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上會盛行「比較」的風氣?

時間 2021-05-08 22:01:59

1樓:Oasis

我覺得社會比較是人類進化出來的結果,是與生俱來的。

社會比較貫穿人類始終。我們的社會充斥著比較,這些比較被量化成了乙個個指標。處在指標之下難免痛苦,為了擺脫這種痛苦,必然需要努力掙扎著達到指標,如若能超越指標,高人一頭,那樣更好。

任何時代,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不過是在社會比較指標下能不落人後甚至高人一頭。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審視自己的人生,絕大部分人的努力奮鬥不過是一種下意識的攀比。

我們社會的比較全然是物質的,事實上,人真正需要真正能夠享有的物質需求是有限的,需求以外的需求都不過一種想象,是一種以為自己需要的需要。

審視我們自己的一生,社會賦予我們的需要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麼?

我們為何要跳進消費主義的陷阱,幸福,可以因為精神富足。至少,不應當做物慾的奴隸。

令人討厭的是,人就是個有機物組成的機器,社會比較後的低人一頭,就他媽會讓人難受,說什麼精神富足讓人幸福的話,挺有點自我安慰的意思。哎!

不管怎樣,我的人生不要命題作文,我要自由發揮。

2樓:晨光

正向看是進步動力!

反向看是傷人利器!

物種看是優生優育!

老婆看是外面有人!

孩子看是後娘後爹!

老公看是紅杏出牆!

狗子看,啥也不是!

3樓:

盛行「比較」的風氣,源於每個人都有「比較」的心理習慣,差別在於多和少。大家都比,那就變成風氣了。

社會心理學認為,任何乙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都需要評價自己的狀態,並明確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係。而這個比較過程就是社會比較。為什麼要評價自己狀態呢?

大概原因是競爭。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搶奪資源的過程也就是競爭。你要想知道競爭的結果,就得時時處處和人比較,才能準確地預估實力,調整好目標與狀態。

比如學校裡考試成績,每人人得知自己分數後都急切地想知道名次,知道了名次你才能合理確定報考學校。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職場、情場、官場都是如此。人一旦形成這個心理習慣,即使在不涉及利益分配的領域,也會如此。

比如在那些剛剖腹產後的產婦們,在一起閒聊時比較誰的傷口癒合得快、誰的傷口縫合得更好看等等,實際上只要在醫學標準認為的合理時間內癒合,都是健康的。但有的人癒合得快,就會比較得意,癒合相對慢的,就會失落和焦慮。仔細想想非常可笑,但人控制不住比較,並且不自知。

比較或者準確地說是攀比,讓個體在生活中平添不少煩惱和焦慮。但對於世俗社會來說,並非毫無益處。比如學校老師如果不給學生排名,學生壓力不夠,班級平均分就上不去;公司員工假如不在意工資級別的話,很難玩命幹活,公司業績何來節節攀公升?

題主說因為價值觀單一,所以有比較。這個解釋並不完全。假設乙個學校不再以文化分數為唯一標準來評價學生,而是多元化,比如跳舞跳得好,或者跑步跑得快、或者人際關係搞得好也可以算作優秀的話,實際還是有比較的。

每個維度的「優秀」都是「比出來的」。就算老師說大家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但老師或集體成員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更「引人注意」,「存在感」更強,這就免不了另一種的比較。

從根本上來說,人存在與生俱來的「我執」,希望凸顯自我的存在,希望在群體中被關注、被崇拜,因此要做到不攀比,太難了。只有修到「無我」狀態,才可能不比較。

為什麼大人總喜歡自來熟的小孩?在社會上會八面玲瓏的孩子有糖吃,高冷的孩子難道會餓死?

這個問題是在說人際關係吧 外向的孩子有糖吃,內心向的孩子會餓死嗎?現實情況是,在社會生活中外向與內向的孩子誰也沒比誰更有發展優勢。人際關係的核心是交換關係,特別是利益上的交換,我們總是喜歡那些能夠給我們好處的人。例如 大家上發單頁的銷售員又熱情又活潑,來來往往那麼多行人包括在銷售員手裡買過產品的客戶...

為什麼我家長總說我在社會上會很難混,會吃虧,而且還講我跟家人都處不好,怎麼跟社會上的人處好?

讓我再睡會 有保守的接受這個意見!也許跟家裡人相處的狀態與跟社會上的人相處的狀態並不相同呢,這話不是百分百的,人無完人,做到自己認為有進步,並且以這個為目標去進取。 田田 這不是單純的否定!更多的是父母怕孩子因為不好的性格或者行為,到社會上會吃虧的一種擔憂!顯然,你滿眼裡只看到了父母對你的否定,沒有...

從學校畢業後,社會上有很多低俗的習慣和風氣,你會認為迎合這種風氣是屬於社會上的學習嗎?

這個問題提的得好,首先乙個學生,剛從學校畢業出來,還不懂得如何適應社會。廣闊的人群造就了社會擁有不同的人生百態。乙個真正睿智的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生應該改變的不是迎合風氣,而是適應社會。吸收自己欠缺的好的方面,例如社會經驗 社會閱歷和職業技能,避免社會不好的風氣,例如隨波逐流,碌碌無為。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