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等到 天下有變 時再北伐?

時間 2021-05-07 06:00:18

1樓:Eugene YOU

有啊,漢中之戰就是,張魯投降,孫權要打合肥,還先剛了一波荊州,可以說這個隆中對的基本設想是達到了,而且算是成功了—雖然丟掉了荊州關羽,但是拿下了漢中,有一大片平原可以休養生息

2樓:秦望蜀

政治形勢隨時都在變化,但大格局變起來卻很慢。諸葛亮的完美計畫,其實很難實施。即便是諸葛亮活到趕上高平陵之變和淮南三叛,難保魏國不會和吳國再次勾結搞點么蛾子。

所以,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成為大業的,既要有雄才大志,也要有命。

3樓:273.15K

天才已經有變了,不過是蜀漢變了,再不是橫跨荊益,再不是糧足兵精,再不與孫十萬同盟如初,此時武侯「再不瘋狂就要老了」。秋風五丈原,同歸司馬氏

4樓:元少俠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幹嘛?一等十幾年?在家門口種種地下下棋?還不如去北伐呢。反正去了也是躺著,看看書研究下戰術,好吃好喝,比在家爽多了

5樓:今宵2046

最主要還是丟荊州,然後夷陵大敗損兵折將吧。本來計畫裡的天下有變雙線並進。結果一條線路沒了,而且荊州這條路線基本封死。

曹魏天下三二,不可能去懟孫搶回荊州,這反而是曹魏進取天下的好時機。所以不在北方先開啟缺口,別說進取天下,最後可能也就是被包圍的甕中之鱉。

如果北邊缺口先開啟那麼可以起到計畫裡荊州的作用。還有雙線互為犄角的可能。

6樓:短歌

天下有變時可興復漢室的前提條件是橫跨荊益,但這個前提已經失去了,所以就需要改一下思路,不能橫跨荊益,就得據益雍涼。

所以諸葛亮不能等,必須在天下有變之前就實現據益雍涼。

7樓:赫爾墨斯

因為諸葛亮沒開上帝視角,從當時看的確是天下有變了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建安二十三年曹仁過來進攻關羽關羽配合劉備作戰而且曹操剛平定身邊太醫吉平謀反統治區各種叛亂可以說這時候是最好的時機了尤其在建安二十四年漢中方向夏侯淵被陣斬曹操退出漢中襄樊這頭水淹七軍關羽威震華夏這時候不繼續進攻還等曹操穩定局勢麼但是諸葛亮想不到孫權幹出這種事也想不到司馬懿能活到最後有高平陵之變這回事所以當時已經是能看到的最好的時期了

8樓:孫聖

沒等到天下有變的是關羽。在沒了荊襄後,就已經不能按隆中對來做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天下不變,三家只能等著,誰也等不死誰。

實際情況是,諸葛亮時代的蜀漢太弱小,等下去只會越來越有國力差距。

9樓:怕熱的豬

因為蜀漢政權存在的政治基礎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你前期舉著匡扶漢室的大旗招賢納士,後面突然自己稱帝??!

對於皇叔這種無限反水的人就算了反正沒臉沒皮,所謂的漢室宗親也就是亂世裡招攬人才的大旗。但丞相不行啊!丟不起那人啊!可以死而後已,但不能苟且偷生。

所以蜀漢政權必須要北伐。和另乙個帖裡講希特拉一定要東進蘇聯乙個意思。

10樓:韓先生

只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明已經把謀事做到極致了。

重要的街亭,荊州都沒了,

而且絕對不能歸責於諸葛亮

此時蜀基本沒戲了

就算再等天下有變,除非有大變,例如魏國一分為二所以不打被拖死,不如抓住小變盡力而為

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晚輩肅然起敬

11樓: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首先,「益州疲弊」,「危急存亡」等天下有變,怕是先掛的是蜀國。

其次,「追先帝之殊遇」,不能寒了志士的心,蜀漢集團能團結起來也是因為有興復漢室這個目標,等下去,這個目標沒了,忠志之士沒了,就沒戲了。

最後,諸葛亮本人及蜀漢群臣也是急於完成興復漢室這一目標的。「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諸葛亮本人或許更多的是報答知遇之恩,盡人臣之本分。但是其餘的群臣不一定,很多人也許是急於成就功名的,尤其是本屬於荊州集團的那些人,成功了,功莫大於擁立,這些當初追隨劉備的近臣都足以位列公卿,榮歸故里,但是等下去,就要永遠的客居異鄉。

