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為什麼要把修身排第一位?

時間 2021-06-02 16:29:27

1樓:WZYM

威斯敏斯特教堂無名氏碑文墓誌銘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乙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2樓:範九疇

這個問題可以用《孟子·離婁上》這段話來回答:

「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

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意思是說:身居下位如果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不能去治天下。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辦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辦法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順從父母是有辦法的,反省自己誠實不誠實,不誠實就不能順從父母了;要自身誠實是有辦法的,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使自身誠實了。

這是由治天下開始推導,總終還是回到了修身的起點上了。

3樓:故惜夢

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做人也是一樣,你連修身都沒做到,你能管的了誰,誰又聽你的。有乙個外中國人在少年的時候想要改變全世界,後來發現不太可能,在青年的時候想要改變自己的國家,後來發現也不太可能,在中年的時候想要改變自己的家庭,也實現不了,最後在臨死的時候才想明白。

如果我先改變自己,改變他的家庭,說不定還能改變他說在的國家以至於全世界。這是中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懂的道理。

4樓:路人

其實很簡單啊,天下的單位是什麼?各個國家啊,對不對?各個國家的單位是什麼?

小家啊,小家的單位又是什麼?家人啊,家人不就是個人咯?當乙個班裡,都是好學生,那這個班是不是就是良好的班級?

那萬一這個班出了三四個調皮搗蛋的。那指不定就會帶壞部分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啊,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是最重要的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兄弟,人們不提公升自己的修為,是要為天地所不容的啊。

所以,身修,方可齊家,家齊,方可國治,方可天下太平啊。

5樓:于曉鑫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知識的獲取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才能讓眾生平等、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春秋時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制度,乙個就是立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另乙個是繼承西周的分封制。其中,分封制的產生背景是,西元前2023年周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乙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盟國的首領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

這乙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據史書記載,當時有800多個諸侯國。諸侯的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稱王、天子。《詩經·小雅·北山》記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王是老大;諸侯稱國,首領叫公,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之類;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領叫卿、士大夫,如歷史上有名的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仨大夫把晉國給分掉了。

周王室→王、天子→管天下

諸侯→公 → 管國

家族→卿、士大夫→ 家、宗族

所以,想實現「平天下」的小目標,你得從修身開始,先取得管理宗族的資格,然後一步步公升級,這是從實現方式上逐步遞進的,故修身排在第一位。

①修身,是規範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性格

②齊家,是管理好乙個家族

③治國,是治理好乙個小小的諸侯國

④平天下,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讓眾生平等、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儒史學家楊朝明老師對這段話的解讀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內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眾,還是屬於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乙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絡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所以,如果不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無論你是齊家、治國,還是平天下,都難以服眾,無法使人信服,就會產生根本性的矛盾,最終一樣都實現不了。

乙個人只有先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才會懂得如何做人,將來才有更大的作為;不管你有多聰明、多能幹,出身背景有多好,如果人品和素養很差,即使身居高位、腰纏萬貫,也不過是給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6樓:聽歌愛抖腿

這就是儒家推崇的奮鬥歷程和目標,先修身,再齊家,然後去治國,終極目標平天下。

不修自身,何以齊家?

不整明白自己的家庭,哪有心思和能力去治國?

國不治,拿什麼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齊家如何理解?

書印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禮記 大學 大學第一章就引出乙個齊家的概念,這句話人們習慣把它翻譯成 要治理國家就要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教導不好自己的家人卻能教導別人,這種事是沒有的。其實大意的話不能說不對,實際上是不完全對,這個家可不是我們現在的家庭的意思!如果說這個是不是很...

古代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代君子何為?

徐曉軼 好問題啊!首先,夫子曰 守死善道。君子就是無論世道如何,都要釘住這善道,也就是說,君子立世就要為這世道人心守住心中的那一點善良。其次,君子當以身正天下。守善尚易斥惡難,然,夫子曰 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君子就要在守善的同時,也要克惡。最後,君子不以孤臣為榮,舉世皆醉我獨醒的不是君子所求,君子...

為什麼古人的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現代人主要人生目標就是車子票子房子?

chentao.com 你的想法是現代人狹隘了?齊家兩個字就不包含 房子 麼?很有名的一句 食無魚 出無車 也不是白唱的,只要人需要物,就不會放棄對物的需求 還有那句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掃天下之前也得先有屋才行啊 另外我認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些不是算是乙個目標,而是四個,實現第乙個才能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