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斷捨離嗎?

時間 2021-05-08 07:54:47

1樓:大師兄快樂一家人

當人生出現 「超負荷狀態」的時候,需要一次斷捨離。

而超負荷狀態時有發生。

乙個行李箱,裝滿後就裝不下新的物品。

可以去買新的行李箱,但是手只有兩個,都拿了行李,拿哪只手拍風景呢?

而斷捨離就是保證乙個行李箱還存在,並且有一些空餘去新增新的物品,還能空出乙隻手,去摸摸貓貓的頭,去感受世界上一草一木的美好。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超負荷的時候。

1:斷捨離掉———不需要的物品。

2:斷捨離掉———經常「頭疼」的,需要處理的,但是價值不高的事情。

3:斷捨離掉———對過去的留戀,對未來的擔憂。

從物品下手往往是最簡單的斷捨離,不用道歉,不用傷害感情,No hard feelings,捐贈了還可以是一樁美事。

手機軟體上的斷捨離,電腦檔案的斷捨離,也相對容易。多整理幾次,就順手起來了。

最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斷捨離。

如何解釋呢?

大多時候,人類一般都不喜歡 「被拒絕」的感受,不擅長「拒絕別人」,不想「傷害別人」。

是否不回覆是一種斷?

是否這個人三觀不合,只是因為還沒有深入了解?

是否有這個必要呢?

而「當斷則斷」也是一種成全。

超負荷超載的車走不遠,總有一些人,一些事,在中途下車,才能成全車上的人,去到下乙個目的地。

寫這篇回答的時候,窗外下起了鵝毛大雪,要捨棄多少東西,才能真正坐下來享受一場雪,一次時光,一趟生命的旅程。

請給我乙個贊,極簡路上有個伴!

2樓:哄哄

看完這本書,我的另乙個很深刻的感觸是中日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事實上,每一種文化植根於幾千年的政治經濟地理階級的差異裡,有著各自的可取之處。中中國人自古生活在遼闊的華夏大地,物質充盈,有著生於憂患,未雨綢繆的特質,保留可用的東西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慣。

再考慮到作者的背景,國土較小的日本各種資源較缺乏,在普世價值觀中崇尚「小」與「力量」,社會慾望較低,斷捨離提出的概念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思維和生存方式,我非常認同斷捨離的第三重境界,即慾望方面的斷捨離,只有放下太多雜念的貪欲,才能擁有更清淨的心靈。至於是否捨棄那麼多物品,嚴絲不苟地整理,倒是沒有那麼的必要。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值得思考和借鑑,而不是簡單地將它作為一種行為規範來約束自己。

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斷捨離的第三重境界。

3樓:Autumn

我覺得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甚至我覺得生活方式出現變故一般都是在人生道路上發生比較重大的變故。

譬如我媽媽去世前我有極強囤積癖,什麼都喜歡買,買了又不用。自從她去世了,我就開始斷捨離了,因為覺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簡單點好。

有些人天生愛交際,愛囤積,我反而覺得斷捨離會壓抑他們的慾望,如果沒有其他出口總有一天會爆發的。

生活需要不需要斷捨離要順應自己本心,你覺得我需要減少一點物慾,想過簡單一點的生活,那麼就可以實行斷捨離。

4樓:九糯

又不是空氣和水,斷捨離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當你被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所累了,自然而然會去斷捨離,讓自己保持舒服狀態,這其中本沒多高深的道理。關鍵是認清自己。

5樓:之之

個人覺得斷捨離其實是一種愛好,就是有些人非常喜歡那種極簡的生活方式,覺得周圍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就會感覺心曠神怡。與我自己來說,大概就是這樣的人,不喜歡家裡面東西過多,過於擁擠。但是我也有一些朋友,是那種非常喜歡滿滿當當的居家環境,喜歡那種被物品環繞包圍的感覺,感到內心很充實,那這樣的人如果去做斷捨離就會很痛苦。

其實我們每個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貼合自己喜好,自己高興就好,不用非要尊崇一些流行化的居家意見。

6樓:緣來世你

是的,人生需要太多次的斷捨離了,比如,打掃屋子,就需要必須斷捨離,把一切不用的閒置的物品,捨棄掉,才可以收拾乾淨利索屋子。一段感情也是,沒有了繼續下去的意義,也要果斷的斷捨離……

7樓:玲子

需要,丟棄也是需要決心的,就像把買了多年不穿的衣服丟掉,就非常有必要,放著不僅占地而且影響心情,收拾完後感覺整個空間都變清爽了,心情也好多了。

8樓:時光裡

首先還是要看自己的生活狀態,如果物品不是很多的話,就根據自己的需求整理物資做好收納就可以,一般的話弄斷捨離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的東西太多,又不太會收納整理,這樣每天找東西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需要斷捨離了,處理的大體原則一般就是先確定斷捨離的物件,比如衣物,就把所有的衣服找出來,2年以上沒有穿的,比較破舊的,覺得不適合自己現階段的等等的衣物拿出來,捐掉或者新的沒穿過的衣服鹹魚出掉都是可以的。以此類推,其他的個人物品、使用物資都是這個意思。個人覺得斷捨離的是否進行不是這個事情是不是必須的,而是如果不斷捨離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精力、覺得生活一團糟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一下了。

9樓:雨停愛整理

我覺得斷捨離其實是反人性的,因為人討厭失去,斷捨離是因為迫不得已,如果能積極地管理自己的物品和慾望,就不會到需要斷捨離的那一步

10樓:納飾家-周晶晶

這就要看你對斷捨離的理解程度有多深了。斷捨離不止是物的捨棄,還包括仇恨和煩惱。凡事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去做。

物品可以收納整理(不必要一定是「只要一年用不到就該捨棄」之類的思想);仇恨是可以淡化的,自己想好利弊關係,化仇恨為力量;煩惱也是可以逐漸消散的,這就要看自己的心態了。但是很多時候試問自己斷的了、舍的去、離的開嗎?我的答案是「每個人都需要,但先控制好自己的心態最重要」。

11樓:淨靜家居整理

首先要明確理解的一點是斷捨離並不僅僅是扔東西!

