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怎麼解釋?

時間 2021-05-08 01:38:37

1樓:Feng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同樣生而為人,卻不能稱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不能感同身受的完全理解融入對方,大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是孤獨的吧。。。

2樓:時漏

我私以為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學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

因為後文提到「刺向黑漆漆的夜空」,我私以為是當時中國的黑暗生活

並且文中有很多隱晦的意象,說不定這個也是

3樓:

我的理解是表明了乙個敘述者的思路路徑。他一步步的描述風景,視線能感覺到兩棵樹,並未仔細看,當檢視時,從左邊移到中間,再從中間移到右邊,只能乙個個的看到景象。所以我感覺沒有特別的語法,而是一種思緒的漫遊和心境上的循序漸進的感受

4樓:五好加菲貓

你這樣想,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一顆是棗樹,就在這時候鏡頭移動了一下,配上旁白另一棵也是棗樹。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畫面感了。文章都會寫,但是把文章寫的有畫面感就很難了。

魯迅的文章一直都是這樣,充滿畫面感。

5樓:力敵萬人邢道榮

他不願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

阿飛道:嗯。

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凍結。 因為他數過梅花。

他了解乙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麼寂寞。

6樓:老農online

一種回憶的畫面立體感,讓人感覺到時空的縱深,先是2顆樹的焦外影像,觀察者的角度不是在兩顆樹中間,而是離其中一顆樹近一點,鏡頭的焦距很快就對準了稍近的那顆樹(一株是棗樹),鏡頭的焦距慢慢往另外一棵樹移動,那棵樹的輪廓由朦朧漸漸變得清晰,可辯(另一株也是棗樹)。

7樓:魚小咩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從文學角度說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區別在哪?語音修辭、語感、節奏等等等等。

文學上不只有語義修辭,還有語音修辭。

這個就是文學和文字的區別。

8樓:柳卸冬

「空無一人的教室來了兩個人」

「空無一人的教室來了乙個人,又來了乙個人。」

(文學老師具體分析的內容不記得了,舉了很多例子,只模糊記得這乙個。)看到心愛之物並不因為兩者同類而將她們視為一物,非象,而為意。

唯第一人魯迅先生可以直述其意,後人皆需展開書寫以表其情。

9樓:王士多啤梨

不覺得這麼一寫,頓時讓人感到荒涼失落和慘淡的感覺嗎?

上小學的時候,一次學校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我們小組是給一位老婆婆表演節目。最後我們要走的時候,那位老婆婆悵然地自言自語道,「我有兩個兒子,乙個死了,另乙個也死了……」

10樓:吵鬧村

這句話的意味棒極了,我一讀就能感到是夜裡失眠時寫的。心境非常寂寞的感覺。

類似的還有蕭紅《呼蘭河傳》裡有一段,大意是,我幾歲上,祖父多大年紀了。我幾歲上,祖父多大年紀了。祖父到了多大年紀,祖父就死了。

我讀書少,關於這種寂寞的感覺,能想到的就是這麼兩段。

11樓:萬事不會屋

文學不是說明書,不是要準確,而是要表達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個意境為什麼美,你是否感覺到了壯觀(反正我是感覺到了),我們看這裡面最靈魂的兩個形容詞「直,圓」,煙相關的詞你能想象到炊煙裊裊,但他卻說是直的,而形容太陽,說它是圓的,這不是廢話嗎,簡直是小學生形容,但是他寫的確實好。

你想象一片沙漠,沙漠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不規則的沙漠紋路和蒼茫的天,這個時候遠處有一支煙,它徐徐上公升,但它和廣袤的沙漠相比太渺小了,於是你拉遠鏡頭,遠離10倍,可是沙漠太大了,又到處沒有差別,所以遠離了十倍,沙漠還是乙個樣子,只是煙變得更小了,於是你鏡頭再拉遠100倍,沙漠還是老樣子,但煙早已被消除了它的細節,只剩下垂直與沙漠的直線。

而如之前所說,沙漠裡什麼都沒有,沒有建築,沒有人,沒有樹,甚至沒有乙個有形狀的東西,就像是混沌的黑暗,往那處看都一樣,除了沙子什麼都沒有,又無邊無際,這個時候看你到太陽,它是圓的,你會發現這個圓是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東西了,而在這大漠中,太陽其他細節也被這荒蕪消除殆盡,你看到太陽的時候,你會形容他是圓的,因為這片大漠沒有其他有形狀的東西了,這是何等的廣袤,何等的孤獨,何等的寂寥。

你在你12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父母的兩個禮物,開啟一看是兩本輔導書,如果直接說你的收到了兩本輔導書沒什麼感覺,但是如果說12生日的時候我收到了父母的兩個禮物,開啟乙個,乙個是數學輔導書,另乙個是語文輔導書,這樣更能感受到那種失望之情。

