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張衡傳中張衡為人正直,卻在宦官使眼色威脅下不在皇帝面前說實話?

時間 2021-06-04 03:31:26

1樓:佩夜光與瓊枝

我不會說話,說錯了請盡量原諒,不能原諒請使勁拍磚。

我只是個高二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是張衡粉絲。當然我並不想通過年齡賣慘,幼稚不是年齡而是思想的錯。

我覺得前幾位把該說的都說了,但我還想瞎說幾句。

張衡在《南都賦》裡曾經說過:「容止可則,出言有章,進退屈伸,與時抑揚。」他是把這個當做君子的標準的,原文有提及。

我記得有出土文獻(也許是春秋的?不記得了)叫作「窮達以時」,孔子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好像也有一種解釋是說孔子羨慕雉雞能夠順應「時」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張平子會有「與時抑揚」這種想法其實不是什麼稀罕事啊,那個時代很多讀書人都是這麼想的吧,至少接受過這種想法。

張衡《歸田賦》裡面提到老子和莊子,《思玄賦》提到儒家和墨子,因此很難說他思想傾向哪一家。老莊當然崇尚消極無為,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很難說有多積極,「為萬世開太平」啊什麼的那都是後世的事了。

張衡其實是比較清醒的,知道自己乙個人改變不了什麼(「無明略以佐時」)(「俟河之清只懷憂」),於是他就決定通過科學和文學來實現自我價值(「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所以我其實真的很懷疑對於他的《四愁詩》的解讀——有政治隱喻——是否正確。我認為比起科學和文學他並不很關心政治。

無論如何他可是「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的型別啊。

正直=誠實=直言進諫=碰得頭破血流我認為大概是一種現代人對古人的臉譜化觀點。真正的古人(至少有一部分)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應該是很模糊又具有包容性的吧。

至於他首先是政治人物然後才是科研人才的說法,我的觀點是他自己一定不這麼認為,當時的其他人也未必(他們更可能認為他是文學人才,張衡的文名一直都很大,在古代他的文名比他科研名聲大,禰衡、庾信、夏侯玄、蕭子良什麼的好像都對他很崇拜)。他可能就是因為需要自保搞科研(或者搞他喜歡的其他東西,畢竟他愛好太廣泛)以及以上篇幅所分析的思想影響才說違心的話的。

他未必想告發宦官吧……不是皇帝問到他頭上了嗎……歸根結底他不擅長政治啊。

2樓:蕩雅

漢順帝為宦官擁立登上皇位,事後19個公公封侯,稱十九候。這群公公名聲比後輩十常侍好些,不全是惡貫滿盈的公公。張衡想說出「所疾惡者」,不是說的全部的公公都該殺,沒想到公公們統一戰線,「皆共目之」,眾怒難犯,正直就該做烈士?

3樓:破曉

首先我得說明,正直不是愣頭青,尤其是對張衡這樣的謹慎的人來說。

首先我們看下張衡是什麼情況。他轉職做了侍中,時常跟在皇帝左右。注意這個「平」字,我YY了一下,表明皇帝認為這個小子之前總是說這說那,讓他閉嘴吧影響不好,公升遷吧又不樂意,那就乾脆把他放在我身邊,做給他人看看就差不多了。

所以說皇帝對張衡和對待其他臣子實際上差別不大,相對說並不是那麼親近。而張衡這邊呢,自己也不是什麼領袖,更沒有結黨,在朝中沒有什麼勢力,所以可以說是孤身作戰。

而另一邊呢,宦官集團勢力壯大,這一點不用多說了。加上自小陪著皇帝長大,跟皇帝感情無論怎麼說都比張衡深。加之對外戚防範這一現實需要,就更要倚重宦官,所以才出現了「權移於下」的局面。

分析完雙方勢力,回到情境中去。當時在場的文中提到,就只有皇帝、張衡和宦官(不確定數量)。所以實際上張衡如果把實情一說,宦官馬上就會為自己辯解,根據前面皇帝與宦官關係的分析來看,皇帝可能就這麼含糊地對付過去了。

那麼就算當時宦官沒有反咬張衡一口,事後也會報復他,張衡孤立無援,只有死路一條。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張衡選擇了退讓,說了個慌。當然宦官對他還是不放心,這就是後話了。實際上張衡這一抉擇從某些角度可以說以退為進,通過退讓儲存自己的實力與地位,進而為下一步反宦鬥爭做準備(如果他真的想反宦的話)。

說了這麼多,意思還是上面這句話,正直不是愣頭青,敢往前走一步的前提是有退後的餘地。反例也有,參照百餘年後的大將軍何進。他在低估了宦官的實力後貿然孤身進宮而否決了袁紹的誅殺宦官的建議,結果被埋伏在宮中的宦官所殺。

而另一邊也請參考張衡數十年後的黨錮之禍。三萬太學生都不是宦官的對手,更何況張衡一人呢?

好吧,寫完後再看了下問題,發現還有問題沒回答,再補一下。我覺得提問者是不是對有些東西有些誤解……提問者要搞明白的是,張衡首先是個官,然後才是個科研人才,他那些科技發明最終都得為政治讓步,皇帝要你滾,你會造火箭都沒用。而且古代皇帝對科研根本沒這麼重視,不然地動儀也就不會失傳了。

所以提問者說的所謂「科研人才」,是不是有點站在今人視角看古代人的感覺呢?

額……上面感覺答偏了,再補一下。從古代人的視角來看,張衡首先是個政治人物,然後才是個科研人才。而且張衡也沒把自己定義為乙個發明家過,士農工商,工排第三了,張衡作為乙個「士」,總不能自我降級成乙個「工」吧?

總之我感覺答主是站在今人的視角揣測古人(針對後半截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問題沒問好(「需要國家支援自己搞科研」說法不成立),用知乎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如何理解《貓妖傳》中的極樂之樂?

白骨僧 為什麼說我給 妖貓傳 差評?因為特麼極樂之樂是個什麼鬼啊?古代沒這個詞啊,這是導演為了抒情硬造的!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作文第一大忌諱就告訴我們不要為了行文硬造詞出來,還專門說了乾隆皇帝的例子,丫硬造一堆詞寫幾萬首詩自以為文采風流,尼瑪油膩的 我們中國古代是有自己的哲學和語境的,也不是說不能用現...

如何理解和解讀《水滸傳》中的石秀?

愛創造的貓 提到石秀,都在說殺潘巧雲。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探莊的精細謹慎和 梁山泊好漢全伙在此 的英勇無畏。石秀跳樓劫法場是水滸整部書最英雄的乙個時刻。其他人的經歷,驚險有,豪氣有。但是沒有乙個時刻像石秀劫法場那樣決絕和無畏。雖萬千人吾往矣 的感覺。說一點地域話題,但是不想引戰。武松 魯智深都是明顯北方...

如何理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所謂 為己 即克己也,能夠成為自己,故必內求 為人 即克人也,能夠壓制他人,故必外求。古人內求於己,今人雖亦談內求,卻是令他人內求。為學而對自己狠,古人之智慧型 為學而對他人狠,今人之聰明。 王鶴辰 看了很多的回答後,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理解是錯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在我很久之前看到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