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世界上唯一的單音節語言嗎?

時間 2021-05-08 05:53:28

1樓:山巔一寺

單音節語需要明確、可操作的定義(關注的是詞word還是語素morpheme同音節syllable的關係?)。在定義清楚的情況下,更需從世界語言範圍檢驗。

「單音節語」的概念,也就意味著可能還有其他數目音節語的可能,比如雙、三等音節語。

2樓:jointer

漢語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字一詞一字一音語言,這是毫無疑問的,這點是源於我中華悠久的文明,很早就從拼音語言過渡到覆音語言了。覆音語言把乙個單詞的所有音素都重疊到一起,只發乙個音,例如英語的book有四個音素,最早得讀成b o o k四個音而漢語則把這四個音重疊到一起,唯讀乙個「書」。因此,現代漢語的音節數可達500個左右,是世界上音節最多的語言,同時也是音節也是最複雜的,例如「雙」需要shuang6個音素重疊到一起。

怎麼可以看出不是串聯是重疊?比較一下6個音素的字音長度和乙個音素的字音長度就明白了,乙個音素的字比如啊是乙個字音長,3個音素的書也是乙個字音長,6個音素的雙也是乙個字音長,相當於把6張牌重疊在一起,俯檢視上只佔一張牌的面積。

3樓:lrh756775679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1.漢語(普通話)中的入聲消失了,而英語即使是單音節詞中也有很多類似入聲的-p、-t、-k等,這些類似入聲的爆破音在我們聽來也像是乙個單獨音節。

2.造詞規則的不同。漢語可能算惜墨如金吧,因為一開始不管什麼語言,一般都傾向於用簡單的單音節詞,其他語言也有很多單音節詞,這和漢語是一樣的,但需要描述的事物越來越多之後,像英語這樣對於發音比較浪費,很多時候乙個新詞就另起爐灶重新給個完全不同的新發音,這麼一來單音節就不夠用了,只好用多音節;而漢語則是把原有的簡單單音節詞彙(字)進行組合來描述複雜事物,這樣所有的詞都可以分解成單音節的字,英語就不行。

好多中文翻譯成英文有困難就是這個原因,比方說羊年的羊該翻譯成哪種羊,sheep,goat還是啥,英語對此沒有乙個總稱,每個具體種類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詞,漢語有乙個總稱羊,在前面加不同形容詞來表述它到底是哪種羊。

4樓:張小瘋

簡單回答一下,世界上有和漢語一樣的單間節語主,有——越南語,也是一字一音。可以用谷歌翻譯聽一下越南話,和中國話很像

國內少數民話也有許多,不過那都是中國話。至於其它國家還有沒有,比如泰國,緬甸,那就不清楚了,畢竟不專業

入聲的消失不是退化,而且入聲在很多方言中都還存在,至於普通話中的入聲,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語言,發音採集地好像是承德。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來理解,雖然可能是一種錯誤的方法:如果單論口音,普通話其實就是承德話(北京話?

),而承德話,很可能本身就沒有入聲

知乎就是這樣,題主提出乙個問題,然後答主們就開始各種排列各種公式,概念,前提……總之就是答非所問

答主的題幹描述確實不太準確,但是沒有人去糾正應該如何提問,反而是一堆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的回答,大約是想營造一種我懂得很多,題主什麼都不懂的氣氛吧

題主的題幹是「漢語是世界上唯一的單音節語言嗎?」,大佬們都揪住「單音節」不放,各處科普,漢語如何不是單章節,各種語法,發音,考據,圖表,認證,然後又引用商紂王的彈舌標準不標準,黃帝和嫘祖說話是什麼口音,最後得出中國上古之時的發音是如何如何

我不學無術,懂的不多,但是也懂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能看明白,答主想問的問題就是——是不是世界上只有漢語是乙個字只有乙個發音,是發音,不是讀音,比如「電」這個字,他的發音就是「電」,不要說明什麼電的發音的「d-i-an」,是由三個音節祖成的,只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懂這個道理,也都知道題主不是這個意思

因為相對於英語來說,漢語的最小語素是字,而英語的最小語素是詞,漢字乙個字只發乙個音,比如「電」這個最小語素的發音就是「電」,而不是「電力」,「電能」或者「閃電」。而英文的最小語素如「family」的發音是「飯沒了」,要發三個音才可以表達出乙個語素的發音,那麼世界上還有沒有和漢語一樣的語言,他的最小語素也是一字只需要乙個音就可以表達呢?