如果你不能理會到那種感受,那你12歲的時候一定是沒收到那本語文輔導書。

12樓:

在我看來這句話很有節奏感。以下為模擬場景。

抬頭望向後園,我看見院牆外頭有兩棵樹,我定睛觀瞧,這株是棗樹,再看另一株,嘿~也是棗樹。

反正我讀的時候就是腦子裡先有兩棵樹,然後我再往下讀,其中一棵樹從「樹」的形象變成了「棗樹」的形象,另一棵隨著視線掃過去也變成了棗樹。比起我直接看到牆外有兩棵棗樹這個想象過程更緩慢,也更有節奏感。

倒不是說魯迅寫成了這樣有什麼好,只是跟我們現代人的習慣是完全不同的,現在大家都圖快,就懶得慢慢想了。

13樓:五花肉三分瘦

用文字表現出時間感和空間感。文字的魅力往往不是那麼膚淺的。你深入去讀的時候,就會帶入到作者的視角中去。

現在你就在屋內,描述起你的後院,但你只知道有兩棵樹,於是你從寫作的書桌往窗外看,看到其中一邊,是棗樹,看到另一邊,也是棗樹。

這裡面就包含了樹之間的位置關係、房間與後院的空間關係、整個行為的時間關係,甚至包含了留給讀者的遐想空間,讀者會想「他是在寫作的時候才去觀察的,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作的呢?」,透過最簡單的一段文字,就講整個時間空間人物的背景用生動立體的方式交代了。

現在你同樣要表達這樣一件事整個動作以及空間關係,請問你能如何表達呢?

在我寫下文章的書桌,是正對後園的窗戶,後園裡有兩棵樹,但我不知道是什麼品種,我看了左邊再看右邊,才知道原來是兩棵棗樹。

請對比兩段文字,在整個文章中,你覺得哪段更好呢?

14樓:xu han

「從容舒卷、沉鬱悠婉」, 張夢陽。

張夢陽:魯迅後園的棗樹 - 魯迅文化百科

那個誰誰誰說,文章寫出來給人讀到,解釋權就不是作者的了,而是讀者的。文章正如一面鏡子,每個人讀到的是他內心在這篇文章上折射出來的他的世相我相眾生相。人人各有所得。

妄論對錯,都是機緣。

15樓:我是乙隻小可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看你怎麼理解了。

小學時聽我媽說起魯迅,說他有篇文章裡有這樣一句話,問我媽他為啥要這樣寫。我媽我倆想了一會兒後得出乙個結論「應該是為了強調,而且這樣寫讓讀這句話的人覺得很有趣」。我覺得蠻好玩的就記住了。

我在作文(小學三年級以上,忘了幾年級了)中下了「我家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石榴樹,一棵也是石榴樹」,還美滋滋地以為自己用了大作家的話,老師一定會給我打高分的。結果老師把這句話用紅筆畫了出來,旁邊寫上「廢話」。

蠻委屈地告訴媽媽了,問她到底是我們想的對,還是老師說得對。她跟我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她也不知道哪個對,也可能根本沒有什麼對錯。

16樓:平行進口車

看過乙個網校的語文老師講解過,這在閱讀理解中被稱為棗樹之謎。這種題需要4方面要素,法,事,情,人,用了什麼手法?講了乙個什麼事兒?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需要突出乙個什麼樣的人物性格?這裡很明顯用了重複的手法,描寫的是魯迅家院子的景色,表達的是作者孤獨的感情,為什麼孤獨呢?

因為沒有朋友。為什麼沒有朋友呢?因為需要和黑暗的社會作鬥爭,所以這就是乙個孤獨的鬥爭的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17樓:允許說活該

學完這句話,老師要求仿寫。小明寫到:我有兩個姐姐,乙個是女的,另乙個也是女的。

上世紀的老師:滾粗去!

這個世紀的老師:不錯,三觀很正!

18樓:餘燼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看到有蘇聯和美國兩種政治制度,乙個喜歡剝削人民,另乙個也喜歡剝削人民。

從表達手法上來看,把這兩種政治制度放在一句話裡進行否定,當然沒有第一種來的更讓人絕望。

19樓:明仕

一開始不記得是什麼樹了,寫文的時候往窗外看了一眼,發現一棵是棗樹,然後寫道『一棵是棗樹』,然後又去看另一棵,發現也是棗樹,於是寫道『另一棵也是棗樹』... ...

