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解釋下物理不粘鍋的原理並推薦下物理不粘鍋的牌子?

時間 2021-06-06 07:43:44

1樓:細嗅薔薇丶

不粘鍋其實和荷葉非常相似,夏天荷葉上的水珠可以在荷葉上自由滑動,是因為荷葉表面有一根根毛狀的突起,肉眼是看不到的。而突起的縫隙要遠小於水分子,所以水珠只能在上面滾動。不粘鍋的原理其實也是乙個道理,鍋體表面也有很多突起,使食物可以在上面自由滑動。

選擇不粘鍋應該盡量選擇不是通過化學方法達到不粘鍋效果的不粘鍋。化學方法指的是在鍋底塗層,比如特氟龍不粘鍋,雖然可以達到長時間不粘鍋的效果,但加熱之後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我個人非常推薦VELOSAN的不粘鍋,這個品牌的不粘鍋並沒有塗層,而是因為材質的特殊物理結構達到不粘鍋的效果。這個品牌作為德國的老品牌,質量自然不在話下。鍋體的抗化學性極高,不容易和洗潔精等產生化學反應,使用起來非常安全。

2樓:一曦

其原理和荷葉很相似,你看到過荷葉嗎?荷葉上面的水珠能自由滑動,不會沾在荷葉上。這是因為荷葉表面的微觀結構是- - 根一根細毛狀突起,間距大概在10-100奈米級別,水分子的尺寸在100奈米級別,所以水分子無法進入細毛結構的內部,進而能在荷葉表面自由滾動。

物理不粘鍋也一樣,它的表面結構也有很多針狀突起,尺寸間距小於或與分子尺寸相當,使得表面的食物分子不會粘鍋。這種不粘鍋不是通過化學方法(一般可以通過在鍋子表面塗一層疏水性的物質達到使食物不粘鍋的效果,但一.般這種塗料物質在加熱過程中可能會有不穩定,或者即使它很穩定,但它的生成過程不環保,比如很有名的特氟龍不粘鍋,表面材料就是聚氟乙烯,極難降解,生成過程也可能破壞臭氧層),而是通過對材料表面物理結構的改變而使其產生不粘鍋效果。

市面上常見的不粘塗層品牌有:德國威堡龍、杜邦特氟龍、美國華福、日本大金、中國鵬孚隆等,炊大皇品牌下的不粘鍋大部分都是採用的美國華福塗層,該塗層是世界知名的WHITFORD炊具不粘塗料品牌,採用業界食品級不粘材質,安全環保。

不粘塗層的分解溫度為350℃,在260℃時便開始不穩定。同時,正常炒菜溫度其實也就在200℃以內,即便食用油加熱至冒煙了,煙點也在200-250℃之間。所以炒菜時不粘鍋塗層是不會釋放出有毒物質的,即便是油炸食物。

如何選擇一口優質的不粘鍋?

選不粘鍋,最看重的當然是「不粘性」。防粘性能強不強,不僅要看塗料本身,還要看塗層工藝牢不牢固。

1、優質的不粘鍋塗層看起來很光滑,色澤均勻,無氣泡。表面有雜質、裂紋或者爆點的,一般都是熱熔不完全的,防粘鍋效果差。

2、鍋體厚度要夠。太薄會受熱不均,影響防粘塗層壽命。煎鍋至少為2.0mm,炒鍋2.5mm,煮鍋1.6mm、奶鍋1.8mm。

3、不容易劃傷。塗層容易劃傷脫落的,要麼是塗料硬度不好,要麼是噴塗工藝太差。可以通過敲擊、刮劃來測試容不容易刮花。不過這個最好由專業人士出馬,小白一不小心就會把塗層給刮壞

炊大皇等離子炒鍋,採用黑科技等離子噴塗技術,在高於10000攝氏度高溫環境下,以超過450M/S速度將耐磨層附著於鍋體表面,成就速度與溫度的融合工藝,十倍公升級耐磨性,形成物理不粘效果。

和普通不粘鍋不同的是,炊大皇等離子炒鍋不懼鐵鏟,能炒硬菜,還能任性爆炒,更是不懼熱鍋冷水,隨用隨洗,快速急炒再也不用煩惱。

3樓:

物理不粘其實還是有塗層的,商家的宣傳手段而已。

一般的「物理不粘」其實是鈦黑塗層(商家應該有介紹),再在塗層外有網格狀的花紋防止與鐵鏟直接接觸而掉層。本質還是塗層,而且很容易脫落。(題主可以買乙個用刀實測)

不過這種鍋還是有優點的,題主可以再去了解了解。

4樓:伊爾明斯特

古代的鍋就沒有粘鍋的,後來看了一篇資料才知道

古代的鍋都是手工打造,鍋底不是乙個完美的碗型,很細微的地方有坑坑窪窪,油不會匯聚到乙個地方,現代工業的鍋,底部很完美,沒有細微地方的坑坑窪窪,很容易粘鍋,說白了,粘鍋就是因為鍋底做的太好太完美

至於什麼不粘鍋高科技,都是在鍋底加了層材料,致癌

誰能解釋下鬼壓床原理是什麼?

郭可盈 不知道什麼原理,總之我經歷過n次。1991年的春天,我的爺爺去世了。爺爺活著的時候對我很好,因此我格外悲痛。我的第一次鬼壓床就在這年冬天的寒假 我當時讀高二 有次母親生病,爸爸開車送到縣城醫院去了,當晚沒有回來。我和弟弟睡在老家的大炕上,那天晚上停電了 七影 被同乙個領導使喚慣了,偶爾有些自...

誰能解釋下阿基里斯與烏龜賽跑的問題

SUNGRASS 非常簡單,一句話說就是芝諾混淆了無限的步驟和無限的時間。假設在每乙個步驟中,阿基里斯前進的距離是他和烏龜之間距離的一半,那麼這個距離永遠都大於0,也就是說阿基里斯在這無窮的步驟中,永遠處在烏龜的身後。但是我們也知道,阿基里斯的每乙個步驟所花的時間都是前一步驟時間的一半,這些步驟的時...

誰能解釋下哲學,科學,宗教(神學)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恰好最近對這個問題有所思考,每個人對它們的解釋都不盡相同,我的解釋也很虛渺,但我卻將它們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當中,以之為根基,指導自己探索未知。詳細內容請移步我的csdn部落格。論科學從業者的智慧型的知識體系結構 https blog.csdn.net ghking1 article de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