這個問題就這麼簡單

5樓:Whhtaafaak

漢語是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多音節->雙音節->雙子音->單音節。

舉個例子,洛,各,是兩個音吧,其實多音節時代發geluok,雙音節時代是geluo,雙子音時代是這麼發音的,Gluo,單音節時代,就是現在,才演化成luo,和ge。

再舉個雙子音的例子,綠,現在的發音是單音節,雙子音是這麼發的, glv。是不是有點像英文。

再講就要被噴了,漢語裡面,蘊含著第一次雅利安大爆發的歷史。

6樓:嗝屁喵

首先沒有單音節語言這個概念。

其次,漢語所有詞彙並非都是單音節。撇開「喝水」、「吃飯」這樣的短語不談,也同樣存在「沙發」、「葡萄」之類不可拆分的多音節單詞。

而且其他語言中很少有用到類似漢語的表意文字,那麼也就無法將這條規則套用到其他語言中去。

最後,如果題主指的是每個基礎文字/字母都是單音節的話,漢語可以說的確這樣。但漢語不是唯一的,起碼彝文也是每個基礎文字都是單音節。只是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

此外,日文如果不看漢字,假名也全部都是單音節,韓文也基本如此。

7樓:矽基生物

我不懂那麼多語言,可是漢語和英語的區別很明顯啊:

漢語是:輔(可沒有)+元

英語是:輔(可沒有)+元+輔(可沒有)

當音節最後有子音的時候,要咬字清晰就要雙倍的時間,或者直接省略最後的子音(所謂的連讀),就會難以聽清楚。

此外,漢語有聲調,英語沒有;漢語沒有同詞清重音,英語有同詞輕重音。沒有的部分一定程度上被用於語調和語氣。比如東北話為什麼自帶「娛樂性」,因為東北話的輕重音特明顯,所以比較容易植入情感,但是表意效率也會相對低一點。

8樓:

啥叫「單音節語言」,這個說法是想表達什麼,「單音節」是指字元,字,詞還是什麼……日語假名每個單獨讀出來都是乙個音節,日語算不算「單音節語言」??

9樓:

題目是個錯題目,沒有「單音節語言」這種概念,不過我明白你的意思。

這涉及到言語的節奏問題。節奏屬於言語韻律的乙個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節奏感,節奏感的重要聲學特點是時長,所以我們有時候說一句話可能多乙個字、少乙個字在語法和語義上沒有多大差別,但是聽起來很彆扭,總覺得說2個字更舒適,這就是節奏的時長特點帶來的影響。 例如下面這三句,大家覺得哪一句不太舒服呢?

他今天跑去學校

他今天跑步去學校

他今天跑著去學校

很久很久之前,語音學領域根據語言的節奏特徵粗暴地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三類:

重音語言(stress-based),例如英語

音節語言(syllable-based),例如漢語、法語

莫拉語言(mora-based),不知道怎麼翻譯,最典型的是日語。

這種分類的標準是在於音節和音節之間的相對時間長短或者相鄰音節之間的時長比例來制定的,語音學叫isochronous hypothesis (等時性假說),那麼,對於重音語言來說,音節之間不具有「等時」的特點,語音學家喜歡用摩斯電碼來形容這種語言的特點,乙個單詞裡的幾個音節有長有短,一般較長的那個往往是重音落在頭上的音節,最典型的是英文;對於音節語言來說,語音學家喜歡用機關槍的聲音來形容,就是「棒!棒!棒!

棒!」這樣的連珠炮一樣的聲音,相鄰的音節之間是相對等時、接近等時的,最典型的是中文,《語言學概論》裡也講過這個概念,用了河南梆子來形容,但是我當時不知道啥是河南梆子,這是題外話。其實寫到這裡,大家腦子裡就應該開始想幾個中文的例子了,我們會發現,咦不是這樣呀,比如,「杯子bei1zi」,「評估ping2gu1」,「今天去公園( jin1tian1 qu4 gong1yuan2?

)」,除去輕聲字這種例外,感覺gong聽起來也比yuan長一點?所以,前面所寫的是相對、接近,而不是一定嚴格地是等時的

但是日語這種mora-based語言就有趣一點,它被認為是「很」等時的語言。甚至在日本的小學裡,教科書裡會寫著,兩個假名的發音長度就是乙個假名長度的2倍,不管在什麼位置,不管是不是乙個詞,也不管是不是相鄰(Port et al. 1995)

但是這種分類遭到詬病,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口語對話中總需要表達強調、情感、態度等等,那麼很多音節總會被拖長、縮短,有時候乙個音節會讀成2個音節的長度,以保證節奏感,聽起來更自然,如果都用等時性假說那麼生硬地去衡量,大家說話就都像siri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一、有沒有其他語言像漢語一樣?按照我上面的這3種分類,如果漢語屬於音節語言的話,那麼世界上有很多語言都屬於音節語言,聽起來節奏感和漢語相似的應該很多。

但其實不是,下面還會繼續說這個問題。

二、我們聽英語、日語、義大利語,總感覺語速明顯快於漢語?