應該還是通過清點我們擁有的物品來審視當下的的人生狀態,再通過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理想生活去對物品做取捨的過程!

我覺得斷捨離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不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不經甄別的物品不值得擁有,認識當下的自己從整理擁有的物品開始。

如此看來,每個人都需要吧!

12樓:愛收納的駱駝

三十歲之前多做加法,多去嘗試,多去感受這個世界,不去嘗試,你怎麼知道你喜不喜歡,合不合適呢?這一生最適合,最喜歡的也許就在其中呢,工作,感情,物品都如此。

三十幾歲之後,需要給自己做減法,沒有人能同時做好所有的事,用不了也照顧不好所有的東西,這個時候你就知道有三支口紅,和擁有三十支口紅對你的生活影響並不大,

加法讓人充滿激情,減法讓人安定和幸福

13樓:年靜

主觀上來說,不是人人都需要,如果你感覺自己的東西超過了自己能掌控的範圍,可以嘗試一下這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說不定你會喜歡上。人生嘛,就是不斷嘗試新事物,才能更有趣。

14樓:街角乙隻貓

這個真不一定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呢就不喜歡家裡空蕩蕩的,感覺少了點什麼,所以必須用物品來填滿房間。喜歡斷捨離的人呢,更重要的一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東西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生命中也只留下重要的人和事情。

15樓:2珺愛極簡

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的人喜歡物質生活上堆積出來的幸福滿足感,比如有些老人家,小時候是窮過來的,到什麼程度呢,我都不敢想象,我奶小時候門口的樹皮都扒光了她還搶不到,野菜那基本都搶沒了,衣服能有一件像樣的就不錯了,沒有筆學習就撿筆頭劈開用鉛芯,把樹枝劈兩半夾上用……像這樣窮過來的,咱們是沒法體會的,乙個人全部家當可能乙個小木頭匣子就裝下了,好點的乙個五斗櫥真是多說了。等這樣慢慢富裕起來了,只要得到一樣東西就覺得得留著是有價值的,我們沒經歷過,我們都是不缺吃穿長大的,肯定體會不到不捨得扔的那個感覺。慢慢家裡不是五六個人擠乙個屋,地方有了,老人堆東西的地方就多了……其實這麼說來,中老年的那波人不像老一輩那麼甚,但是我們也沒有經歷過他們的難處,有一部分靠堆破爛活著,她們目標首先是活著,然後才是收納整理,這樣的話斷捨離離生活還是太遙遠了。

不過我需要,我也希望我老頭和我兒子需要,在現在的生活斷捨離既節約又好打理,但是我覺得無法去要求老人家也這樣,因為我沒經歷過苦日子。

16樓:mrheyilun

看每個人的需求以及對斷捨離的理解,以全屋收納整理為例,如果對全屋的布局混亂,常常找不到所需要的物品,常常做不到物品用後歸位,對收納空間沒有具體規劃,對於上述情況產生困擾及想改變這種情況,建議考慮斷捨離及類似的方法,斷捨離本身是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梳理和總結,即對如何改變現狀的一種方法,可以進行嘗試,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對自身向的調整。

17樓:衣櫥管理師-倩兒

從物品角度來講:

要看家裡儲物空間是否足夠大,是否能放得下所有物品。如果放不下,又不能增加新的儲物空間,是建議做斷捨離的。如果家裡儲物空間足夠,又不能一下子割捨很多,可以給自己乙個時間慢慢做出選擇。

從主觀想法來看,斷捨離斷的不止是物品,更多的是心靈考驗,通過梳理物品和自己的關係,進而做出選擇。

其次,斷捨離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要為了斷捨離而斷捨離,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想解決的問題。開心舒適最重要。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嗎?

卡哇咪 我覺得需要,但不需要太多。往往要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好自己的空餘時間,優化自己,並不是所有的業餘時間都需要朋友的陪伴,學會獨處,讓自己更優秀 可能現在的我不需要吧,因為和我玩的很好的乙個朋友已經不想和我出去玩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就是不想去玩我覺得好失落,感覺她厭倦我了,所以我覺得朋友真的可有可無...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錢?

AIA嚴冬慧 這是個好問題。其實在遠古時期,人類是不需要錢的。到後來,人的慾望變多,需求變多,自己沒有的東西看到別人有,就產生了物品交換的行為。後來能換的東西種類越來越多,但是拿乙隻雞去換一頭牛,養牛的覺得不划算,於是為了方便交換,出現了等價交換物,這是貨幣的前身。而後慢慢的衍變出貨幣,就是我們俗稱...

每個人都需要認同好嗎?

xiaowine 社會性是人的屬性之一,渴望認同,同時又認同別人,就代表著一種良性的互動與溝通。根據人的自私性,我們大致可以明白,想要乙個人開口讚美別人,前提就是這個人被人讚美過。現在流行的鼓勵式教育就是為了這個,因為這樣可以使人自信又有柔軟的性格,易於相處。所以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的教育理念有啥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