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跟凡夫的行為差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6-03 16:29:23

1樓:修行者

聖人凡夫均有其行,聖者之行,而依佛之教化,為利有情起行。這裡指的聖者呢,就是佛菩薩了,或者是證果的聖人了,那麼他們所發出來的行為啊,就是依照一切諸佛菩薩的教論去具體怎樣渡眾生,符合佛菩薩的標準而起用的行為,這就是行。他們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舉動,為眾生超脫的行動,是這麼一種行為。

凡夫首執於我,認妄為真,被輪迴所縛,落於煩惱生死起行。相對而言的就是談到凡夫了,凡夫的行又是怎麼樣起的?主要是認妄為真,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把自己的五蘊所產生的一切分別心、執著於世法的等等,就當成自己的菩提心了,就以這麼一種心境去對待世間上的所有一切。

看到電視非常好看,他的眼睛就看去,心識就分析,分析高興了他還會笑,所以就被外境所遷,就躍動情識。因此啊,凡夫的起行是認妄為真,認妄為真諦之心,作妄行之舉,因此,凡夫跟聖人的差別是很大的。(完整法義請詳見《藉心經說真諦》)

2樓:我想我是魚吧

凡執著於現象,聖了解背後的原因。H&M事件,大多數人去懟他,但這後面勢利不言而喻。如果再深究下去,某國就真那麼討厭?

無意為某國洗白。不過是利益相摩相盪。故而王毅說:

「氣氛談不上緊張。」凡夫外部環境一有壓力,內心就會跟著緊張。顯於外為,怒;傷於內為,鬱。

從而隨波隨流。了解環境的變化規律,能應對自如,做到極致,便是聖。

3樓:奇蹟人生

聖人只做點醒(點到為止),凡夫則喜歡強迫。

聖人因感受而喜悅,凡夫因感受而煩惱。

聖人知止行,凡夫知志行。

聖人見心,凡夫見相。

4樓:鉤山客

昔日曾就一文,略有所涉,今刊之。聖人求「道」,凡夫求「器」。聖人貴生而輕欲,陶陶然樂其道,無所執卻反有得。

凡夫重欲害生,營營碌碌而逐其末,有所執而略有得。聖人無計而大事就,凡夫竭智而成其謀。聖人以精神養精神,心澹意寧。

凡夫以物質養精神,欲壑難填。小生未得閒暇,如此種種,不一而述。倘蒙見教,沒齒不忘。

5樓:心問

不覺得有差別,和尚有和尚的道,道士有道士的道,同樣的人,出發點一樣,去的方向不一樣罷了。不過我比較好奇為什麼同樣的人,思維為什麼差別那麼大,並因為思維習慣的不同形成了這個世界。如果思維限定了起點後的一切——好強的宿命感——並不覺得聖人會多好,凡人會多差,如果真的有思維限定或者宿命——都是一些可憐的人,被自己無法了解的力量限定在這個空間,只是按照自己所不能了解,不能控制的力量在走乙個過程,十分天注定,半點不由人。

如果那種力量公正,聖人和凡人只是各有長短。如果不公正,聖人也只是被那種力量下被認定的乙個幸運的人而已,也就是並不是聖人偉大,只是幸運,僅此而已。

就像傳說中的紫聖,如果真的有,幾千年前就算出來了,那也只是證明地球這個運算公式的必然結果,跟紫聖有什麼關係?他很強大嗎?你覺得呢?