是嗎?要想得出這個結論,首先要問至少30個中中國人,是否這樣的感受;其次,要各問30個說英語、日語和義大利語的人是不是覺得中文聽起來語速比自己的母語要慢。此外,也要控制這些實驗參與者的語言背景,這涉及到對母語和對二語的加工問題。

此外,給這些被試的聽力材料還要控制說話風格,因為即便都是中中國人,也是說話有快有慢的,可能需要至少找十幾個錄音人,並找出乙個平均語速的人。

不過也的確有研究去考察一分鐘內不同語言的音節產出數量,但是這種研究混淆變數太多了,因為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語言所用的字數、詞數本身就不同,要計算音節數就更難了。印象中好像的確有人做過朗讀篇章的一分鐘內產出的音節數,但是這樣的實驗意義何在呢?語言的本質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意義。

【找到一篇回答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多鄰國Duolingo:如何衡量不同語言語速的快慢?

他得出的結論是:

進度最快的前三位依次:挪威語、荷蘭語、德語

進度最慢的前三位依次:韓語、印地語、越南語

當然沒有學者想不到的問題。Wagner教授2023年做過乙個各種語言的等時性組合的視覺化研究,考察不同語言的節奏問題。具體的操作方法:

錄音。說英語、德語、義大利語、法語的人各三名,讓他們用三種語速朗讀一篇篇章。

對所有的音節進行z分數標準化,這一步的意思是:某個音節的z分數=(發音人的某個音節時長-該發音人的平均音節時長)/該發音人的音節時長的標準差,為什麼要進行這一步呢,這是因為有的人本身說話就慢,有的人本身發音就短促,這是個性化風格的體現,不是我們考察的物件,所以我們要抹掉這些個性化風格,如果變成某個音節的Z分數,那麼兩種語言的音節就可以拿來對比了,因為Z分數不是絕對數值。

但是Wagner的做法不是比較Z分數,而是把乙個音節和相鄰音節的Z分數—兩個相鄰音節的時長因素放到二維象限中去,用兩者的二維呈現體現節奏,這是Wagner教授的創新之處,節奏,是摸不著看不見的,我們即便是聽,也聽不那麼精準,但是這麼簡單的操作,就把節奏視覺化了,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把不同的語言都畫出圖來比較。

那麼,看下圖,在圖中心的(0,0)就是發音人發了乙個平均音節時長的某音節,而且相鄰音節也是平均時長的長度。因此,如果這個語言是mora-based,例如日語,就應該緊密圍繞在(0,0)附近對不對?也就是area of global isochorny,而所謂的local isochrony就是圍繞著這條對角線的相鄰音節,他們要麼是短-短,要麼是長-長。

如果是音節語言,就會落入這兩個區域內。

另外兩個象限的音節分別是iambic:短-長,trochaic:長-短

如果是重音語言,這兩個象限的點應該會多一點,因為重音語言有音步的出現,相對長短更加明顯。

讓我們來看看英語和漢語的表現:

左圖:英語,右圖:中文

中文的音節非常均衡地分散在四個象限裡,也就是說,我們漢語有長短、長長、短短、短長等搭配組合,而英語則是更多的短短組合,只有少數的長長組合。

花花綠綠這個是法語,被稱為「最典型的音節語言」。看起來似乎的確比中文更聚集一些,左上和右下兩個象限很少有點,基本圍繞在global isochrony和local isochrony的範圍內。

所以,中文還是音節語言嗎?我覺得不是,我們中文的節奏可能有想象不到的難點。因此那種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更加難以被學習者獲得,加上聲調,難上加難。

三、至於說哪些語言和漢語聽起來比較像

我覺得還是有聲調語言如泰語、越南語和非洲的一些語言更像一點。而和是不是音節語言、重音語言沒有關係。有無聲調是比節奏更加明顯的韻律特徵,尤其是乙個聲調「領著」乙個音節的時候。

趙元任先生提出的「大波浪小波浪的疊加」就是在講聲調和語調的關係,二者的聲學表現pitch是更易被人耳所感知的聲學線索。

四、我們與日本人、義大利人等,在同樣距離、同樣音量的情況下,是否漢語更便於聽清楚?

我覺得不在於音節的長短和多少,而在於母音。這個問題不曉得,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不過我覺得沒啥研究的價值。

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嗎?

全世界的窟窿 你這個問題很危險。語言反映的是乙個民族的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說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先進,那就是說一種文明先進於另一種文明。這個思想背後就是希特拉的社會達爾文思想。其實語言與語言的不同表現於乙個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或思考方式的不同。所有語言都是平等地從不同角度來描述世界。舉個例子,愛...

漢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嗎?

陌上花開 漢語在世界語言上面的地位,不是我吹,就像是孔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在全世界人的心中都有極高的定位,並且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夠取代。第一,聯合國百十來個成員國就選了6種語言作為工作語言,其中就有漢語,這是漢語地位體現最明顯的地方之一。第二,我們全國十幾億人都是用的漢語,而且大部分人只會漢語不說...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喀斯特 中文和其他語言一樣都只是一種語言而已,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沒有高低之分。如此說法只能提現說話者對本國母語的自豪的情緒而已,並非事實本身 可能是因為英文不夠好。比如我。我覺得這句話很美。待到京城入春,草長鶯飛,河邊柳樹綠煙一般氤氳著視線,大多事情也塵埃落定。但是塵埃落定我只知道用set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