就這一點來說,社會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聰明人因懂得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而能夠借其取暖;傻瓜則不是因為離得太近被火灼傷,就是因為抱怨火的灼熱而躲得遠遠的,以致只能孤零零地忍受嚴寒的折磨。」

8樓:拾光者

因為卓越永遠屬於個人,優秀的事物總是極少數,任何事物總有二八定律,所以無論是思想還是成就一旦融入大眾勢必要降低乙個層次。

獨處的時候你的思想有無限拔高的可能,但是一旦在群體之中,群體成員之中思想最低的那個人的思想就是你思想的上限。

你不可能超越那個上限,因為一旦超越了那個上限你就不屬於這個群體了,因為思想層次越往上走,懂得人越少,最終你會發現在思想的最頂級往往只剩乙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天才總是孤獨的。

9樓:伊瑟拉

曾經有位朋友說我是乙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這個朋友特別開朗,情商也高,我想他是在委婉說我「無趣」吧。

畢竟當時在一群喜歡群聚Dota、唱歌和互吹互慫的人中,我有點點兒「格格不入」。

但其實他們熱熱鬧鬧的在身邊的,並不妨礙我一邊安安靜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要知道我是從小在茶館兼麻將館裡長大的,放學回家就變身禪茶遞水的小掌櫃,但這也不影響我忙裡偷閒看書做作業,還能順便考個全班第一啥的。

正是因為這個朋友,我開始關注「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個話題。都說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讀他的書要帶思辨精神,不能全盤接收。孤獨在叔本華看來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獨處,並且能獨善其身,享受自由。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除了跟自己以外,沒有人能跟其他人完全情投意合,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或是終身伴侶。「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看待獨處時的可憐感,對他們來說獨處是痛苦的,甚至認為孤獨是可恥的。於是極力融入人群,與人為伍,面對不喜愛的同伴,不能保持天性和本色,變得大眾化,庸俗化。

但現實是,我們很難長期獨處,更不可避免的要跟人打交道,包括不喜歡的人。如何在孤獨和庸俗的兩個極端之間找到乙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是我們需要把握的問題。

10樓:Lnr

點明一點:獨處不一定孤獨

而且:孤獨的人也會想辦法不讓自己獨處

除非乙個人享受獨處

但人是所謂的群居動物

在基因的本質上就決定了獨處太久不會快樂

但真的是要麼獨處要麼庸俗嗎?

筆者認為不見得這樣

所謂庸俗就不過是許多方面與大多數人一樣,成就的千篇一律(所謂庸俗)罷了

可是人,誰又不這樣?

——筆者拙見

11樓:

感覺叔本華在說出這句話後,已經在同一書的後文中進行了詮釋:

在提到那些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稟賦的一類人(充分發揮人的自身的思想潛能的人)時,叔本華提到他們忙於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孤身獨處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閒暇則是至高無上的賜予」,「他們的重心就在他們的自身當中。」

「我們可以解釋清楚為何這類極其稀罕的人物,就算他們有著最良好的性格脾性,也不會對朋友、家庭和集體表現出其他人都會有的那種強烈的休戚與共的興趣。他們擁有自身內在,那麼,儘管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也能得到安慰。因此,在他們身上有著一種孤獨的特質:

尤其在別人從來沒有真正完全地滿足過他們的時候,這種特質就更加明顯。他們因而無法視別人為自己的同類。」

12樓:桐山零

這個回答順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桐山零:為什麼叔本華認為越是智力平庸的人越喜歡社交?

在這篇回答中對「要麼平庸」作了闡述,以下簡單補充一下「要麼獨處」:

這實際上就是「平庸」的反面,平庸的反面是智慧型,喜歡社交的反面是不喜歡。智者因為理性高於智慧型,在基本慾望被滿足退回無聊之後,被自然社會科學、哲學的追問所困擾,顯然低水平的社交滿足不了智者,因此也就只能退回孤獨。

所以要麼智慧型高、所以孤獨,要麼智慧型低、所以庸俗。而俗人又常常曲解這句話,為自已開脫。這點高讚回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君不見,這世間既孤獨又庸俗之人,比比皆是。

13樓:Giant

首先你要弄清楚

獨處的原因是那個人可以自己使自己快樂,他不需要無聊的社交,遊戲打發自己的時間,他有自己的高階精神追求

而庸俗的原因是那個人的無聊,他只能通過無聊社交,遊戲佔滿自己的時間,他沒有精神追求,或者說比較低階

其次,不要只理解這句話,而是這本書

14樓:

『』人要學會獨處,要麼庸俗"

我一直很信服這句話,因為獨處。我才能慢下腳步,發現那些微小而美麗的東西。因為獨處,我才學會思考,我才會去尋找人生的真理,和我存在的意義——如此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

苦難的人說,生活是黑暗且荊棘密布的,而幸福的人卻說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是積極向上的

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理解的生活都不同——因為出生和經歷的不同,

以前的我,是乙個自卑,並且只會發洩的我。我認為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困苦的人,彷彿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壓在我身上。我向周圍人傾訴我的不滿,抱怨自己的出生外貌。

甚至遇到了陰天也要來大叫一番。

後來我才知道

其實我只是生活在溫床裡,不小心被荊棘刺傷了,便迷失了自我。我的年紀還小,並沒有經歷過大傷大難,甚至還不會自己做飯 。卻說自己受盡了苦難,這在周圍人眼中,是極為幼稚的

也許這便是無能狂怒

如同網路上興起的『』喪文化『』,一群羽毛未豐的孩子不學無術,卻拿起了筆,向周圍人傾訴生活的自私,冷漠,無情,可笑極了

余華先生說過,作家的目的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傳播的是正能量的東西,是為了拉起陷入泥潭的人,而不是傾訴不滿,告訴他,毫無希望。更不能冷眼相看,漠不關心——豪無作為

馬上畢業,要麼出嫁,要麼出家,該如何選擇?

我的情況可以說是你的延展版。已婚,感情很好,沒有小孩,現在才想出家但是已經覺得很難割捨了。剛才看到一句話倒是很應景。世間安有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如果打算出家,就不要結婚,以免帶來二次的傷害。沒有婚姻沒有後代是最好的狀態,牽掛相對教少,對別人的傷害也不會很深。因為出家了,母子繼續是母子,但是...

如何看待男友對你說「要麼結婚,要麼分手」

丁幸娜 絕大多數感情,走到最後,也無非有兩個結果 結婚或分手。只不過,有的人希望這個結果能快點出來,因為他們拖不起,或者說,時間對他們而言是不利的。還有一種可能 兩個人的年齡也不同,比如男方已經老大不小了,女方還在能晃晃悠悠 不著急結婚的年齡,兩個人對結婚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籠統地說,對方...

如何評價關於叔本華的《關於獨處》?

羅哥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根基來自古希臘柏拉圖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及印度婆羅門教宗教影響。我看過他的思想隨筆中關於論獨處的敘述,個人十分贊成他的獨到觀點。我本人也是從閱讀叔本華哲學而過渡到佛學領域的。獨處,首先你要明白人為何要社交,為何要獨處?古人有言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絕大多數人把時間精力總在了向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