也就是說也許聖人是乙個因為系統需要被安排的乙個必然(和聖人本身沒一點關係)。

6樓:空氣濾心

聖人是完美的人,人之道承載了天之道的完美人。是古人對人的敬稱,但求聖思想卻是愚昧的。儒家經典其實只啟示人之道的君子,道德經也要求絕聖棄智。

舜被孔子稱為聖人。孔子描述舜治國無為時,說舜就是端莊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已。聖人治國無為知止,並不需要去主張和作為什麼,天下就能大同,關鍵是人之道修好了,自然就能知道哪些是不應該的做法,不去做有違天道意志精神的事情,民自化,自然而然地國家就能大治。

聖人無為是以愚治國,就是拋棄虛妄的人性智慧型,為而不爭,人性道德精神下去積極作為,但不能與高於人性精神的天道對抗。不能去主張和作為高於人性的事情,而是知性上的否定,明白哪些事情不應該。如果以智治國,就會整天認為應該怎麼去做,而人知性上的肯定都是不完備的,太多應該怎樣治理國家,必然會妄為。

人的行為知性必須建立在否定認知基礎上,這才是正常辯證法。

7樓:知音

聖人不是神聖的意思,聖即潔,聖人即潔人,受不了人世間社會的劣黑和骯髒,此為一潔,還有二潔、三潔的,……。並非是到處在臆淫的什麼仙風道骨、神神化化和什麼高雅境界,一樣是七情六慾的人,不然也不能是為人,是不。老子胸氣激盪說,誰若使民常畏死,吾殺之,看見了麼?

民不畏死大威至,勇而敢則殺,是殺向之…,全部被不懂的人給解歪解壞了。當然聖人者具備和識得很多東西,至於其它是與凡夫一樣的。

8樓:沐見清

最早的聖人是堯、舜、禹、湯、文、武,他們成為聖人的主要原因在於治道尚民生,以及上古資訊蔽塞,依靠口耳相傳最終到春秋時代神化了。

第二批聖人是孔、孟、老、墨等諸子,他們成為聖人的原因是:官學注入民間,作為第一批捕獲到官學並進一步闡述將之發揚光大的人,成為了後人之師,受到了景仰而成為了聖人。

第三批聖人是宋明之際程朱、陸王,此有爭議,暫且擱置。他們成為聖人的原因是:拋棄了秦漢以降採取訓詁法對儒家經典的詮釋,轉而以理詮釋,讓先秦經典為我之所想服務,從而有了和朱理學。

其中有個代表人物是歐陽修,他私修了一部《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內容多錯誤,而且刪減過度,絲毫沒有史家的實錄精神,但是考察歐陽修修《新五代史》的動機就明白了,他是為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務的,所以看《新五代史》,一定要看他的評,那才是歐陽修最希望你所看的,因為那些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理學也是如此,經典的詮釋不拘於文字的訓詁,為我所用即可。

再往後的聖人嘛,不知是按治國算呢,還是按學術算呢。。。(本人猜測是治國)

回到問題上來:聖人跟凡夫的行為差別,我的答案是有差別。聖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聖人有高明的眼界、淵博的知識、堅韌的精神,聖人不拘小善,志向高遠。

聖人將高尚的行為準則貫徹終生,有錯能改。凡夫做不到這些。

9樓:我心光明不可道

聖人做之前想的是「應不應該去做這件事」,凡人做之前想的是「值不值得去做這件事」。

乙個小孩落水了,乙個人救人之前考慮「應不應該救人」,就是聖人。乙個人救人之前考慮「值不值得下水救人」就是凡人。

10樓:吳金銘

從中庸理論來說,聖人可以控制情緒,有節制的應對事情,而凡人被情緒控制而肆意妄為。

從心性來說,聖人可以秉持善良本性以仁心待世界,凡夫追求名利貪婪殘忍。

從心志來看,聖人一心向善心意堅定不懼威脅暴力恐嚇利誘等負面影響,凡夫心志不堅容易搖擺不定易受外界干擾而轉移。

從行為導向來看,聖人為人,凡夫為己。

11樓:之乎者也

聖人立德,立言,立行,知行合一!!

聖人是道的傳遞者和踐行者,是人類真善美的最高體現,是愛和真理的化身。

是普通人生命歷程的嚮導和指明燈。

聖人做事勇敢堅定,無私無我,不以他個人利益為追求目標,以群體眾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而普通人做事做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根據自己利益得失進行選擇,心性漂浮不定,善時如佛惡時如鬼!!想一出做一出,不能知行合一!!我執大,心性狹小!!

