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中的疑惑?

時間 2021-05-08 21:11:17

1樓:心靈樂園

社會上有「人善被人欺」的說法,這是因為當前的環境不是很好——行善的人較少,作惡的人眾多,大家都寧願同流合汙,見人行善反而抨擊、懷疑。

佛教的《毗奈耶經》裡講「果報成熟時,彼苦亦難脫」,乙個人造下的惡業一旦成熟,痛苦就難以逃脫。反過來說,如果造下的是善業,那麼即使遭人排斥,你自己也不會有絲毫過錯,而且將來也必定會無欺獲得安樂。

《二規教言論》中說:「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即便世上很多人排斥善、造作惡,但是我仍然要秉持高尚的行為,做乙個善良的人。

即便你的善行暫時沒有得到回報,但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就應當堅持不懈地行持。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發現一件事對大家都很有幫助,那麼即使有人批評、阻撓,我仍然會矢志不渝地去做。

人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就會常常擔心自己遭到損害。現在很多人之所以不敢行善,就是因為害怕自己吃虧。這種人的心是很弱小的。行善方面還是要勇往直前。

佛教中講,行善時要有兩種心:

第一、勇敢心。如今的很多人遇到行善的機會,就退避三舍,這是缺乏勇敢心。

第二、恆常心。做一件善事不難,難的是長年累月地做善事——去年、今年或者年輕、年老時都一如既往。所以,行善貴在持之以恆。

如果能具備上面兩種心,任何違緣、困難都不會障礙你的善行。

2樓:nnn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您有些執著於名利,不能待人如己,

善心種得不深,惡意除得不盡。

不過您能意識到問題,有向上之心與志,非常值得鼓勵!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

應淡化人我分別,待人如待己,看到他人做錯事,多起慈憫之心,多寬容。

不要執著於名利,招惹是非痛苦。

推薦讀: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

了解全面行善方式。

3樓:悟同而棲

不要對自己做好事的後果有任何期望,要行了善事轉眼就忘要是念念不忘,要是想要回報,要是想要別人感激這些行的善事就成了你的枷鎖,還不如不做了

行善是為了普度眾生,不是為了功德或是善因緣(老修行這麼說是為了方便法門)

慈悲是對眾生的寬容和理解而進行度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和教做人。

4樓:護法居士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

愛之為病眾患之本。以拔愛本枝葉不滋。於中自拔永斷無餘。欲本自滅更不復生。

由愛生欲流。

猶如駛河漂溺生類。億千萬眾喪其命根不得全濟。河竭之後眾生往來無形傷害。

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者。

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痴為潤津。若彼學人思惟妙觀。能斷此者超越苦際。

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5樓:心向菩提

助人為樂

得到這樣的樂

有時也許很不容易

我是這樣做的

一般情況

助人不對自己要求太高

既不會讓自己太吃力

也不對他人有所要求

然後隨緣忘掉

當然一般不願忘掉

但大多終會忘掉

只有忘掉自己助人

才能體會到助人的快樂

6樓:能依

所謂慈悲為懷,首先要明白真正的慈悲是指什麼,否則聽信或理解成某些不究竟的解釋,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在大乘佛法裡這麼理解慈悲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簡單理解這八個字:沒有緣由(非道德綁架,非利益交換),沒有(他人和自己的對立)分別,把眾生視為與己一體,真正做到無我利他,三輪體空(沒有能慈悲的你,沒有所慈悲對應的他人,沒有慈悲這個事相),這樣才是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需要大菩薩境界的聖者才能做到。

就比如,小學生也可以談論相對論,但是只有真正的大科學家,才有能力應用相對論。

真正的慈悲需要大智慧型為前提,需要證離相無我的境界,需要善巧方便的手段,常人理解的慈悲行為,很多時候都是自欺欺人,妄想利益交換的手段罷了。

7樓:廟哉

貪嗔痴慢疑具足:

貪慈悲的形象,嗔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慢他人的品行,疑善的因果,最後就是痴於自我的意識。

怎麼斷這些心念?

