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小孩子讀的古文?

時間 2021-05-07 00:26:54

1樓:丁璃

我給孩子魔改了一些她喜歡的童話故事,比如文言的小紅帽、神筆馬良和一些自造版本……基本做到了你的三點要求,但是結果你猜猜………………她最大的進步也就是講故事之前會強調:講白話的,不要文言的…………咱得講點自然規律,與口語對應的白話文閱讀還看不好,就別那麼著急鼓搗文言

呃,補充一下吧,如果確實要啟蒙,可以從明清時期選一些淺易的入手,盡量選擇字詞大部分與現代漢語相近的那種,先建立一點基本的語言感覺,在閱讀中逐步增加字詞的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典故,包括一些基本的典章制度。反正孩子小,又不是著急應付考試,有大把時間潛移默化,如果差異太大,讓孩子覺得這就是沒完沒了背奇怪的字義……你把孩子搞到反胃還不如等人家上學了跟著老師馬馬虎虎學一點呢

2樓:crosscoco

有好些人推薦《念樓學短》,我不明白為啥基本每個人的推薦理由都差不多,好像乙個模板裡面套下來了的?我好奇的去豆瓣上去看,發現上一版售價為28,這版直接就跳到250了,呵呵……我看了這書,翻譯部分好多都是作者自己的解讀,而且還是關於真政治的,並不太適合小孩啊,不明白推薦的人是怎麼判別的……我感覺這個書賣100多就是交智商稅,不是說書不好,是有人炒概念藉機營銷,古文觀止才多少錢,世說新語才多少錢,這書憑什麼賣這麼貴,上一版28憑什麼現在翻了十倍,憑什麼每個回答的理由都大同小異,為了賣點書臉都不要了,營銷都你媽來到知乎了,汙染問答環境,培養小孩子古文學習興趣,有的是物美價廉的書籍,別來買這種嚴重溢價的書,因為有人在背後利用作者的名頭蒙錢!

3樓:二娘說育兒

剛剛結束的高考,又讓高考語文考題成為熱點話題。今年的考題有意思,不僅在選擇題中沒錯過「國學」,甚至作文題目也可以從古文切入——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是中國味。

什麼是「中國味」?「中國味」是沉澱在我們這個民族血液中的文化根基,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是傳承,是智慧型,也是我們解決困境或為人處事的哲學或指南。

而考生們之所以覺得學習古文那麼痛苦,寫「中國味」作文無從下手,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古文,走近古文。

有這樣一本書,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古文的迷人之處。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老先生,名叫鐘叔河,今年86歲。他把自己在各大報紙中所寫的關於古文的專欄匯集成冊,成就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初衷據說是「課孫」,也就是用來教自己的兒孫學習古文。書的名字很有特色,就叫做《念樓學短》。

為什麼這本書叫做《念樓學短》?

「念樓」就是「廿樓」,老先生自己住在20層的高樓上,自稱自己說的話是「念樓曰」;「學短」是對古文的推崇,他反對文章寫的過長,主張文風要簡而美。

這本書比《古文觀止》要短,一篇篇文章的解讀並不長,很有親和力,又多了現代色彩。我們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在充滿智慧型的閒談中,滋潤了心靈,開闊了眼界,走近了古文。

好書貴在使用。和孩子一起讀《念樓學短》,可以讀到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重溫語文教材中的相應篇章。

比如,在孔子篇裡,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內容。無論是充滿哲學思辨色彩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孩子能充分體會到時間流逝所帶來的感傷;還是那句備受爭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示了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又或者是那句鏗鏘有力的「民無信不立」,詮釋了樸素的「民本」思想。讀這本《念樓學短》,可以看到80歲老人,對於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的理解,有助於孩子們加深對這些常規「考點」的認識。

第二,學習顛覆既往認知的內容。

比如,我們都聽說過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可很少有人知道孟姜女的出處是《禮記》。

齊莊公襲莒於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莊公使人吊之.對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則將肆諸市朝.而妻妾執.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禮記·檀弓下》

原來,在真正的典籍中,孟姜女的丈夫因為戰爭而死亡。孟姜女反對戰爭,於是在集市哀哀痛哭,國君找人假惺惺問候,孟姜女只能夾帶棒的回答。孩子們讀這些文章可以正本清源,甚至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到好處的帶上一筆,說不定能讓考官眼睛一亮。

第三,學習具體的斷句、謀篇和個別字句。

學習斷句。這本書製作精良,比較有特點的是,每乙個需要斷句的地方下面都有乙個黑色的小點標明。孩子們把這本書讀個差不多,能形成對古文的基本語感認識。

學習謀篇。作者鐘書河提到寫作初衷,對於古文中的「簡而美」的讚揚溢於言表。他自己對古文的解釋,也都是一篇篇短而美的精品。

我們常說「春秋微言大義」,古文中的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字句。孩子們學習古文總是有這樣的疑惑,就是每段話字都認識,但是就不知道整段話是什麼意思。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本《念樓學短》給了孩子們認識這些字句的契機。

