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哲學與禪宗的關係是怎樣的?兩者有什麼異同?

時間 2021-06-03 10:58:08

1樓:自然的聯合

莊子與禪是中國古代文化與哲學中兩大神奇而綺麗的瑰寶,上古有莊子,中古有禪宗,它們對於中國文化哲學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古人常說參禪悟道,二者確實有許多相通之處。莊子哲學是中華本土的產物,禪宗則是印度佛學傳入中土之後,由中中國人加以改造吸收之後而成的乙個中國佛教。從真正意義上講,禪宗的產地是中國,並成為了具有哲學意義和無形體系的禪宗。

莊子哲學的「道」與禪宗的「心」具有相通相近之處,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是終極,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道」如此恢巨集博大,神秘莫測,但又是一種能賦予人以幸福和力量的東西。人如果獲得了「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與莊子的「道」相通,禪宗的「心」也是一種神秘的東西。「心」不是指肉體的心,禪宗的「心」所包容的也是一種自由和無限,也就是說,從「本心」出發,欲達到超越經驗的內心自悟,最終達到存在的本源,獲取對宇宙與人生的總體性根本認識,這種境界,即禪宗的「梵我合一」。所謂「梵我合一」,亦即「我心就是一切」。

在追求無限與自由這種境界的意義上,莊禪有共同的旨趣。在老莊哲學文化中,「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根本特性。在莊子的言談著述中,對「自然無為」的讚美隨處可見。

「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此所遊已」。莊子主張一切任其自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下有常然」,他進而解釋道:「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莊子將「自然」作為人生最高的境界,認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之本」,人們如果能以此「自然無為」當作準則,就會達到最大的自由。莊子一生所讚美的「真人」、「聖人」、「神人」等皆是因追循自然無為之道而達到絕對自由的典範。

老莊文化哲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體現在自然「無為」方面。無為是天地萬物的生成方式,也是作為萬物其一的人的存在、行為方式。他這樣解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而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人在「無為」狀態才真正保持住人的本性:

「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矢」。由此,只要產生「有為」的欲念,人的自然狀態就會喪失,因此虛靜無為才能保持人的本真。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

莊子的這種超越人生的「無為」精神狀態,「其寢不禁,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這種看似無情無慾的表徵,蘊含了「主人」、「神人」、「聖人」高度的精神自由感,構成了莊子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莊子看似卓異不凡的對於理想人格的描述,背後所隱含的是人類征服自然、超載世俗的熱切情感,也是他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臻於「無為」的絕對精神自由世界。他深知這樣的道理: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人自身的「自然」是存在和發展的最高目的,人如果犧牲這一目的,追求功名利祿,那麼,「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煢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俱然,可不謂大哀乎」!莊子深刻提示了當時社會人的異化,顯示出他對作為「人生之大美」的「自然無為」境界的深切熱愛與執著追求,這些後來成為古代詩詞和繪畫等文學藝術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在「既雕既琢」的紛亂時世,莊子號召人們以「無為」的心態「復歸於樸」,他在自然主義之上,十分清晰地預言道後世的衰敗亂離之象:「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環……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禪宗的「任運隨緣」同莊子的「自然無為」名殊而意類。對於枉然的做作追逐,禪宗大師們把世上的一切視為「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強調一切修行不能脫離現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眾生身上都有佛性,而且眾生都可成佛,不必外求。真正的大解脫,就是對「本心」產生真正的認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禪宗是禪教合一的。

禪是心態的解脫、是信念的昇華體驗境界。它強調「看得破」,「放得下」,融經義於日常生活之中,「萬法歸一」,因此,迷是自迷,悟是自悟,開悟就要有一種沒被任何相對所汙染、所羈絆、所障礙的絕對的清淨心,「即時豁達,還得本心」。在禪宗裡,與「無為」相對的「有為」稱作「有修之修」,是生滅法,即有生有滅的。

如果想與萬物為侶,與天地同道,就要進行「無修之修」。這種「無修之修」其實和莊子哲學的「自然無為」同出一轍,與老子的思想哲學都是相通的。國外有人說:

「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是完全一致的,《道德經》便是禪的基礎。「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

「朝徹」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

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而這正是禪的最高境界。

如何看待莊子的用與無用,兩者的關係又是什麼?

月色如水 這其實要聯絡莊子的乙個故事 搖曳於塗 在莊子看來,戰國時候的名位都是燙手的,看似你因為聖賢 有用 而被請去當大官,轉眼之間就是個身死族滅的下場。與其如此,何不如當一條在泥巴裡玩耍的烏龜呢?至少人還活著。這在戰國是非常具有現實的政治智慧型的 戰國求利,互相爭鬥,內外團團織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鏈...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具體關係?

本我永恆自我不息 哲學包含科學。現實世界是內理性外混沌的。物理定律在內部,在封閉環境下是成立的,但無法適應外部開放的環境。所以,最終支配現實世界的是哲學理論。哲學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哲學,指的是包含人類一切已知物件的知識,是人類包含一切而知之的學科,是滿足人類全知真覺而出現的。廣義的哲學包含信仰,...

意識與成功,是怎樣的關係?

陳慶之 對於人類社會現象其實是好理解的。但僅僅是理解其實是不夠的。人類現在的困局就是,如何打破精神需求瓶頸。人類目前已經到了需要昇華精神的地步了。但是下一步如何走怎麼走,目前來看,只有跟走。現實只是基礎,更應該的是超越現實。就像人性是基礎,做人應該超越人性。就像社會現象是基礎,人類社會是應該超越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