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中的「本體」 「工夫」分別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1 03:17:51

1樓:木冉2019

本體者,事物的整體也,論人者,先知人體也,論國事者,需知國體也,。。功夫者,無論幹什麼事,皆需費一番力氣也,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至於修身養性者,功夫多指人的定力。

2樓:毛絨

「本體」這個概念主要是從宋明理學開始講的。中唐以降,儒家學者想要對抗佛老、復興儒學,針對佛老高深的學理思辨,儒家學者開始以周易中的天人之學為基礎性理論資源,引入形上學本體論,構築天道性命貫通的完整理論體系。

本體即形上學意味的終極根據,是宇宙萬物的終極根源。

「工夫」即修身工夫,灑掃、應對、出處、進退莫不是修身工夫。

3樓:天山遁

本體是先天的心性,具體是指寧靜、中和、不受情緒干擾的心性。

但我們由於氣質稟賦的差異以及後天的遭遇,都會有過分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是心理病態。

要恢復先天心性就需要做功夫,就要通過嚴格的省察克制磨掉後天的習氣。

做功夫的方法在宋明大儒的語錄裡都有。

——————

接著說,首先要明理,儒家是教育,不是宗教。但儒家認為人有乙個天賦的道德本體,王陽明稱之為「天植靈根」,就是說大道在我們人類心中有乙個種子。隨著人的成長,受物慾困惑,就變得更加的昏愚,被金錢異化。

儒家的教育是讓人回到清明的德性,「修道之謂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如何復性,首先要立下堅決不移之志,天理人欲交戰的時候要熬得住。私慾格掉一層又一層,格得差不多了,至誠無妄的本心就顯了。

朱子說「且看它天理人欲交戰,要定得,勝時是何等氣象」。

做功夫就這樣,做好人是一輩子的事,君子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曾文正公一輩子就是用死磕的方法,不取巧,滴水穿石。

4樓:

可以簡單把宋明理學的問題歸約如下:

a.天道論

道德在宇宙中有根據嗎 ?

心性與天道可以貫通嗎?

b.人道論:

1、心性論

每個人都可能成聖嗎 ?道德在生命中有根據嗎?

2、工夫論

如何修為以成聖?

在這個劃分中,工夫之外的都是本體問題。也就是說b2是工夫,a與b1屬本體。

在儒家傳統當中,成聖是最高最圓滿之理想人格的實現。在理論的層面上,儒學認為人人皆有成聖的可能,而成聖所以可能的先驗或超越根據,即在人的心性本體,此為本體問題(嚴格來講,本體問題包括天道論和人道論/心性論兩方面,前者研究道德在宇宙中的根據,後者考察道德在人性中的依據。但在宋明理學的脈絡中,通常認為天道性命相貫通,天心仁體超越而又內在,在這個意義上,心性問題也可以說就是本體問題。

)而在現實的層面上,人性善惡駁雜,必須經過漫長艱難的成德工夫方有可能臻至聖境。而如何經過進德修業,使本體充分展露並實現出來,正是工夫問題。

勞思光說,本體屬「根源問題」,工夫屬「完成問題」。「凡『根源』不明時,談『完成』之過程,即全無意義。『根源問題』與『完成問題』本各屬於不同領域,其解答亦不能互代。

儒學之『心性論』言德性價值時,必須先自『德性如何可能』著眼,方能見『根源』所在。『根源』既明,然後方能論『完成過程』。此所以孟子必立『四端』、『性善』諸義,然後才能論及成德性工夫也」。

本體是工夫可能的根據。如果人心人性中本來沒有為善去惡的先天根據,那麼道德踐履的工夫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在宋明儒學,兩者密切相關,「宋明儒學問,講本體必講工夫,本體、工夫一定兩面講。

講道體就函著工夫,講工夫就印證道體,這兩面一定是相應的」 。「不識本體,皆差工夫也;不做工夫,皆假本體也」。

5樓:臧大為

本體。王陽明傳習錄裡面的名詞。

至善是心之本體。

跟儒學關係不大,是心學。儒學是實用主義,不研究這玩意。

本體。即是源頭(Sources)。

國外有個人起了乙個很好的名字:源場(Sources field)源場是一切的原因和目的,蘊含了一切。

區別於人體。人體只是本體的載具。是本體的工具而已。

本體是意識的源頭。意識是本體在有限時空裡的乙個顯像。

打個比喻:

