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候沒有棉花種植,為什麼兵馬俑的衣服看起來很像棉衣,很厚有夾層?

時間 2021-05-07 00:25:53

1樓:Thutmose

秦時沒有「棉」,但是有「綿」啊,古人也要保暖不是。秦陵陶俑衣著乙個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們似乎把時間永遠定格在某一年的冬春季節。

秦俑服飾在形制上和楚俑,漢俑差別不大,特殊的一點是脖頸部分擁簇著一圈極其厚重高大的圍頸,加上衣服整體看上去厚實緊緻,顯得格外保暖。

留意到這身服飾特殊性的學者較少,注意到其反映出來的季節特徵者更是寥寥無幾。實際上秦俑的衣著分為三層,外層是單衣,中層是復衣,內層是貼身的內衣,其中中外兩層都是交領,內層不太好觀察,但根據有限的樣本來看可能是圓領服裝。

在這三層中,使服裝整體顯得厚實的是中層的復衣。結合一些文獻材料,我們也可以看到秦的復衣是民間普遍應用的冬季保暖措施。比如《睡虎地秦簡·封診式》就曾提到乙個入室盜竊案,受害者乙在該年二月份新製作了一件復衣,被帛做裡子,內部填充了5斤絲絮,也就是綿,並且還用「繆」來裝飾衣物邊緣和底部,可能是因為使用的材料比較貴重,遭到別人挖洞進入室內將衣物偷走,可見復衣當時對普通人生活是很重要的。

訊乙、丙,皆言曰:「乙以迺二月為此衣,五十尺,帛裡,絲絮五斤(裝),繆繒五尺緣及殿(純)。不智(知)者可(何)人及蚤(早)莫(暮),毋(無)意(也)。

」訊丁、乙伍人士五(伍)□,曰:「見乙有復(復)衣,繆緣及殿(純),新(也)。不智(知)其裡□可(何)物及亡狀。

」以此直(值)衣賈(價)。

秦復衣的實物沒有出土過,但在湖北和湖南地區的楚墓和漢墓,得益於文物的水飽環境,很多戰國和漢代的紡織品得以儲存下來,其中不乏復衣,比如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黃色菱紋信期繡綿衣。注意衣物的領口部分的寬度,現行的辛追夫人復原圖和塑像都沒有表現出來這種衣物領口部分豎立擁簇在脖頸部分的穿法,但秦俑已經表明當時冬衣的領口並非平鋪在肩膀。

西漢人俑和繪畫藝術裡同樣常常可以看到高領復衣的形象,比如長信宮燈,東平後屯漢墓壁畫,徐州獅子山兵馬俑等等,都表現出和秦俑一樣的穿著方式。

與復衣相對的是夏衣,秦時的夏衣主要是上身襦,下身裙,並且在外部罩上單衣,這種服飾風格在當時是不分性別的,比如在秦滅楚戰爭期間參與圍攻淮陽的黑夫和驚二兄弟,就寫信向母親索要夏衣,也就是所謂的禪裙襦。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

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禪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

其絲布貴,徒操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

馬王堆的素紗禪衣相信很多人都見過,秦時的禪衣也沒有實物,但是在北大藏秦簡中有一篇《製衣》,講的就是製作襦裙和禪衣的過程。實際上禪衣就是單衣,也就是沒有夾層的深衣,即秦俑和漢俑最外層的那件長袍。

總體上來說,戰國-西漢的復衣形制上是比較統一的,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似乎到了東漢,這種交領綿衣逐漸讓位給圓領綿衣,目前我們見到的東漢陶俑當中人物除了最外層的服飾還是交領深衣之外,內層已經多是圓領。一方面圓領服飾可能是北方草原民族的穿衣風格,在漢代交往中影響中原服飾文化,另一方面與交領相比,圓領作為內層衣物確實更加方便舒適。

2樓:張曉暮

秦漢時,對廣大的勞動者來說,不可能穿絲綢或精緻的裘袍,只能穿葛,粗麻和亂毛織的粗布短衣,戰國時稱這種衣服為褐.先秦的衣服也有單夾之分.單衣叫禪,夾衣叫袷【qia】或復,夾衣有裡子,有的還可加絮。

不過這絮並不是今天的棉絮,而是舊絲絮

我覺得秦兵馬俑穿的不是棉袍,而是縕袍,就是用麻做成的絮衣,看起來厚可能是因為穿了不止一層的緣故,再加上陶俑體量大,腿部都會做的粗大一些來保持平衡。

《論語子罕》: 「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朱熹集注: 「縕,枲著也;袍, 衣有著者也。 蓋衣之賤者。」

為什麼古代沒有普及大棚種植?

個人認為是技術原因,古代沒有做塑料薄膜的技術,這個問題比較麻煩,是的巨大的系統工程,大棚需要PE膠膜俗稱塑料布,這玩意兒是需要專業化工工廠才能生產的。你所說的古代我不知道是指什麼時間段,如果是秦漢時期的話我估計當時是沒有這個工業能力的 人類發現這些現代新型化工材料沒多少年,你說古代人為啥不用大棚種植...

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近兩千年科技沒有迅猛提公升而近一百年提公升如此高速?

不愛進化的巴魯獸 我認為這個是積累性的問題,其增長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性的增長。舉個例子來講,一百人增長到一萬人容易呢?還是從六十億到七十億容易呢?以整個人類視角來看,從古到今越晚進科技進步越是迅速,週期就越短 以生產工具來講,從石器到青銅,從青銅到鐵器,從鐵器再到大機器時代,再到電子資訊時代,這個週...

為什麼藍花楹沒有大規模地引入行道樹種植?

林川 藍花楹 原產南美的一種植物,喜歡溫暖的環境,除了西南 華南地區,其它地區很難露地栽培。國內成都 攀枝花 昆明已經形成街道景觀。石楠 中國原生植物,四季常綠,適應性強,春季的紅色新葉好看,難道就不值得廣泛種植嗎? 天蓬小帥 我們這裡藍花楹作行道樹還是比較多的,每年5月左右藍花楹花朵盛開,花期月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