首先要明白慈悲的作用,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淨業,淨化自己過去的惡業。說直白點,因為過去無數次,你對別人都太噁了,為了避免這些惡都成熟,需要用慈悲來淨化。

相當於做了很多壞事,慶幸法官沒有判你服刑,而是去做義工一樣。

所以不要懷做我在做好事的心,要發「我是在懺悔」的心,一顆「有罪」之心。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心態。

別人的品行,正好是自己業的映照。但你看乙個人壞時,你就憶念在過去某一世,你也是如此令人討厭。那你看著他,就像是在看「年少」的自己。這樣你就容易起慈悲之心,而不是記恨他。

人對自我的執著,和對外境的分別心,這都是需要智慧型去斷除的。而智慧型不是通過心念的調整就能到達,而是不斷的聞思修。

8樓:一禪

題主,大家已經為你講了很多了,我就不再講理論了。

1、你這種心念屬於什麼?

你心中的行善,或者說布施,本質上還是一種交易。你想用自己的付出,換來自身形象上的高大,或者是別人的感恩,這跟菜場買菜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買菜有功德嗎?有,但很小。

2、該如何應付這種心念?

首先,行善或是布施,要隨緣。這點非常重要。

俗話說,上趕子不是買賣。我是學《道德經》的,當年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時候,老子從來不會主動告訴孔子什麼東西,老子就像一根呆木頭坐在那裡,孔子問一句,他才答一句,孔子不問,他絕不多說乙個字。佛也是一樣的,就像一口鐘,沒人敲,絕對不會自己響。

所以,行善、布施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隨緣。當你的心意真正到了想要行善的那一刻,再伸出你的手。不是別人強迫你,也不是你強迫自己,所以還要什麼回報呢?

最後,任何事情,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一點一滴中修行吧。

9樓:

(相應部S.i,98)

拘薩羅國國王有一次問佛陀,布施應該給送給誰。(布施者的原則)佛陀答,布施應給「施者給了之後心有喜樂」的人。(我的理解是雙贏,至少也要一方受益)

接著國王再問: 施捨應給予誰,才能獲得大果報?

佛陀把兩者(布施給誰、什麼果報)看成不同的問題,答道,布施給有德者得大果報。

他又進一步闡明,供養那些滅除五蓋、具備了戒、定、慧、解脫與解脫知見的有德隱者,最有果報。

關於夷陵之戰中曹丕的決策的疑惑?

羊羊羊 正史來看,曹丕坐山觀虎鬥是唯一的正確決策。首先劉備伐吳是為了地盤,給關羽復仇只是個由頭,和曹操為父報仇取徐州一樣,你要把這當真我建議回去看三國演義,按這邏輯張繡把曹操親兒子殺了還敢歸順曹操?如果曹丕伐蜀,劉備只能回軍救援,蜀漢確定曹魏是蜀國首要敵人,漢魏矛盾為主要矛盾,隨後遣馬謖使吳說明利害...

最近的疑惑?

阿殊迦 因果見解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遵循五條原則 1.業決定2.自作自受3.未作業不受4.已作業不失5.業增長廣大。乙個不恰當的比方,過去的業像是一紙文憑,給你乙個開局。如果工作後積極進取,有很大可能超出文憑界定的範圍。比如二本的平均表現只能到某個水平,但你很努力,又聰明,所以超越了就業天花板。...

轉行的疑惑?

Horton Chen 想從學徒做起,那你的發展方向是技師,例如焊接師傅 銑床師傅,跟你想做的模具設計機械設計方向不對。學徒發展成設計師的概率很小,別看很多設計師都當過學徒,那是組織安排去培養的。機械是很不適合外行人轉入的。做機械設計要對數學 靜力學 動力學 材料力學 材料學 運動學 工藝學 互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