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比新加坡更熱衷於使用英文名?

時間 2021-09-09 12:49:20

1樓:賈雨村

正好新加坡和香港都去過。個人感覺,香港人,雖然是中中國人,但骨子裡看不起大陸人,所以不認同中國文化;新加坡華人,雖然是外中國人,但骨子裡還是把中華文化當做根的。去香港餐館吃飯,說中文會感覺低人一等;去新加坡參觀吃飯,說中文則沒有這種感覺。

2樓:謝慕水家的柳如塵

本人在港內地生,簡單說一下自己在香港觀察到的一些原因。不過沒有和新加坡的對比(我不清楚新加坡的情況),可能有點偏題。

就我自身角度而言:因為大學都是英文授課,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不會粵語和普通話。

取乙個英文名,方便老師同學互相稱呼,就像小名或者暱稱一樣。當然你用中文名拼音也行,但是有些人中文名拼音很難念,或者在英語裡有含義不太好的諧音,那麼取個英文名更利於心情舒暢。

以我自身經歷為例。

上學期我有幾節二三十人的小課,老師都按照學生證上大家的大名(拼音)點名。使用粵語拼音的香港當地人的名字尚且被老師讀的七零八落,如我一般使用國語拼音的內地生名字更是著實難聽懂。

我的名字是單音節疊詞,也沒有外中國人發不出來的音,已經不算難讀了,但是每個老師讀起來都不一樣,同乙個老師不同次點名也可能讀的不一樣,我完全無法預知點名時自己將聽到什麼樣的讀音。每次點名,我都要全神貫注地聆聽,把老師念出來的每乙個名字與我的名字進行比對,才能在老師叫我的時候及時喊到。

而那些名字拼音比較複雜難念的同學就慘了,老師念出來的名字和他們名字的正確讀音往往相去甚遠,根本聽不出來老師是在叫自己。以至於雖然人已經到堂了,老師叫了好幾遍也沒人回答,錯過點名。而且因為老師著實難念那些名字,每個名字都要反覆醞釀許久才能唸出,這樣點名也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

後來老師把簽到單子發了下來,每個人登記了自己的英文名,從此以後上課點名和抽人回答問題就順暢了起來,而且也不會發生因為老師讀音和名字正確讀音相差過大而導致的漏簽到了。

無論英文名還是中文小名,都只是一種稱呼方式罷了,是為了日常生活學習的方便。平時我們中國學生(包括內地生和港澳台學生)之間相互稱呼還是會使用中文小名的,而且基本上那些不會中文的外國同學也都樂意來學念我們的中文名拼音。

但是老師課堂上確實還是使用英文名更方便,因為乙個老師有那麼多學生,我們總不能在課前乙個個排隊去教他們名字怎麼讀,而且拼音名字對他們來說本來就特別拗口,一下子要記住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學生的拼音名字讀音實在強人所難。

至於新加坡,我不太清楚情況,就不妄作猜測了。

3樓:Manique

本科在加拿大讀了五年,研究生來了新加坡。說實話我完全不感覺新加坡人不熱衷用英文名,或者說香港人比新加坡人更熱衷用英文名的現象也不存在。只是香港人更喜歡說粵語而粵語發音下的中文名字對於我們普通話母語的人會容易讀錯而已。

相比之下新加坡這邊依然是普通話讀音,使用韋氏拼音,溝通起來不太容易出錯。本質上港新都是經歷過「去普通話」教育的時間段,但現在只是一邊的矛盾爆發了,另一邊夾縫自保而已。

客觀來說,新加坡,包括其他有海外同胞的地方,一定有很多心念祖國,也一定有不和諧的聲音。不應該拿少部分人的行為去代表

4樓:周小淇Colin

入鄉隨俗吧。

其實作為這麼多年的港漂,也成為了香港永久居民,一開始是很不能理解為什麼香港人喜歡用英文名的。後來隨著年歲增長,就慢慢習慣了。

準確來說吧,香港人說英文有種天生的優越感。真是與生俱來,特別是相比較於內地新移民,或者同樣說廣東話的廣東人。

因為,英文名是乙個單詞,說起來順口。如果說中文名字,每乙個字都是斷音的。

香港人一般都有乙個官方的英文名字,寫到身份證上面的。

相比較而言,內地新移民就不會了。我們也會取英文名,但是就是隨便說說;一旦跳槽就會換乙個英文名,當全新生活的開始,也挺好。

其實,香港人還有乙個習慣,就是給英中國人取中文名,而且取得亂七八糟的。其他華語地區一般都不會用香港人給英中國人取的中文名字(甚至連BBC都不用這種翻譯),聽著異常古怪:

德蕾莎梅伊、藍韜文、夏文達、侯俊偉。。。。

5樓:

很多答案提到香港人崇洋媚外,雖說是實情,但也屬於五十步笑百步的行為。大陸年輕人起英文名不熱衷?