12樓:不訴離殤

原因就是,諸葛亮意識到,隆中對計畫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隆中對時期或者說剛出山的諸葛亮,我們可以把他看做乙個,沒有經過多少社會洗禮的有志青年,而這樣的人提出的計畫,一般是偏理想化,或者過於理想化的

這一時期的諸葛亮認為東吳會一直和自己乙個陣營。

而拿下荊州,攻取漢中,獲得益州後,諸葛亮覺得似乎一切都在如他規劃的那樣進行

在自己的這種想法下,所以劉備集團才會讓關羽去打曹操

但是,孫吳忽然反水了,並且還拿下了荊州

於是這之後的諸葛亮開始變得現實,他知道,東吳不是木偶,不會一直按你規劃的路線走。

而如果想要繼續施行隆中對計畫,那麼只能先攻下東吳

於是,劉備開啟了南征,但是,嗯

而這個時期的諸葛亮想,如果自己仍然還在等「天下有變」,那變得恐怕就只有自己了,要麼被曹魏吞,要麼被東吳吞

於是這個時期,諸葛亮開始琢磨是北伐還是南征

繼續南征嗎?那麼,此前處於觀望狀態的曹魏,肯定會來奪取漢中,甚至益州,那自己手裡就沒牌了

那北伐嗎?如果東吳不是傻子的話,應該不會偷家

所以,他是不得已選擇北伐。

我想,也是因為失去了荊州,才讓諸葛亮變得行事謹慎,所以才沒有用子午谷奇謀吧

13樓:混沌靈根超越鎢

我,上輩子諸葛亮,自知壽將盡搏一把輸了。這輩子正青春缺兵馬糧草。打錢,100億以上蜀漢丞相以下官爵任選,其他按金額、時序排行,一年後公告天下,發授印。從速……

14樓:「已登出」

各位答主說的都很明白了,我抖個機靈。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

趙雲:丞相,曹丕新亡,可北伐而攻之。

諸葛亮:趙老將軍莫慌,待天下有變。

公元227年,孟達有意降蜀。

魏延:丞相,今孟達有意歸降,何不起兵幫之。

諸葛亮:文長莫慌,待天下有變。

公元228年,陸遜大破曹休。

馬謖(我當然沒有死):丞相,今東吳新勝,何不共而伐魏。

諸葛亮:幼常莫慌,待天下有變。

公元231年,軻比能進攻曹魏。

姜維(我一定是主動投奔的):丞相,今軻比能伐魏,何不起兵響應。

諸葛亮:伯約莫慌,待天下有變。

公元234年,孫權兵敗合肥。

劉禪:相父,今曹睿要破東吳,若沒了依靠,豈不唇亡齒寒,還望速速伐魏。

諸葛亮稱病,避而不見。

同年,曹睿伐吳失敗,江東也損失慘重。諸葛亮上書出師表,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都怪孫權!都怪孫權!都怪孫權!

公元235年,諸葛亮東征,於猇亭大破陸遜,進建業,拒孫權,與其決一死戰。曰:主公,二將軍,亮終於為你們報仇了!

後司馬懿為曹魏江山,五次南征未果,於襄陽病死。

後世評之:

司馬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忍。

15樓:成剛

本來 @張佳瑋 強行附會這麼多什麼天下有變,我是不想多說什麼的。畢竟張佳瑋連太和二年末田豫被圍這種都算天下有變了。不把公孫淵與吳國交通後,田豫攻周賀及後面公孫淵的動作算作有變,然後強行附會上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或者把太和四年的魏國水災和太和五年的諸葛亮出師聯絡上,已經很良心了。

畢竟也沒人沒辦法說諸葛亮沒得到這些情報,也沒人沒辦法說張佳瑋舉的那麼多東西對於蜀國出軍並沒有任何益處。

不過看到這句話後,我還是想說點什麼的。

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

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

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看了這麼多時間,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明明是2月份就出軍了,曹真是3月份死的,之後才有司馬懿都督雍涼的事。

所以呢,不知道張佳瑋這個說辭我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有那麼好的軻比能的事情不扯,偏偏來個曹真死了。可能這個就是熟讀三國志的緣故吧。

當然了,曹真在死前已經回了洛陽,什麼時候病的,又諸葛亮知道不知道曹真這情況,史書是沒記載的,我肯定不知道怎麼回事。

然後我決定稍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但是發現我以前又答過,就發乙個鏈結吧。https://www.

