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裡《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 「秋傷於溼,冬生咳嗽」這句話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11 14:48:53

1樓:

@白蒺藜的枯葉比喻恰到好處,機體的執行很大程度上要順應自然,只是植物表現得比較明顯

到了秋天,那種生髮茂盛的狀態就因為陽氣收斂而畫上句號。所謂的燥,對應的就是溼,無水為燥,陽氣收斂則轉運的水就少了,這個時候植物會關閉運水的通道,表現就是葉燥枯,所以所謂的燥就是水不運,這個時候如果多加水,因無陽氣和開放的通道來轉運,就會形成溼

肺是排水的開關,倒霉的事情就要找到它了

2樓:郭偉

秋傷於溼,冬生咳嗽

萬物之氣在秋收斂,在冬閉藏。秋傷於溼邪,粘滯不行,人體正氣回斂不及,至冬則閉藏不及。正氣浮散不守則發為咳嗽。

3樓:

秋天受了濕氣的傷害,冬天容易咳嗽。

從字面上就是這個意思,我自己也是這個情況,上周四去醫院診斷,醫生說我濕氣重,肝氣鬱結,心火旺。

然後週六天氣冷了,一吹到冷風我就開始咳嗽,喉嚨癢。這幾年都是這樣,大概就是從我四年前濕氣重了之後開始的。

對了,我座標是魔都,秋天很濕潤,這幾天下雨,濕度能到 92%,平時冬天濕度也不會低於50%。

4樓:

因為內經成書久遠,又是竹簡所刻文字,所以唐時王冰校勘。

總的來說,內經有時候不要過於糾結單個文字,否則很容易陷入微觀無法自拔,從而有失偏頗。畢竟這是距今2000多年的書籍,咋還能一點錯漏都沒有呢?

這是看內經的乙個重要原則。

至於說到這句話,有兩派學者不同的看法,一派認為是有錯漏,應當為燥。比如清代名醫喻嘉言(羅大中講過這個名義),他的秋燥論非常著名,他就認為春夏冬都是主氣生病,秋也應當是燥,而不是溼。

另一派則認為,濕是導致咳嗽的主因,改為燥就失去本意。

這兩類基本上都講得通,看你個人如何認為。我個人以為秋燥更符合當今實際情況,接受起來也容易。當然,這受限於我個人的認知,不一定對。

在《黃帝內經》素問篇中到底有沒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說法?

飄然射大羽 首先要客觀地說,這句話確實是有的。二,如你所言,現代很多商家,已經把 黃帝內經 名號濫用了,內經 的精華非常多,然而許多人會把子虛烏有的話往 內經 上面套,似乎不套用一下黃帝內經,便沒有說服力一樣。三,內經 這本經典非常古奧 深奧,裡面有許多知識及智慧型是現代人沒有搞明白的。四,內經 同...

《黃帝內經太素》的經脈標本,這段話裡的陰陽代表什麼?

何所言 認同知微的答案。先從與中醫基礎上或從陰陽學上搞清楚,講 為陽 為陰 幾乎沒有指獨陽 獨陰之意的。就自然搞清楚了。為陽,意思是陽為主。就這麼點事。如果硬要掰扯個什麼,就是為什麼陽是 隨陰 而不是 陰隨 陰本來就是主內的,陽不主內,從外到內,越接近內越轉變成了隨陰。 統正 你這個問題很複雜,古人...

如何從零開始學黃帝內經?

兩立 好傢伙,初學就敢開黃帝內經,真棒 建議從現代中醫教材入手,然後一步一步,四大基礎教材,四大經典教材,各家學說,之後看各家醫書 看內經注 加號孫 先占個樓,順便吐槽一下樓下的回答。古人只是工具欠缺,但古人不是弱智。如果有人覺得古人連骨頭都不會數,那才是真正的弱智。黃帝內經 壓根兒就沒提過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