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入聲在大部分官話中消失了,卻在吳閩客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保留?

時間 2021-06-01 04:52:59

1樓:古島西風

鄙人的淺見:

1.入聲的大量消失只發生在部分的官話地區,如:北京官話、東北官話、腳鐐官話,冀魯官話。而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則有所保留。

2.而更往南的非官話漢語:客家話、粵語、贛語、和閩諸語等,都大量保留入聲。批註:山西的晉語是例外,也保留一定入聲。

3.從地圖上可看出,入聲大量消失的地區在傳統漢族地圖內,處於東北。也就是山東、河北、東北以及北京地區。而這些地區與通古斯語系的滿族人為交界處,難免受到外族語言影響。

4.清朝統治中國295年,將近300年的歷史。

總結:滿清入關以來,漢族東北地區的漢語與滿族語言互相交融,符合歷代國家語言的變遷。

乃歷史之使然。

2樓:

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入聲普遍都未分化。江淮官話韻尾大都清晰可辨,西南官話入聲有的韻尾還在(比如岷江等片),有的獨立成調(比如湖廣等片)。

主流說法往往斷稱以成渝片為主的大部分西官入聲歸陽平,一共只有四調,其實這是不嚴謹的。陽平往往是低平或低降,入聲雖低,但發聲時間長往往還帶曲折,歸給陽平非常牽強。只是西官人說普通話因為類似,都把入聲字說陽平了。

所以我個人覺得西官普遍都是5個調或以上。

為什麼在日語中大部分入聲漢字的音讀發音是有兩個音節的?

tzihou 我在想,假如以日語中漢字的音讀來朗誦中文時,並且將入聲字的第二個音節捨去不發音的話,估計整篇文章的聽感應該比較像是某種吳越語方言。例如現在彙總各種方言 老國音,以及域外方音製作的 青玉案元夕 假如日語是利用上述音讀方式朗讀的話應該更貼切。 超能聖龍 一開始確實讀入聲,但是後來為貼合日語...

為什麼大部分70,80後對大部分藝考生持有偏見?

Meazza 我認為一方面是認為藝考是上大學的捷徑,另一方面也算是嫉妒或者心理不平衡吧!三大 中傳 浙傳等這些學校的學生確實算是藝考方面的天之驕子,但也有不少普通學校甚至是工科強的學校弄藝術專業的,某種意義上確實算是捷徑吧!還有就是藝考生學習上相對比較自由,而且藝考完後拿到合格證基本上就進入大學了而...

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嫌貧愛富?

紅燒番茄 人們喜歡說嫌貧愛富,但其實刻在人們基因裡的是嫌弱愛強。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只要你細心觀察。比如學校裡乙個差生跟乙個優生發生了爭吵打架或者其他事情,其實是優生在搞事情,但大家第一時間會主觀的本能傾向於相信優生而比較忽略差生,特別是這個差生平時就給人的印象很差。當然遇到好的老師們能對事不對人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