16樓:「已登出」

因為諸葛亮判斷錯誤,過高估計了中原(以及江東,甚至還有益州)士人對東漢王朝的忠誠程度。過低估計了曹魏和孫吳政治首領的政治軍事能力。

17樓:

隆中對戰略本來就是失敗的。 「天下有變」就是個偽命題。

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天時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通過努力影響的;

乙個戰略規劃主要仰仗於天下有變這就完全沒有可操作性了。

18樓:

蜀國的內部形勢迫使諸葛亮必須去北伐中原。

第一,蜀國內部並不團結,北伐以「討伐漢賊」為名,逼使著各利益團體一致對外。

第二,夷陵的一把火燒的太狠,蜀國國力削弱,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那時候,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靠戰爭來彌補差距,搶人口,可參考諸葛亮打下隴右三郡後牽走百姓的事例。但最後,沒耗過魏國,反而加重百姓負擔。

第三,蜀國的人才儲備不足,能繼承諸葛亮治國方針的人缺乏,馬謖言過其實,魏延楊儀窩裡鬥,費禕蔣琬守成有餘,所以他只能北伐來搶人口,再從中選拔人才。

19樓:大鵬一日同風起

曹操在世的時候,魏國已經設立修生養息的政策了,設立屯田,秣馬厲兵。三國繼任者,曹丕、劉禪、孫權,你覺的劉禪的能力,比曹丕和孫權強麼?後來曹丕是早死,繼任者曹睿更年輕,更厲害!

如果往後拖,誰都能看出來,絕對輪不到蜀漢統一三國。

諸葛亮只不過想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傾蜀漢之力,北罰曹魏!誰都知道,曹魏九州,三佔其二,天下一統肯定是曹魏

20樓:烏拉諾斯

不請自來,回答一波。

我一直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根據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記載,隆中對是絕密的。充其量知道的人也就是諸葛,劉,關,張,而這幾個人,絕不可能出去洩密,給自己自掘墳墓。

那麼,陳壽是怎麼知道的?還是說,根據後來的形勢,陳壽故意虛構了這樣的乙個場景?

21樓:唯留刺骨寒

為什麼要等?

縱觀丞相幾次北伐,最危險也就是失了街亭。但是曹魏隨便乙個失誤就是關中震動、天子督戰,換了你是丞相你打不打?

天下未必有變,但是我武侯已經耗不起了。

22樓:楊神

在解決問題時,大家都會預想乙個最優解,在滿足條件的時候,就用最優解去解決問題。這裡,丞相早年提出的荊州、漢中雙線作戰一統天下,就是最優解,而天下有變就是所要滿足使用最優解的必需條件。

如果把三國比作一場考試,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眼看時間就要到了,天下有變還不到,難道交白卷嗎?

丞相自然不會交白卷,而是改變了解法。通過出漢中,先統一西北。在西北歸附後,再從西北籌備兵馬糧草,統一長安,最後劍指洛陽、許昌,統一北方,孫權自然會歸附,大漢得以復興。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很殘酷。蜀漢內部此時暗流湧動(蜀漢從來不是鐵板一塊,不要輕信演義中的上下一心,此處省略很多字),丞相的計畫在實際操作中不斷被掣肘,以至於攻占西北後又被迫撤回,連西北都沒有拿下。

就是憑藉這樣只做了乙個步驟還沒有完成的答卷,丞相依然順利列入武廟十哲,可見丞相做的題目有多難。

諸葛亮創業時為什麼沒有自立門戶?諸葛亮對自己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定位,為什麼?

牛奔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知道什麼是忠。人類區別與動物就在於人類有自己特有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忠誠,靈魂。諸葛亮忠誠與漢室,不是說某個人,劉備匡扶的也是漢室,以及漢室子民,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霸業。所以諸葛亮名傳千古,人們極力美化他不是沒有道理的。三國演義之前人們就已經極力美好劉備的蜀漢了,並不是三國演...

為什麼諸葛亮足不出戶也能知天下大事?

止吾戰戈 就從資訊交流上看吧。諸葛亮當時也算學業有成,名士了。結交的好友,肯定是一些學士,或者朝廷的貴族學子了吧。而古文人雅士的交流,就是書信嘛,所以你來我往之間的書信交流,雖然獲得的資訊會有時間差,但還是能知道。還有嘛,我記得蘇秦說過,坊間傳聞,街頭趣事,七分假三分真,而他耳朵和腦子所做的,就是辨...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幫劉備統一天下?

QQ哦 呵呵!天下第一人的戰略家批語,根本不需要多做解釋 蜀漢之滅亡,其始誤於 隆中對 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 劉備 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有蘿莉 這要看夷陵之戰後劉備留了個什麼樣的爛攤子給諸葛亮啊。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大驚,為啥?因為都以為夷陵以後蜀漢能生存下去就不錯了,壓根就沒想到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