愛起外文名,是兩岸三地中中國人共同的習慣。新加坡人不那麼做,反而是因為他們受馬來人印度人影響,已經不算中中國人了,沒了這種」陋習「。

其實真實原因也不是崇洋媚外:

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給來華的胡人起漢名的習慣。歷史上有很多起中國名字的外族人,如金日暺、安祿山。那個時候仰慕中華文化,來中國生活的外族人很多;仰慕外國文化,學外語出國的中中國人很少。

到了近現代,中中國人被迫學習西方,以為西方人也有給外族人起本國名字的習慣,所以才主動給自己起英文名。馬來人、印度人就不一樣,他們不起英文名,也從來不給西方人起馬來名、印度名。

都是相互的,語言習慣而已。

6樓:卡哥Carlos

香港人當初如果申請BNO護照,有個英文名會方便些。回歸這個動作,讓很多香港人有英文名這個意識,把英文名加上自己的證件也非常方便操作。新加坡沒有回歸問題,所以他們在名字上沒有深層思考的理由,爸爸媽媽怎麼取就怎麼叫唄

7樓:ZOZO

以前我看《暗戰2》,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主、女主的助手一口乙個英文名,黃啟發不停的嘲笑他們是假洋鬼子,看過電影的應該都記得,男主硬叫女主Teresa的真名朱麗花。

而18年後的現在,香港人已經覺得叫中文名字彆扭,香港怎麼會不沒落呢?

8樓:楓錄

被奴役久了吧估計

想當人家想瘋了人家又不接納

只好改個名字自己叫叫滿足一下自我

其實被奴役不可怕

人要知道自己是誰

被奴役要懂得抗爭

可怕的是被奴役的甘之若飴以至於數典忘祖

還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國際化等等

9樓:海狩

雖然是被殖民者

但是在殖民者的領導下

過上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好日子。

所以要盡快異化自己的心情不是誰都能理解的。

很多頂層人物人在回歸前不是還想讓英中國人解決身份問題嗎?即使富可敵國。也還是很眼饞那張正式身份的。

普通人又能怎麼想?有個英文名字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現象。

還是咱們這幫土豹子,最後把一切都娛樂話了,比如托尼老師那裡剪個頭。

10樓:江夏like

沒有宗教背景取英文名會怪怪的,我發現全世界華人只有大陸人不熱衷取英文名。鄙人在美國多年,根本不需要英文名,漢語拼音即可!

11樓:

自恨文化的外在表現。三哥被殖民那麼久,還不到處是是Raj/Kuppa,也沒見誰改成Kevin/Michael的。況且你乙個異教徒,叫Michael很違和的。

12樓:syx9999

你把給自己起英文名的當成古代給自己起個字就是了。主要是方便稱呼時候用。

對著陌生人還能妹妹弟弟(上海),靚仔靚女(廣東),老妹兒大兄弟(東北),小哥哥小姐姐(飯圈)這樣的叫,家裡人叫小名或者輩分也行。反而一般朋友之間稱呼比較難搞。

連名帶姓叫顯得太生疏,只稱呼名的話關係不到位這樣叫也不好,而且有些名字說實話,也不知道咋起的,叫起來總感覺呢麼點怪。。。姓加職位的稱呼方式太官方。

古代有表字,現代不興這個了,所以給自己取個比較好開口的英文名算是折中方案了。

當然,給自己起個一長溜的英文名那種,一般都給他個白眼,潛台詞懂的

13樓:田月

猜測是因為新加坡相對是多種族的社會,在名的層面需要用中文表明自己的華人身份,而在香港絕大多數人不管用不用英文名都是華裔,沒有凸顯自己種族的必要。

14樓:Kelvin Ng

香港人認為只有非常親密的人才能叫自己的中文名 (不帶姓),例如父母、(外)祖父母、老公/老婆等,就算是親密的朋友都不行。其他人要麼連名帶姓叫,要麼叫別名,如果叫中文名的話會起雞皮疙瘩。

我中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是從內地過來的,她就喜歡叫學生的中文名,我們都很怕她叫我們回答問題,不是怕回答問題,而是怕起雞皮疙瘩。其他老師,有些比較親民的會叫別名 (包括英文名),不那麼親民的就連名帶姓叫。

那麼如果不想別人叫自己的中文名,又沒理由要連名帶姓叫 (太見外),那麼唯有取別名。取別名有三種方法:很有創意地想乙個別名、取中文名諧音、取英文名,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創意,也不是所有人的中文名都有有意思的諧音,那麼最簡單的就是隨便選乙個英文名了。

另外,老一輩的人也流行用粵語拼音的 initial, 例如如果你叫「陳大文」,粵語拼音是 "Chan Tai Man", 那麼別人就會叫你 T.M.,港片裡面公司高層經常這樣互相稱呼。

為什麼國人熱衷於和稀泥?

MC C 因為從結果的角度來看,對於很多人或者事,這是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和稀泥有的時候指的是讓雙方都認為自己對的情況下,不再追究。不和稀泥的方法,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涉事雙方足夠理性客觀且要求一定的認知能力,然而很多人達不到這個要求。於是非得把事情弄個清清楚楚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或者說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

人為什麼熱衷於自我剖析?

其實我剛有個想法那就是在知乎上發個求關於自我剖析的方法的問題的結果進來隨手一刷你就出現了好吧趁熱說說我的初衷好了 這按例是不是該出分割線了?我的想法只是為了清晰全方位的認識自己以更好的揚長避短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更以讓自己的生活美好嗯就這樣 你的題目確實與題幹不符,我的回答針對題幹。你列舉的這些,全不...

為什麼人類熱衷於互害?

天河何處 人之本性,獸之性也,獸性合乎天道。夫天道,無所謂善惡。而善惡所以明者,以人道故也。人道者,人性之所存也。人性者,人之所以別於禽獸也。獸性之於天道,無所謂善惡,察之以人道,則善惡之辨生矣。何哉?生物之人法天道,文化之人法天道與人道。生物之人性,獸也,不可以善惡論之。物合天道則趨於存,悖天道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