一切服務於自身的慾望,恐懼和無知!!

聖人服務於愛與真理,服務眾生,是天道的傳遞者!!

個人淺見,肯定不全面

12樓:梁國慶

在乎與不在乎'、放下與不放下、執著與不執著。愛護念與不愛護、尊重與不尊重、困難與容易之間選擇。聖人選擇困難。凡夫選擇了容易。

13樓:欲知

聖人敢於並能堅定的為理想而努力實踐,無論其如何起伏跌宕,依舊不改初心。

而凡夫一直在質疑,想而不做或做而不思,於是在彷徨中度過一生。

14樓:清夢

個人覺得區別在於心靈和身體的支配與被支配關係凡夫大多數時候是身體支配心靈、思想,肚子餓才會去找吃的,因為吃東西要錢,才半逼迫的去賺錢,因為賺錢需要技能、需要學習才會去學習,才會去思考。當身體暫時獲得滿足,沒有太大的需求的時候,哪怕內心需要,也會被身體本能所拒絕。例如內心知道平日學習很重要,考職業證書很重要,能為自己以後帶來更好的機會,但因為身體滿足於現狀,暫時不需要,所以身體會拒絕學習,就像平時制定很多有意義的計畫,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成為凡夫。

聖人大多數時候是心靈支配身體,影響日常行為。聖人也需要吃飯,但聖人在滿足身體的日常需求後,會支配身體去學習,拒絕身體的懶惰本能,通過學習、思考,從各方面反饋內心,獲得心靈的滿足。

所以聖人對比凡夫的區別,在於聖人能在身體本能獲得滿足後,拒絕身體的懶惰,支配身體獲得心靈的滿足,而凡夫則無法做到。

15樓:磨劫而圓

聖人:我知道我想做什麼,我會做什麼,我只能這麼做。但我想要選擇,他們會為選擇而痛苦,但從來心無悔意。

凡夫: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16樓:顏逢杉

按照孔子的說法,聖人都是保守派,聖人都喜歡回到過去,例如孔子就希望一切回到西周的狀態。老子則更加復古,希望回到原始氏族社會。凡夫則是進步主義者,激進派。

17樓:小錦蓮蓮

其實沒什麼差別。

我們的生活滿地雞毛,他們的生活也滿地雞毛,只是他們把雞毛做成了雞毛撣子,做成了毽子,而我們天天死命死命的掃,還是掃不完。

18樓:耿家新

行為本身沒什麼差別。聖人之行如大禹治水,行其所無事,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其所為與人無異,而其所以為則與人不同,這便是「無為而無不為」。

人和人最本質的差別是什麼

人和人心態的不同 和家庭關係,家教有關,一般家庭關係和諧正常的小孩,三觀正。一般人很難做到不把自己從別人那裡受到的傷害施加到更弱小的人身上,你討厭的人身上都有你的影子。 飛會的魚 認知!認知決定了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理解能力,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最終影響著我們的各種行動。就像嬰兒和大人,兩者...

偏航角和航向角的差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有3個學說。學說1 偏航和航向都是yaw,是描述姿態的角度,是完全一樣的。學說2 偏航是描述姿態的角度yaw,航向是描述速度方向的角度course。二者相差側滑角。學說3 偏航和航向都是描述姿態的角度。航向以北為基準heading,偏航以航線或者發射係為基準yaw。用哪個學說與學科和領域有關...

相機 與手機相機的最大差別是什麼

要說基本體驗上,最明顯的我覺得是機械快門 長焦和虛化機械快門,即便不說拍高速運動的物體的變形,就算是拍個人像.電子快門連拍出來的切換著看總會有種彆扭的感覺,機械快門就非常自然 個人感受 長焦不必說.手機上那點潛望式的長焦目前跟可換鏡頭還是沒得比虛化大概是最明顯吧,計算出來的要做到完全自然無瑕疵那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