人體就是收音機,本體就是廣播訊號。

功夫。即能力(Ability)。

既然本體是一切的原因,那麼本體是大有能力的。

耶穌說過:神說的每句話不能不帶有能力。

神即本體。

既然每個人的本質都是本體的對映,那麼每個人不能不帶有本體的能力。

6樓:王路

孔子說過,生而知之為上,學而知之次之。但是孔子不談「本體」。

《論語》雖然說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但是,這個本絕對不是理學家的「本體」。孝悌,也不是本體。

談本體是從什麼時候呢?周敦頤的時候。周敦頤拿來道家和禪宗的一些東西,建立了道學,也就是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儒家,理學中「本體」的概念,近似道家的「太極」,佛家的「第八識」。但是,同源異流,差別大了去了。

宋儒講理氣。萬事萬物,只有乙個理。理無不善,氣則有善有不善。

理就是本體。所以宋儒講「理一分殊」。這種「理氣」的分別,和佛家的「理事」的分別太像了。

只是,儒家叫做「氣」,佛家叫做「事」。

但是,從訓詁上看,理的本義是「條理」,其實朱熹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不過,宋儒講義理的出發點和清儒畢竟不同。後來清儒戴震反對宋儒,就說,理不可以在事之先。

——相反,理在事之中。沒有事,哪來的理呢?

功夫,是後天養成的。換言之,是學養。

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宋儒(不是所有宋儒)的主要理論是什麼?變化氣質。

氣質之性,有善有惡,要把惡的滌除,化為善的,所謂化性起偽——這個觀點本於荀子,又同佛家「轉識成智」極為相似。這種變化的過程,就叫「功夫」。具體用功夫的方法,叫「格致」,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說法,本於《大學》。明儒王守仁為什麼對於古本大學那麼重視,就是因為他對功夫的理解和宋儒程朱不同。不是對「功夫」是什麼理解不同,而是對怎樣用功夫,怎樣格致,理解不同。

以上,非常簡略地說了程朱之學的「本體」和「功夫」。

但是,程朱之學,和陸王之學不一樣,和顏李之學不一樣,和惠戴之學又不一樣。王姚江、顏習齋、戴東原,都不大同意朱子的看法。比如,顏習齋就認為,性不是天生的,是「習」以成「性」。

(這點很接近佛家的「熏習」說有沒有?但打死顏習齋,他都會痛斥佛老二氏。)在朱熹那裡,性,可以看成本體;但在顏習齋這裡,就完全不行了。

何謂性,何謂習,何謂理,何謂氣,何者先,何者後,——在宋儒、明儒、清儒那裡,太多意見和分歧了。不能一一論及。

如果從《論語》的文字出發,「生而知之」,可以視作本體;「好古敏求」,可以視作功夫。「性相近」,可以視作本體;「習相遠」,可以視作功夫。

大體就是這樣。

7樓:聶夕捷

個人理解,錯誤之處敬請指正。傳習錄一直在我床頭,看了這麼久雖然沒看懂但是還有點見解。本體可以是天理,可以是人性,可以是無私慾之蔽的心。

本體是大中至正。功夫是在詮釋到達知行合一的境界道路上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與經驗。

佛經中的「分別」是什麼意思?

離即離非 分別,在楞伽經裡稱為依他起,只要兩個或以上不同的事物出現,就以為有了分別的能力。世間單一環境的場合非常罕見,只有一句成語描述此種環境 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 對於鼻根來說,時間足夠長,就沒有其他的嗅塵做對比,此時是乙個單一嗅覺環境,他的分別香臭的能力去哪了?而乙個剛進來的人,會...

請問gl和lg分別是什麼意思?

賑早見 其實應該乙個是老公乙個是戇卵的意思,但是在嘉興路不一樣,嘉興路我認為gl是比較不出名的戇卵,而在嘉興路被稱為lg那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戇卵了。 現在的小學生河粉都沒文化的嗎.gl是girls love的縮寫,用來代指百合控,就是喜歡看女孩子百合的人,與之相對應的是bl boys love Lo...

什麼是EMI EMS和EMC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是什麼?

簡單講 EMC EMI EMS EMC 翻譯為電磁相容性 包含後面兩項 EMI 翻譯為電磁干擾 乙個是自己會不會產生噪音影響別人 比如導線干擾 在同乙個系統中,噪音通過導線傳導,影響到導線另一端的器件 比如輻射干擾 干擾源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到外界,從而干擾到其他器件 EMS 翻譯為電磁敏感度 乙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