20樓:卡比獸

會不會只是寫的太急,寫了一棵是棗樹,想了想發現臥槽,記糊塗了,另一棵也是棗樹,但是不想把他劃掉,就接著寫另一顆也是棗樹。

有的時候就是會不想有塗改啊

21樓:一根啃不完的玉公尺

以前上學的時候做閱讀理解要解析這個句子

當時就覺得因為是魯迅寫的所以被用來做賞析

要是我在作文裡用同樣的方式來寫應該就會被扣分了

22樓:關於素質

今天上午在我們村委會門口看到棗樹的時候還想起這個話題了,一邊上樓一邊自己腦補了一下:

魯迅先生就想這麼寫的。

包括:眼睛裡閃著詭異的光這句話,也是作者自己想的。如果要強行解釋,那也很簡單:魚死了之後,魚眼失去了光澤,對自然光線的反射和折射有了變化。

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內心。

23樓:

從編輯的角度答一下題。

作為乙個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老師強調過無數次,在編校作者作品時,可改可不改者,不改。要最大限度保留作者自己的風格。

這兩句話至少算不上錯。

24樓:莫里哀

為什麼會認為是病句或是筆誤呢,真不是因為魯迅光環加持才想特別多,事實上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妙,在環境描寫中,畫面感是很重要的,而這種寫法,是在最簡單幾乎沒有發揮餘地的情況下,引導人視覺的移動,如果要對比一下就相當於電影裡簡單的靜止全景,和細膩的特寫移動長鏡頭之間的區別。

最高讚寫到的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跟著寫作者的視角到了他的院子,然後順著作者眼神指引的方向望過去,一棵是棗樹,然後轉頭,含著期望,視角到另一邊,還是棗樹。」

就已經很好的把這種讀者心中畫面感和視覺移動的過程描繪出來了,不過他強調的是情感,這裡我強調的是畫面感的營造。

25樓:野舟

我個人的閱讀感受,這是修辭的安排和意境的營造。

我讀這句話時,注意到的是 「可以看見牆外」 、「還有」 這兩處字眼。如果沒有 「可以看見牆外」,開頭就變成 「在我的後院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改動後的句子是事實陳述(telling),在陳述中出現這樣的重複,可以看作語病了;而 「可以看見窗外」 使陳述過渡到展示(showing),由靜態的陳述過渡到動態的移動與凝視。

在這緩慢的移動與凝視中,進入文章營造的意境,體味那種蕭索之感。

順帶說一句,如果從這句話中立刻得出 「孤寂」 的意境,我個人以為有所牽強;不過,字句中的蕭索之感應該問題不大。

另外,「還有」 用在這裡也是合適的。試著把 「還有」 改成 「另」,句子的味道和功能就會很不相同,因為 「另」 是概述式語言,「還有」 暗含著視線的轉移。

再看文章第二段。作者寫了 「奇怪而高的天空」,「幾十個星星的眼」,也是第一段視線移動的延續。按照常理,這一段和第一段合併成為一段,也未嘗不可。

從把他們分為兩段,也能看作是前面說的 「視線的緩慢移動」 的佐證。

「一株是棗樹「 到 」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是一種視線的轉移,中間有時間的停滯,我們在這停滯的時間中,用沉默與同時也在沉默中的魯迅溝通,體味他所體味的;到第二段,我們能看出,第一段到第二段中間,其實還有一次停滯,而且這一次停滯的時長要遠超過第乙個段落。這一次,時間上已經不允許它們在同乙個段落中完成,而必須放在另乙個段落中,給與這第二次的停滯以更為顯目的位置。

魯迅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用在高中以下學生作文會不會被老師批?

冬牧秋 如果有人想用,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這句話別人用來能貼合住想表達的情感嗎?但這句話放在原文中就不僅僅是寫景,更主要的作用是更好的引出下文,從淺入深逐步烘托自己內心的情感,當讀了全文回過頭來再品這句話就能更深入理解這句話裡面包含的孤獨。只要能用的好,什麼學歷都可以用,但高中學歷及以下學歷的人往...

男朋友在樓口看見素顏的我讓我趕緊上樓,這樣的男朋友還要不要?

JiuBanHjy 這幾天生病了昨天晚上打吊瓶的時候他坐在我旁邊我突然開口問他你是不是發現我今天化妝了他說是的我說那你喜歡我化妝嗎?他說不喜歡也不討厭。我說那不化妝呢,他說喜歡。我說為啥?化妝明明更好看一些。他說你每天晚上回去卸妝不累嗎?素顏不是很方便嗎 要是你能放下那就別要了,放不下就讓他繼續傷害...

我想問一下關於魯迅在祝福中的一段描述,不是很理解?

我有乙個真實的事。我的親戚要結婚了,但是她不想結婚,或者說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現在結婚。她有夢想,有追求,嫁的人她可以從二者中選擇,乙個是自己喜歡的,乙個是喜歡自己的。她問上初中的我該怎麼選。我逃了,躲在我自己的小屋子裡,好幾天不打照面。那時的我並沒有對結婚這個概念有很深的了解,只是覺得恐懼。彷彿對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