那麼,到底怎麼樣和孩子們用好這本書呢?現在在學齡前兒童英語教學中,泛讀和精讀繪本是非常基本的學習方式。其實古文的學習也離不開泛讀和精讀。

泛讀——讀的是素材和語感

孩子們可以通過快速閱讀這本書,了解古代的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們的見解和主張,了解名篇的行文風格,了解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人與事。比如,儒家和道家的觀點有所不同。即使同樣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觀點就有所不同。

精讀——要的是融會和貫通

所謂精讀,就是把一本書的不同篇章貫通起來,把一本書和其他書貫通起來。

比如,可以圍繞對某個古人的評價來學習

在《孟子》選取的片段中,我們可以啟發孩子:你覺得孟子是個怎麼樣的人呀?鐘叔河在這本書曾經引用了《史記》中的一句話: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由此看來,孟子是「道既通」且「不能用」的人,明明才華橫溢,但卻因為言語很有個性不得重用。明明想得到齊宣王的重用,卻耿介的詢問宣王「國君治理國家不好怎麼辦?」。

由此看來,情商真的也很重要。

又比如,可以圍繞某個主題做一延伸

比如,剛剛提到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涉及到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戰爭。不妨和孩子玩乙個遊戲,看看《念樓學短》一書中涉及到哪些戰爭,或者結合春秋戰國的歷史讓孩子細數當時有名的戰爭情況。

一本好書就像是一串線,穿起散落在中國古籍中的那些明珠。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們撿起這些明珠,讓這些明珠能夠陪伴孩子們的人生。

不少父母會選擇從孩子三歲開始學英文,但長期以來,國學一直沒有得到父母們的重視。在我看來學國學宜早不宜遲,宜用方法而不宜勉強。

時機的選擇,宜早不宜遲。

這幾年,廖彩杏英文學習法紅遍大江南北,她主張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給孩子放英語「磨耳朵」。其實,對於國學也一樣。孩子小的的時候並不懂得具體意思,但是記憶力卻極好,不妨有針對性的讓孩子背誦一些名家名篇,也就是所謂「童子功」。

等到孩子大了,結合具體內容給孩子講解,孩子就會記得更深刻。

方法的選擇,宜巧妙不宜勉強

最近有乙個詞很流行,叫做「遊戲力」。讓孩子學習古文,首當其衝的是引起興趣。

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場景,讓他們扮演大臣,思考在種種場景之下會怎麼樣做,在對比古文中的內容,評價是非曲直。這就是作家馮唐所採用的學習四書五經的方法,把知識當做技能化的演練。我覺得很值得借鑑。

我們也可以用「尋寶」的方式,給孩子一些線索,讓他找到其中的答案。比如,我們可以在孩子看孟子篇的時候,提前設定疑問,那他說說孟子到底是怎樣的人?都是幫助他尋找其他的書籍來進行印證和研究。

據說「常青藤名校」備受推崇的學習方法就是收集整理資料提出自己意見。父母們是不是就超人一步了?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間段,用古文滋養孩子的靈魂。

這樣的方式很必要,也真的很重要。

這也許就是這個80歲的老翁,用20年的時光,送給孩子們的乙份珍貴禮物。

4樓:倉鼠菌

居然都有兩個贊了,我沒見過世面。容我先激動一小下。明天再來答幾個吧。今天太晚了――――――異常雞凍的分割線君

我推薦《神童詩》。看見有答案推薦詩經,個人認為詩經裡一些句子大人也會覺得晦澀難懂。而且,詩經年代久遠,雖然可以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但是一些名稱流傳到現在也不可考證。

正因為詩經年代久遠,一些古音的讀法失傳,所以有的詩篇用現代漢語朗讀不是很押韻。《神童詩》為宋代汪洙所著,作為宋代兒童讀物非常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易於背誦。《神童詩》裡一些詩句現在也廣為傳頌,例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5樓:言之

如果我沒記錯,這個系列還有動畫。

老子比較難,我小時候7/8歲看得頭疼——主要是看了以後,想問題思辨整的。不過還是建議看看,對孩子以後不容易被人忽悠傳邪教有作用。

另外不懂古文不建議亂解釋,影響以後孩子上學學習古文。

解釋的古文本『典一定要有的。

我的古文入門全是看看老影視劇和這個漫畫入門的。

有哪些古詩詞適合三歲小孩子讀?

家有男娃三歲半,推薦一些他平時容易讀 讀的多,別的知友沒推薦的。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登科後 ...

有什麼適合給小孩子講的故事

愛吃天鵝肉 靜謐的夜晚,乙隻小刺蝟窸窸窣窣的穿過草叢。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停了下來,坐在草地上。唉 他嘆了口氣,抬頭望向月亮,這次離家出走,不知道他們多久會找到我。說完,他倚上了身後的石頭。在背上的刺觸碰到石頭的那一剎那,發出了一聲尖叫 啊 小刺蝟吃了一驚,連忙看看周圍,並沒有發現其他的小動物。他再次...

哪些影視作品適合小孩子看?

吳世勳的小朋友 如果是小學初中的孩子,我建議看覺醒年代,這部劇真的很好看,我現在大四。看了之後才真正了解到李大釗先生陳獨秀先生。覺得很後悔沒有早點認識這些偉人,看了這劇真的很想去北大看看,感受一下蔡公留給北大的風采,很想去這些先輩所熱愛的土地。看劇之後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淺薄,以前對陳獨秀先生最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