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的雎讀音是su 還是j ?

時間 2021-06-03 09:12:16

1樓:jointer

睢在說文解字中是從目隹聲,而隹的讀音zhui的韻母ui在上古是ü,並且zh和ü不能直接相拼而要轉為jü,因此不論是雎還是睢在東漢之前都讀jü。

根據本人研究,ü由u和i重疊而成,現在韻母為ui或iu的音節上古韻母均為ü。

2樓:老言

史記裡記載的是范睢「sui」,平常大部分人多讀成范雎「ju」,《大秦帝國之崛起》沿用了史記的記載。

剛看見關於他名字讀音的爭論時,我還以為「雎」這個字是多音字,所以才「讀錯」,查字典後發現並非如此,「雎」這個字只有乙個讀音,就是「ju」,那麼怎麼就讀成「sui」了呢?原來雎和睢是兩個字,乙個是「且」字旁,乙個是「目」字旁,並非對字的讀音有錯誤,而是對這個人名用字有爭議,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歷史人物到底是叫范雎「ju」還是范睢「su」呢?

其實這兩個讀音都各有例證。

司馬遷的《史記》就寫作「范睢「sui」」,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後世之人沿用司馬遷的寫法,將范宰相的名字寫成「范睢」;又按《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雖,」。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範且(音居),王先慎集解引顧廣圻曰:「範且,范雎也,且、雎同字;」錢大昕《通鑑注辨正》雲:「考武梁祠畫像作範且,且與雎同字,宜從且不從目,注讀為雖,失之甚矣。

」連史料記載都如此不同,我們到底該相信哪乙個呢?

我覺得叫做范雎「j」更能說通,更可信,就像上面所說的,武梁石室畫像將「範且」與「魏須賈」並列,而且,戰國、秦、漢時,很多人都以「且」為名,如司馬穰且、豫且、夏無且、龍且等,或在「且」旁加「隹」,如「范雎」、「唐雎」、「昭雎」等。

還有就是據《辭海第六版》記載,范雎[j](?一前255)亦作「範且」,或誤讀「范睢[su]」。

再有就是,一篇名為《9教授耗時8年為《史記》勘誤:「范睢」應叫「范雎」》的文章中說:《史記》修訂工作主持人、南師大教授趙生群表示,他帶領一支由8名教授組成的團隊,在這部書上投入了8年時間,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約30萬字,並改動標點6000餘處,呈現出了最接近原版的《史記》。

其中就有關於戰國末期秦國國相範睢名字的改動,根據多方考證他們認為應該將『范睢』改作『范雎』。

至此,可以肯定的說,範宰相的名字不應該是「范睢(su)」而應該是「范雎(j)」。

3樓:jhhm

且字旁的是雎,目字旁的是睢,所以要看清楚才行,到底是什麼旁,所以還是中國字太多了,大家都以訛傳訛了,只能去史記原文裡面看到底是目字旁還是且字旁,不過也太小了,看不出來

像范雎這樣忍辱是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嗎?

金泉港老實人 不是,比如俾斯麥,屋大維就沒受過什麼屈辱。只不過從精神鴉片的角度來說,大家更喜歡傳唱受屈辱的屌絲翻身的故事,而不願意傳唱出身就很好然後成功的人的事例。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窮苦的人多,所以大家還是喜歡讀屌絲逆襲的故事而不是王侯將相世襲的故事,這樣才能給自己的生活一點希望,不是嗎。 張勾登 ...

奈良的日語讀音是音讀還是訓讀?

後庭花 首先,音讀和訓讀是針對漢字表記才有的問題。可以簡單理解為乙個漢字是按照 模仿 中古漢語的讀音,就屬於音讀。按照日本固有讀音,就是訓讀。無論音讀還是訓讀都遵守了漢字固有的意義。也就是說音讀和訓讀是針對表意漢字讀音的問題。而 奈良 屬於萬葉假名,利用了原有漢字的音而無視漢字的意義。萬葉假名是表音...

波旁王朝的旁的讀音是pang 還是 bang 為什麼?

sz10db bo pang 才是正確中文讀音,音譯也不是直接按讀音的,大部分的音譯是先譯成拉丁文再按拉丁文的讀音來讀的。這個詞就是讀 bo pang 關於波旁王朝的讀音一直以來都有爭議。我查閱了一下法語譯音表,b和on的組合譯音為bang的音,又因為外語專有名詞漢譯一般採用音譯原則,所以bon的翻...